经典少儿哲理故事:小猪家的摇钱树(一)

 

小猪家的摇钱树(普及版)  作者:(韩)金商奎  《小猪家的摇钱树》第一部分  稀缺性原理——物以稀为...



小猪家的摇钱树(普及版)

作者:(韩)金商奎



《小猪家的摇钱树》 第一部分

稀缺性原理——物以稀为贵(图)

想吃可口的饭菜!想穿漂亮的衣服!想住宽敞的房子!想拥有豪华的轿车,崭新的电脑,美丽的艺术品……周游地球,周游宇宙。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我们生活中这些欲望都能被满足吗?

童话《小猪家的摇钱树》,让你边看边思考。

“爸爸,我想买糖果吃,给点钱吧。”

小猪家的摇钱树

“我也想吃。”

“我也想吃。”

松鼠爸爸正要去田里干活,小松鼠们却争先恐后地伸手向他要钱。

“给你!给你!”

爸爸给每只小松鼠手里塞了一个铜板。小松鼠们就一窝蜂地冲向糖果商店,把爸爸给的钱全买糖果吃掉了。第二天早上,小松鼠们又向爸爸伸手要钱。

可是,这回爸爸却摇了摇头,说道:

“今天没有钱了,这样吧,咱们出去好好玩玩吧。”

“奇怪。爸爸今天怎么不给钱了呢?”

话音刚落,在一旁剥榛子的松鼠妈妈笑着说:“现在爸爸身上没有钱了。每天给你们都给光了。”

可是,不甘心的小松鼠们还想吃糖果,每天他们都到糖果商店门前晃悠。

这天,一只小猪买了一大袋糖果从商店里走出来,看到小松鼠们,就炫耀说,“真好吃!你们也想吃,那回家跟妈妈要钱买啊。”

小松鼠们兴致勃勃地跑到妈妈跟前要钱,可马上又大失所望了。妈妈也说没有钱。

“奇怪。小猪妈妈每天都给小猪钱啊……”

“小猪妈妈有棵能结出钱的摇钱树。”

“结出钱的摇钱树?”

世上会有这种树?小松鼠们瞪大了眼睛。嘀咕了一阵,他们决定到小猪家看摇钱树去。

“阿姨!我们看摇钱树来了。”

“摇钱树?”

小猪妈妈奇怪地看着小松鼠们。

“我们的妈妈说家里没有摇钱树,没钱给我们买糖果吃。”

小猪妈妈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笑着说:

“对不起,我家的摇钱树不能随便让人看的。”

小松鼠们很扫兴,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晚上,下地干活的爸爸回来了。小松鼠们围上去,着急地问爸爸:

“爸爸,我们家为什么没有摇钱树?而小猪家却有呢?”

“没有钱买啊。”

“为什么没有钱买啊?”

“你们每天要钱买糖果吃,所以就没钱了。”

“如果不去糖果店买糖果吃,我们也就能买棵摇钱树了吗?”

“是啊,当然了。”

第二天爸爸买来一个非常漂亮的存钱罐子。

“喂,罐子里装满钱的话,咱们也买棵摇钱树吧。”

从那以后,小松鼠们就开始拼命地往存钱罐里存钱了。

小松鼠们天天想买糖果吃,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没有钱。于是小松鼠们只能耐心等待,先攒够了钱买到摇钱树,结出了足够的钱再买糖果吃。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先要作出一些让步和忍耐,这是一种智慧,小朋友们,你有这种智慧吗?

