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人

 

父亲...



似乎是年纪越大,越是深切地感受到:年轻的时候很难发现老人家的好处,而年龄越大,越能发现老人家的不同寻常之处。

拿我的父亲来说,小时候在我印象里,他不过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父亲:在外挣钱养家,对家里人比较严肃,犯了错误就得老老实实接受惩罚,诸如不许吃饭,跪搓衣板,罚写作业等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发现原来父亲为我们兄妹三个付出的真的一点也不平常。



那时候,农村普遍还有男重女轻的思想,我们那里更是特别严重:我们村里女孩子普遍只能上个小学一二年级,老人家们都说,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人,能写个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女孩子能上到小学毕业就已经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了。可是,父亲却不这样想。每当别人劝他让我和姐姐辍学帮家里挣点钱,父亲就说,女孩子也是自己生的,只要有能力学,就不能不给机会。于是,姐姐成了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暑假我们家里摆了两桌酒,我们村里最老的几位老人家走了几十里山路专程来祝贺,说这真是“破天荒”的好事情;老人家还一齐送了姐姐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的名字是“红艳”——姐姐的名字和我的名字的结合体,因为他们不知到底哪个名字是姐姐的,哪个名字是妹妹的。妈妈还跟我说,这些老人家是同时给了我祝福,希望我能成为村里第二个女大学生,叫我要好好努力——这个本子现在也还在我家里保存着。

父亲原来是个乡村医生,还进过正式的学校学过西医,在我们那片村落里非常受欢迎——即使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家从来也没缺过鸡蛋,都是来看病的乡人硬塞给我们家的。可是,父亲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药店卖了,自学考了会计,到镇上一家企业里做了会计。村里人包括我母亲都不能理解他,那时的医生多吃香啊!年纪大了以后,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那片村落里只有小学低年级,哥哥姐姐上小学三年级就不得不到外婆家去住,还得走很远的路,五年级以上就只有镇里才有了。父亲这是为了让我们能上学才放弃自己擅长又为社会看重的职业啊!

长大以后,我还知道了父亲年轻时候的好些往事,比如人家曾经邀请他去深圳打工,他没有去;比如他其实会拉二胡,可是为了怕打扰我们学习,也从来不拉。在我上小学时,父亲还曾经把我用收集到的废纸精心装订成的画本给撕了,现在说起这件事他还有些后悔,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叫做特长。可是,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如此豁达如此爱护子女的父亲已经是何等幸运的事情!

身边的其他老人也每每给我这种感觉:接触越多,越觉得老人不易,越觉得老人值得我们敬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古话说得果然不错!


    关注 衔泥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