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希望

 

条件不好但并不怨天尤人、生活艰苦但并不甘心认命,反而是天生乐观并且很踏实地在生活着,并以简单质朴的方式和心思,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2015年国庆,跟随河南义工联再次出发,去走访三门峡市卢氏县的学生们。这次走访,给我的感觉是,贫并不贱,穷但不苦,偏僻但不闭塞、落后但不绝望……类似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延续很很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希望的感觉?还是从对黄叶村的走访开始吧。我们这个小组,带头大哥兼司机师傅是老杨,同行的有保云姐、菖蒲和我。四个人想法单纯、目标一致:认真完成走访任务,努力获取并客观描述第一手真实信息,供资助人参考。

黄叶村,依自然地形,分别称下黄叶、(中)黄叶、上黄叶。三个村子深埋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我们的车,从村村通公路上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指示路牌的岔路口拐弯下公路,沿着碎石铺成的山路蜿蜒爬向半山腰。走了约二十分钟,只感觉海拔越来越高,怕是已接近山顶,但前方看不见任何村落;要不是事先跟老乡确认过黄叶村就在这条路的尽头,我们估计真要打道回府了。好在,路还在持续向前延伸,我们也就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车辆完全转入几座大山的山坳和夹缝中,山脚下的乡村公路看不见了、农舍也看不见了,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在我们的车辆停车熄火、我们闭嘴不说话的时候,能听到的,只是山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林梢间或传来的清脆鸟鸣,还有午后暖暖的阳光。那种纯正、清新的感觉,让人瞬间觉得从人间进入了“非人间”。时机正好、心情正好。惬意得只想长久呆下去。可惜我们还有任务,这就感觉就让它留在笔下和脑海里吧。以后,也许我还会再来的。

翻过山顶垭口,我们继续沿着那条路开始下山。路边出现了庄稼地和牛群,稍候又看到了有两个人静静地坐在路边,一样好奇地看着我们,正如我们好奇地看着他们。下车问路,原来他们是在放牛。就这么坐着,静静守候着慢慢吃草的牛。

经过确认,沿着这条路走到底,就是我们要找的黄叶村。村子虽然分成三个部分,但他们对同村的村民还是颇有了解,对我们要找的人也知道,还比较详细地指点了路径。谢过他们,继续下山。很快,路分出了两个岔道,按照指点,向右是下黄叶,向左依次是中黄叶和上黄叶。我们按照预定计划先从下黄叶开始走访。

到了有人迹的地方,似乎从自然回归到文明。但,这里的人迹和文明,更让人觉得难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我三十年前生活村子的样子:村中道路是未硬化的土路、大部分院落是泥墙草房土地,来往的村民大多衣着简朴。我实在难以想象,他们当年是如何以及为什么搬到这里生活的?从这里到山外乡村公路,没有交通工具的话,徒步出行一次要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吧。交通如此不便,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一定甚少,或许更多时候自给自足,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日子吧。

下黄叶村需要走访的孩子叫江波,父亲在南方做装修公司的油漆工,走访时只有他和母亲在家。院子是不知何时盖成的,黄土和麦秸秆为墙壁,原木和青瓦为顶,屋内地板和院子,同样为经过平整的黄土。整个院子和屋内,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甚至也没有山区必备的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但里外收拾得很干净,并不因简陋而轻慢。江波同学今年上高二,很腼腆,自述没什么业余爱好和特长,学习成绩很好,奖状贴了满墙;似乎是整个家里最亮丽的颜色。也是支撑他们家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差不多是改变命运和走出大山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资本。 