世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欲望和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我们把人们无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称为“稀缺性规律(scarcity)”

很久以前人们就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开荒种田,兴建工厂,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仅靠打猎和采摘野果已不能填饱肚皮了。但开荒种田产出大米,兴建工厂,造出漂亮衣服,却能满足更多人的欲望。

今天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也是如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利用地球上少量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正因为人们如此努力,文明才如此发达呀。

机会成本原理——有得必有失(图)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为不知买什么而犯愁的经历呢?买棉花糖还是买雪糕呢?买粉红色的裙子还是买蓝色的裤子呢?买辆自行车还是买双直列式冰鞋呢?是去看电影还是去打电子游戏呢……两件都能选的话该多好啊。但是我们生活中往往是二者只能选择其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选最好的,最有帮助的,以后才不会后悔呀。

2、用嗓音换来的双腿

在深深的大海中有一座美丽而干净的珊瑚宫殿,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人鱼公主。她的头发像海水一样蓝,长长的尾巴一摆一摆的,闪烁着珍珠的光芒。

“小公主真漂亮啊!看那海水一样的头发,就像蓝色的绸缎!长长的尾巴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

大海中的鱼儿们就是这样夸赞着浪里前行的人鱼公主。可是所有这些赞美加起来也比不上人鱼公主美妙的嗓音。她唱起歌来,就是天籁之音,连流动的海浪都要驻足倾听,鱼儿们也都屏住呼吸,为这动听的声音而神迷。

“她长得多漂亮,嗓音多美妙呀……公主真是个幸福的人。”

可是人鱼公主却有别人不知道的烦恼。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鱼公主怀着好奇心,偷偷地溜出宫殿,来到了人间。在海面上,她发现了被风暴卷入大海正在水中挣扎的某个国家的王子。“唉呀,危险!”人鱼公主马上救出了王子。

人鱼公主望着昏迷的王子,心中默默地赞叹:“多英俊啊!高高的鼻梁,俊朗的脸型,修长的身材……”

暴风雨平息了,回到宫殿里的人鱼公主内心却无法平静,因为她怎么也忘不掉那个王子。她爱上了他!人鱼公主很想去找王子,向他表白心意,但因为自己只有尾巴没有腿,所以不能上路。

伤心的人鱼公主找到了魔法师,请求帮忙。

魔法师说:“想拥有两条腿是吧?小事一桩。但你得交出你的美丽嗓音。”

听了魔法师的话,人鱼公主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

“怎么办?为了见到心爱的王子而抛弃我美丽的嗓音?呜呜呜……但见不到王子,我根本受不了。”

最后人鱼公主下定了决心说:“魔法师,我愿交出我美丽的嗓音。”

于是人鱼公主遵照魔法师的吩咐,交出了美丽的嗓音,得到了双腿。但因为失去了嗓音,人鱼公主即使见到王子,也无法表达爱意了。

童 话 反 思

人鱼公主为了见到心爱的王子而得到了双腿,却因此失去了美妙的嗓音。人鱼公主的选择明智吗?小朋友们,如果你是人鱼公主,你会怎么做呢?

所以说,有得必有失,三思过后,你应选择最有帮助的东西。为了得到某一个而必须放弃另一个,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那么就是机会成本过高。比如说为了买春节返乡的车票,要等5个小时。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等5个小时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对于一个5小时可以挣数百万元的人来说,等5个小时不是失去太多了吗?

得与失并不是对谁来说都是一样的,对不同的人来说重要性有所不同。但也并非全能用金钱来衡量。比如说填沙洲来拓展土地吧。不论是种田还是建工厂,利用这片土地都能挣到不少钱。

可是沙洲变成工场后,沙洲生物也就随之消失,候鸟也就不再回来了。搞不好会造成生态失衡,美丽的风景也一去不复返。

最近有些二十来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找不到工作而像二流子一样整天无所事事,所以“李太白”(两手空空之意,译者注)这个词最近很流行。政府为了帮助这些人就业,拿出了不少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但是又出现了别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国家放款太多,导致物价大幅上涨,爸爸妈妈们都害怕去市场和百货商店买东西了。

所以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力求使获得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生产效率原理——多多益善,发财致富(图)

人们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望,一直在辛勤地劳作着。农田里农民挥汗收割庄稼,工厂里工人不停地制造物品。如果本来只能收5袋大米的水田现在能收7袋大米了,本来每天只能生产50双运动鞋的工厂,现在每天能生产80双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就是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利益,成了富翁。而且这样的富翁越多,这个国家也就越富。

那么,如何才能在同样的农田、同样的工厂取得更多的收获呢?