中黄叶村的倩倩同学没有回访到,据村民讲,是举家搬迁到河北投靠亲友去了,但倩倩好像已经不上学了。他们已经走出了大山,开始了另外一种人生。

上黄叶要走访的两个孩子是同班同学,女孩叫马鑫,男孩叫佳龙。先走访到的叫马鑫,看到她时,正端着饭碗站在低矮的房门口吃着不知是早饭还是午饭。父亲同样不在家,她跟奶奶、母亲和一个小妹妹一起在家。马鑫学习同样很好,奖状也很多。作为女孩子,已经开始懂得爱美,但因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她没太多漂亮衣服穿。但马鑫性格很好,不太爱说话但很爱笑。当同行的保云姐问她有没有什么话想让我们捎给她的资助人时,这个开朗的姑娘却瞬间红了眼眶开始抹眼泪。她不住喃喃地说,感谢资助人能够帮她上学。看到这个情形,我们连忙转移话题,请她带路去同班同学佳龙家。马鑫同学一口答应,撂下吃了一半的饭,率先走在前头。

从马鑫家一出来,就直接上了山,路上马鑫跟我们说,佳龙的家,须得再翻越一座山头才能到达。这次没了汽车做交通工具,我们只好跟随马鑫徒步上山。山上没有人工修的路,走的都是山民一脚一脚踩出的羊肠小路。马鑫走得很轻快,看来走这样的路对她是家常便饭,习惯了也不以为意。但我却在想,这样的山路,对我们这些在城里住惯了的出有汽车入有电梯的人来讲,偶尔走一次是新鲜和体验,可他们每周就要这么往返一次。尤其是佳龙,需要先翻越一座山到马鑫家,俩人在共同翻越另外一座山才能走到乡村公路上,然后耐心等待可能要很久才能经过的乡村班车。我没记录我们翻山的时间,因为我们是坐车进出的,可他们只能步行。从马鑫家到佳龙家,感觉单程时间大概一个小时,每周往返一次,一年有多少周?

走啊走,又翻越了一个垭口,才看到远处山脚下隐约出现一座屋子,那才是佳龙的家。

佳龙的父亲同样没在家。在我们走访的山区里,家庭似乎重新回归旧时典型模式:父亲作为主要劳动力,一半会外出打工负责挣钱养家,母亲在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孩子勤勉读书以走出大山改变现状。尽管在如今的社会,家庭和未来出路已经形成多元化选择,但在这群山环抱的“世外桃源”里,一切还是几十年前传统的样子。

佳龙同学初见我们时也很腼腆,但聊着聊着,彼此熟悉后就开始有说有笑起来。

他家深藏在大山里,但一样能通过卫星电视看到了外面多彩的世界。他说他喜欢篮球,懂得篮球规则,喜欢NBA明星队,喜欢球星库里。他说他喜欢历史,物理成绩也很好,但英语不行,因为缺乏交流环境。我们跟他讲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了解另一个英语世界的有效方式。我们说等你考上高中、读了大学,就会接触到更大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他很自信地讲,“考上高中没有任何问题”。我问每次上学回家都要翻越这个山么?冬天下雪怎么办?他很快很轻松地回答:没问题,我很厉害的!!!呵呵,多么好的一个小伙,地处偏僻而不闭塞,言语间充满自信和乐观,让人不得不喜欢他。 

后记:回顾这次走访,我深深被他们所感动着。条件不好但并不怨天尤人、生活艰苦但并不甘心认命,反而是天生乐观并且很踏实地在生活着,并以简单质朴的方式和心思,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山区里的孩子们虽然不能选择出身、环境难以改变,但他们一样也会走出大山,山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也许若干年后,他们会反哺养育过自己的小山村。这可能就是未来的希望吧。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感到振奋。

再见吧,这片安静的土地,这片灵秀的世外桃源。也许它很落后,但它很单纯,也许它很闭塞,但它很安静。或许正因为偏安一隅,可能才少了更多诱惑和刺激,也让人变得单纯和专注吧。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贫瘠的土地上才能长满常青树、开满希望花。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关注、间或伸手帮忙、无事少去打扰,让这片地方、让这里的孩子,自然发展、自由成长。

再后记:应保云姐指示,我把这些文字连同图片一并发给她。此时已经是2016年1月31日,2016年第一个月就这么悄然过去。刚下过雪的郑州,静谧而美丽。再次想起那个美丽的小山村,偏僻却充满希望的地方;想起腼腆、快乐而且充满梦想的江波、马鑫和佳龙。新的一年了,你们好吗?


    关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