3、尖岛渔夫的智慧

扁岛渔夫最近为一件事而愁眉不展。不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他都时时思索着:

“怎么才能让捕到的鱼运到岸上还是新鲜的呢?”

陆地上的人们都喜欢买新鲜的鱼。但渔夫却怎么也想不出运鲜鱼的好办法。刚捕到的鱼都是活蹦乱跳的,但一运到岸上要么死了,要么就是半死不活的。

有一天扁岛渔夫照例又去岸上卖鱼。把半死不活的鱼儿往地上一放,就扯开嗓门吆喝上了。

“喂,卖鱼了,新鲜的鱼儿上市了,快来买啊!”

可是客人们过来一看,马上掉头就走了。

“什么?一条新鲜的也没有。还是尖岛渔夫的鱼儿新鲜啊。快去买吧,一会就买不到了。”

扁岛渔夫大吃一惊。

“什么?尖岛渔夫的鱼儿很新鲜?尖岛不是比扁岛还要远吗?怎么能把鲜鱼运到岸上来呢?”

扁岛渔夫马上就找到了尖岛渔夫。看到尖岛渔夫把鱼儿都放在一个大鱼缸里卖,里面的鱼儿真的是非常新鲜,就像刚捕到的一样。

扁岛渔夫歪着脑袋端详了半天,问道:

“喂,老伙计,你的鱼是从比我还远的岛上抓来的,怎么还能这么新鲜呢?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啊?”

尖岛渔夫回答说:

“谈不上什么诀窍,就是在鱼缸里放上一条大鱼,然后把抓到的鱼儿放进鱼缸里喂大鱼。”

“什么?你这是什么话啊?那你费那么大劲捕鱼,就是为了喂大鱼啊?”

“当然是要喂几条的。但其他的鱼儿为了不被吃掉,都拼命地逃跑,这样一来,运到岸上后它们还是新鲜的。”

扁岛渔夫听到这里,信服地点了点头。

尖岛渔夫的新鲜鱼儿全都卖上了高价,赚到了大钱。通过一个小小的智慧,致富了。

童 话 反 思

尖岛渔夫为了让鱼儿到岸上后还是新鲜的,就在鱼缸里放入了一条大鱼。虽然有几条小鱼被吃掉了,但其他的鱼儿却都是新鲜的,因而卖上了高价,赚到了大钱。

失小得大,谁都希望有这样的好事。可是并不容易啊。要么你比别人勤奋,要么你能像尖岛渔夫那样有智慧。

世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金钱、时间、物品、服务等)却是有限的。有没有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那就是“生产”。生产指的是给人们提供必需品和服务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从事生产的人(生产者)要思考诸如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哪些物品,要生产多少,为此要耗费多少成本(资财、时间、劳动力、技术等)等问题。

渔夫牺牲了几条鱼,使得其他的鱼儿都保持了新鲜,卖上了高价,赚到了大钱。

生产笔记本,需要纸浆、工人、技术等生产要素。笔记本的生产者要思考如何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生产出最多的笔记本。

像这样投入的原料和生产出的笔记本数量的比率,换句话说,生产量(output)与投入量(input)之间的比率我们称之为“生产效率(productivity)”。

花很小的工夫,取得很大的成果,就是生产效率高。生产效率是衡量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生产效率越高,国民的收入就会越高,可以说,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是国民经济运转中最重要的课题。

交换原理——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图)

听说古时候没有“钱”这个东西。可是没有钱,人们怎么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啊?海边的人们如何弄到大米和衣服啊?山里的人们如何弄到食盐和鱼啊?难道古时候人们需要什么,都是自己直接生产吗?那时候有没有市场啊?没有钱,去市场又拿什么买东西呢?

4、用鱼换得大米和衣服的渔夫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还没有钱这个东西。所以人们吃的、穿的都要亲手制作。

住在海边的渔夫叔叔每天靠捕食鱼儿为生。烤着吃,蒸着吃,炖着吃,每天都吃鱼,时间长了,渔夫叔叔就开始讨厌吃鱼了。

“真不想吃鱼了,想吃点别的。要是有一碗米饭,再有一盘香喷喷的炒菜,该多好啊……”

渔夫叔叔忘不掉,他曾在山对面的村子里吃过酒席,那里的米饭和炒菜是多么的香喷喷呀。

“种点庄稼行不行呢?再在后院种点白菜。”

可是海边海风太大,地里盐分太多,庄稼不长,渔夫没办法,还得继续吃鱼。

有一天渔夫叔叔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渔夫叔叔装满一筐鱼,提到了山对面的村子里。

“新鲜的鱼儿上市了,有人想用大米换鱼吗?”

不一会,有个农夫扛着一袋大米来了。

“太好了,我正想吃鱼呢。”渔夫叔叔拿出了相当于一袋大米价值的鱼,换到了这袋大米。但筐里还剩下一半的鱼。

“鱼还剩下一半,再换些什么呢?对了,衣服都破了,没法穿了,就换衣服吧。”

渔夫叔叔就从这个巷子穿到那个巷子,边走边吆喝:

“有人想用衣服换美味的鲜鱼吗?”

果然有个妇人拿着衣服跑过来了。可是妇人看了看筐里的鱼儿后,就转身要走。

渔夫叔叔马上抓住妇人的袖子,问道:

“为什么要走啊?”

“我做这件衣服,花了十天工夫。只换半筐鱼,不合算。”

渔夫叔叔许诺说下次再给送半筐鱼来,就换到了这件衣服。

背着衣服和大米,穿过大山回家的路上,渔夫心想:

“我能用抓到的鱼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太好了。下次一定多抓些鱼,再换些新鲜的白菜。”

想到这,渔夫叔叔的脚步也变得轻巧了。

童 话 反 思

渔夫和农夫都明白,只要干好自己擅长的活,再拿来交换,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有事情都由自己来做,结果是辛苦不讨好;而自己只做自己擅长的事,然后拿来交换,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像这样互相交换必要的东西,好处是很多的。人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交换彼此需要的东西。大概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吧。

像这样互相交换彼此必要的东西,用专业的话说就是“物物交换(barter)”。比起自给自足,交换彼此需要的东西好处是相当多的。

首先,因为某些东西只对需要的人有用。比如渔夫叔叔吃不了的鱼,对他来说就没有用了,而对农夫来说却是珍贵的菜肴啊。反之亦然,农夫收获的大米,对渔夫叔叔来说也是珍贵的食物呀。 第二,只专心干一件事情,才能做得更好。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既种田,又做衣服,还要烧陶瓷,他能比专心只做一件事的人做得好吗?

只专心做一件事,技术比别人都好的人,用专业的话说就是“专家”。走在大街上,小朋友们看到过“饺子专卖店”、“猫专科医院”这些广告牌吧?

这里所说的“专业”一词就是那个意思。只做饺子,只医治猫,只销售进口肉……这样一来就会让人们相信他们的实力肯定不一般。

第三,只专心做一件事,技术精湛了,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渔夫和农夫都只专心干自己的本行,然后他们拿收获的物品进行交换,肯定比自己什么都干要强很多。也因为如此,今天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业。

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图)

大人们为了挣钱,从早忙到晚。乘车、买东西、看电影时,如果没有钱,那会怎样?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好事,坏事,战争……

可以说这些事情大部分都因钱而起。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大人们整天就知道“挣钱!挣钱!挣钱!”为什么生活中就离不开钱呢?看了《娶不到媳妇的阿呆》,小朋友们好好想一想。

5、娶不到媳妇的阿呆

从前有个深山沟里住着一个年轻人,名叫阿呆。因为是深山沟,所以只能种些土豆、玉米,日子过得清贫。阿呆长大了,却不想着娶媳妇,他对世事几乎一窍不通。

有一天,邻居大爷招呼阿呆说:

“喂,你现在不想娶媳妇吗?”

阿呆红着脸,只是一个劲地用手挠后脑勺。

邻居大爷说:“要想娶媳妇就得给新娘家准备一份彩礼送去啊。今年土豆丰收,明天拿到市场看看吧。”

就这样,阿呆第一次知道了市场这个地方。第二天阿呆背着满满一大袋土豆,翻过两座山,终于来到了市场。放眼一看,市场上人真多,东西也真多啊,阿呆都看不过来了。

阿呆漫无目的地走着,不一会儿来到了一个卖花鞋的铺子前。五颜六色的花鞋整齐地摆放在铺子上,等待顾客们前来选购。

“对了,买双花鞋给新娘家送去当礼物吧。”

可是阿呆发现人们在拿花鞋时都会给摊主一些圆圆的中间有孔的铁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么,那么漂亮的花鞋跟那个破铁片交换?摊主真是个傻瓜。既然用破铁片能换到鞋,那我用一袋土豆应该能换两双花鞋送给丈母娘了。”

想到这儿,阿呆鼓足了勇气,大声招呼摊主说:

“喂,老板,我给你一袋土豆,你给我两双花鞋吧。”

摊主上下打量了一下阿呆,说道:

“我不要土豆。要想买花鞋,就给铜钱吧。我要铜钱。”

摊主拿出刚才顾客给的铜钱,在手里晃了晃,让阿呆看看。

“真是个傻瓜,也不能吃,要那破铁块有什么用啊?”阿呆这么想着,也没办法,就转身离开鞋摊了。

正在此时,有一个地主家的长工从此路过,他看到阿呆背的土豆,就问道:

“那土豆卖吗?卖就卖给我吧。给你一两可以吗?”

长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铁片。阿呆一听说一袋土豆就换那一块破铁片,心疼得不得了,连声说:

“舍不得,舍不得。你知道种土豆多辛苦吗?就换你一块破铁片?那可不成。也罢,娶不到媳妇就娶不到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阿呆又背着沉重的土豆,翻过两座山,回到了家里。

据说至今阿呆还独身一人,没能娶到媳妇。因为舍不得拿一袋土豆换人家一块破铁片。

童 话 反 思

对于不知道钱能换到任何物品的人来说,铜钱仅仅是一块破铁片。其实钱是有价值的,可以与其他物品进行交换。

用土豆换到铜钱后,可以再用铜钱换到花鞋。钱起到桥梁的作用,它能完成物物交换。可是阿呆不知道铜钱的这个作用,只把它当成没有价值的破铁片,所以不愿用土豆与他交换。

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没有钱,所以人们一直进行以物换物的物物交换。

可是因为彼此需要的物品并不相同,所以物物交换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而想要物物交换的人越多,交换就变得越复杂。另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交换的人,可大家又不知应该按多少比例交换才合适。

所以人们就发明了钱。起初是用贝壳、牛、农具等作为物品货币,然后用金、银、铜等金属作为金属货币,而后变为在金属上印上钱数的铸币,以后又发展为携带轻便的纸币,然后是在大单贸易活动中使用方便的汇票和支票,最后发展到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张卡就能进行经济活动的信用卡。有了钱,积累财富也方便了。

比如说粮食丰收了,把收获的大量粮食全都囤到家里的粮仓里。可是下雨时,粮食会腐烂,太热了又会生虫子。又比如,渔夫一下子捕到大量的鲜鱼而又吃不完也无法保存,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但将物品换成钱就好了,因为钱放多少年也不易腐烂,不会生虫子,人们的财富就不会遭受损失了。

相互依存原理——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图)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实行群居生活,互相帮助。因为人类没有锋利的指甲,没有锋利的牙齿,没有能高速奔跑的双腿,要想击败猛兽,捕到大的猎物,只能依靠多人联合的力量。

现在虽然没有猛兽要击败了,没有大的猎物要捕了,但人们组成了社会,仍然在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穿着别人做的衣服,吃着别人种的大米,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虽然有时会打架,有时会有竞争,但人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获利,共同发展。

鳄鱼和鳄鱼鸟

在美丽平和的江边,住着一条鳄鱼。鳄鱼因为有一张硕大的嘴,嘴里有一口锋利的牙齿,加上坑坑洼洼的身体,所以很招别的动物的讨厌。

“唉呀,长得真恐怖啊。快走开!不和你这个丑八怪一起玩!”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鳄鱼就会非常伤心。其实鳄鱼虽然外表很丑,但内心却非常善良,喜欢交朋友。

有一天鳄鱼吃完午饭,心情很不爽。因为中午吃肉时有一块肉塞到牙缝里去了,很是难受。

鳄鱼使劲地伸长胳膊,想用手抠出牙缝里的碎肉,但无奈手太短,怎么也够不到牙缝。

鳄鱼找隔壁的河马帮忙。

“河马,能帮我把牙缝里的碎肉抠出来吗?”

可是河马却冷冷地说:“对不起,我的手太厚了,抠不了。”

正在这时,飞来一只小巧玲珑的鳄鱼鸟,它对鳄鱼说:

“不用担心!我帮你抠。”

鳄鱼张开了大嘴。鳄鱼鸟飞进鳄鱼嘴里,一点点地把鳄鱼牙缝里的碎肉抠得干干净净。 “啊,真爽啊!太爽啦!这种感觉就像飞起来一样啊。可是怎么回报你呢?”

鳄鱼鸟说道:

“您已经报答过我了。我本来肚子饿得很,托您的福,午饭吃得不错。”

从此鳄鱼和鳄鱼鸟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童 话 反 思

鳄鱼和鳄鱼鸟互相帮助,共同生活。鳄鱼牙缝里的碎肉可以被抠掉了,鳄鱼鸟也不用到处找食了,双方各得其所。小朋友们也可以看看周围的朋友,谁都会有一技之长的。如果我的特长可以帮助朋友,朋友的特长可以帮助我,那么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为人要构成社会,相互依存,才能生活下去。现在看一下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饭,住的房子就能明白。其中有多少是出自我们自己之手呢?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必需品都要依靠别人。

为什么呢?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由我们亲手制作的话,那么不仅不可能都做成,还会耽误学习,连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如果大家能互相帮助的话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人们生活中只要做好自己的专长就可以了。衣服做得好的人就只管做衣服,鞋子做得好的人就只管做鞋子,然后互相交换,这样不仅发展了技艺,还节约了时间。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空闲时间可以会会朋友,看看书,旅旅游。人们就会非常幸福,生活就会非常有意义。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并不仅仅限于一个国家内。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有的国家石油和煤炭资源丰富;有的国家国民手艺高强;有的国家制造水平高超;也有的国家土地辽阔、农业发达。所以各国的优势也是各不相同的。

各国将自己拥有多的、做得好的东西出口到别的国家,相反,从别国进口本国不足的、做得不好的东西,最后各国都得到了好处。这就叫“贸易”。而且大凡生活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对别国的依存度往往也更高。

需求原理——价格和商品消费息息相关(图)

地球上生活着六十多亿人。这些人每天需要消费大量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食物、衣服、电子产品、汽车、房子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数量也相当巨大。但这些物品的价格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毕业或者开学时的鲜花价格就比平时贵好几倍。为什么会这样呢?

靠桔子树致富的主人

在温暖的南国有个农夫种了几棵果树,果树结的果实在没成熟时是绿色的,成熟后就变成了桔红色。它总是先长出黄色的嫩芽,过一段时间,就开花结果了。

“老伴,看看这个果实吧,黄橙橙的,像鸡蛋那么大,还有更大的,真惹人爱啊!每个枝头都结了不少。哎呦,快来尝一尝啊,酸溜溜的!还真好吃。”

就这样,美味的果实被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村人都知道了,大家都想尝一尝。村里人看着这些果实,交口称奇。

“给这种果实起个名字吧,叫什么呢?它像什么呢?”

“柿子?苹果?不对,是桔子吧,桔子?”

“是的,猜对了,是叫桔子。”

起初“桔子”的主人很大方,只要有客人来,他就会拿些桔子来招待客人。因为都是邻里乡亲,也不好意思要钱。但客人们想,这么珍贵的水果怎么能白吃呢?就纷纷把自己的一些珍贵的物品送给了桔子主人。

还有更多的人想吃这种酸甜的桔子。

“漂亮又好吃的桔子!如果能尝上一口该多好啊!如果能一次吃个够,就别无所求了。”有不少人竟然这样说。于是桔子主人就开始摘些桔子拿到市场上去卖。

“喂,酸甜的桔子!桔子上市了!老人吃了变年轻,年轻人吃了变漂亮的桔子啊!一个只卖100韩元。”

“啊,真好吃。吃了真能变年轻,变漂亮吗?买10个。”

“我也买10个。”

“我买20个。”

一转眼的工夫,桔子就卖光了。第二天,来买桔子的人犹如潮涌。想吃桔子的人迫不及待地跑到桔子主人跟前,大喊:“快给我桔子”。这样一来,桔子价格越来越高了。但买桔子的人还是与日俱增。最后桔子主人赚了大钱,成了大富翁。

童 话 反 思

通过《靠桔子树致富的主人》这个童话,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生产出的物品数量少于人们的需求量,其价格就会上涨。因此消费者选择好购买的时机和场所,就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了解了需求,就算把握住了经济。所谓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愿意支付一定价格来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举例来说,如果一枝铅笔的价格从100韩元涨到120韩元,消费者对其消费量就会减少;反之如果从100韩元降到80韩元,该商品的消费量就会增加。

这种商品价格与商品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需求”。想想人们对雪糕的需求吧。如何决定买多少雪糕?有哪些因素会对决定产生影响?

第一,是商品的价格。如果一支雪糕的价格从500韩元涨到700韩元的话,大家就会不买雪糕而去买冷冻酸奶酪吃。反之,如果一支雪糕的价格从500韩元跌到300韩元,大家就会多买些雪糕吃。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大。因此雪糕的需求量与雪糕的价格成反比关系。像这样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就减小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需求法则(law of demand)”。

第二,是人们的收入。如果人们失业了,没有了收入来源,就会尽量不吃雪糕了。

第三,是相关商品的价格。如果现在冷冻酸奶酪的价格大幅下跌,根据需求法则,人们就会更多地买酸奶酪吃。

第四,是消费者的取向。比如喜欢吃雪糕的人就会多买些雪糕吃。如果人们都喜欢吃热狗、汉堡包或比萨饼,那么这些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大。

第五,消费者的未来期望值会对目前的需求产生影响。如果预见到下个月工资会涨,就会拿出一部分存款来买雪糕吃。如果预见到明天雪糕会降价,今天就会少买些雪糕吃。

供给原理——想卖高价(图)

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卖上高价钱。但价格不是由自己随便定的,有时价格很高,能赚到不少钱;有时价格很低,会赔不少钱。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产品卖上高价呢?怎么才能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利益呢?

荒年的打糕太多了也不值钱

从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位贪婪的富翁。富翁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挣钱。连初生婴儿的喃喃自语也听成是“钱钱钱”的声音,拂过树枝的风声也听成是“钱啊钱啊钱啊”的声音。

有一年村子里赶上荒年了。村民们都勒紧裤腰带,企盼着来年能有好收成。但不知怎么回事,第二年,第三年,接连闹旱灾,庄稼都枯死了,几乎颗粒无收。连续三年闹饥荒,哪儿都没有吃的了,到处是乞讨的声音。但富翁却依然悠哉游哉,因为他家的粮仓是满满的。富翁以高价卖了不少粮食,赚了一大笔钱。但是他还不满足,还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爸爸,吃打糕吧。”

“打糕?哪来的打糕啊?”

一天, 儿媳妇端着满满的一盘打糕送到富翁面前。

“孩子他爸去市场,看到打糕很好卖,以为特别好吃,就买了一点回来。”

“哦,那一个多少钱啊?”富翁问。

“啊……这个……”

“怎么吞吞吐吐的?”富翁一催促,儿媳妇不得不回答了。“五……五两一个。”

“什么什么?打糕五两一个?真是败家,不会过日子。”

富翁为买打糕的钱痛惜不已。突然,富翁有了一个好想法。

“嗯,一个打糕竟然卖到了五两,还卖得很快?荒年了,大家都饿肚子了,所以想吃打糕吧。”

“喂,孩子!快去粮仓取大米做打糕。”

贪婪富翁的想法果然实现了。第二天,第三天,打糕一拿到市场,不一会就被抢光了。

贪婪富翁变得更加贪婪了,比往常做了更多的打糕,价格也涨到了每个八两。可是奇怪啊,这次拿到市场上却没人买了。人们只是看一眼就走了。结果都天黑了,打糕一个也没卖出去。

“是不是太贵了?嗯,应该是吧。明天还卖五两吧。”

贪婪富翁天一亮,就拿着打糕上市场了。但和前一天一样,打糕还是没人买。贪婪富翁就把打糕价格降到每个四两。

可还是没人买。天快黑了,贪婪富翁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跳楼大甩卖!以前卖五两,现在卖二两。太便宜了!太便宜了!”

可是嗓子喊哑了,还是没卖出去几个。比平时多做了五倍的打糕,但卖出去的个数跟平时差不多,加之天气炎热,结果剩下的打糕都坏掉了。想一下子挣到大钱的贪婪富翁,最后却赔了老本。

童 话 反 思

熟悉市场行情,就能赚到大钱。生产者要想赚到大钱,就得把握住市场行情。想买的人少,而东西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东西少,想买的人多,价格就会上涨。俗话说“荒年的打糕太多了也不值钱。”

再好卖的打糕太多了就不值钱了。贪婪富翁为什么最后赔了本?

生产者如果能比别人先弄清消费者想要买什么,并做好准备,就能以很小的成本赚到大钱。生产者为消费者生产的产品的量或拿到市场上卖的物品的量称为“供给(supply)”。供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会根据市场行情决定供给量。那么生产者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供给量的呢?

首先,物品的价格决定供给量。总的来说,价格上涨,获利就会增多,生产者就想卖得更多;反之,价格下跌,赚不到钱,生产者就会不生产或少生产。所以供给与价格成正比例关系。价格上涨,供给量就增大,价格下跌,供给量就减小。这个规律我们称之为“供给法则(law of supply)”

第二,生产要素决定供给量。所谓生产要素,就是生产某种物品所必需的基本的东西。举例来说,要做面包,需要麦子面、白糖、鸡蛋、奶油等,还需要烤面包用的机器和做面包的人,这些方面所花费的钱就属于生产要素价格。如果麦子收成不好,麦子面价格就会上涨,结果会怎样呢?做一个面包所需的材料费用增加了,卖一个面包获得的利润减少了。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生产量就会减少;反之,生产要素的价格下跌,生产量就会增加。

第三,生产技术决定供给量。如果用机器做面包,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会降低。比起给多个工人开工资,使用机器肯定花的钱要少。而且短时间内能做出大量面包,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第四,对未来的期望值会影响生产量。比如预计今后面包会涨价,生产者现在就会减少生产量。为什么呢?等涨价后再多多生产呗。


    关注 榆林少儿培养指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