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糖”声里的旧时光

 

图片源自网络  每个时代,对于旧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回收方式。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习惯于使用新的、或一次性的...

图片源自网络

每个时代,对于旧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回收方式。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习惯于使用新的、或一次性的物品,造成废弃物充斥。更多的生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更多的浪费,回收与循环使用,成了一个问题。

而在物质贫乏的旧时,废弃物的回收使用,被充分重视,在物尽其用的同时,回收过程也注入了浓浓的人情味与传统文化内涵。在温州,最典型的莫过于“兑糖客”。

商贩用麦芽糖盘成圆型,置于竹制团筛上,用担挑着,走街串巷。同时,手执小铁锤与铁制糖刀相互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口中喊着“鸡毛、鸡胗皮、牙膏壳”。收到这类小东西检视后,扔进担子的另一头。接着,小贩会用糖刀立在麦芽糖上,用锤子敲击,震下一块块糖块用为交换。这就是俗称的“敲糖”。这小小麦芽糖,是旧时小孩子难得的零嘴,因此,平日里,孩子们会很注意收集这类可以换糖的废旧物品,甚至有孩子为此而把家里还没用完的牙膏提前挤干的,这也是旧时大人挤兑小孩子的一个经典笑话。

除了走村串巷的“兑糖客”,还有专门回收各类废旧物品的如废金属、废纸、布料等,他们往往是挑着担,手里提着个小锣边走边敲,同时,嘴里发出吆喝声,如“旧铜旧铁旧铅锅”。

这一类流动的废旧回收贩子,经营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旧时鸡毛、头发用做肥料,鸡胗皮是药材,牙膏等废旧金属则回炉循环。

作为物物交易方式的一种遗存,这种废旧回收形式在现代社会几乎已经绝迹。物质的极大丰富,让货币交易方式成为绝对主导。而伴生着这种废旧回收方式远去的,还有孩童时对麦芽糖甜蜜的向往,对铁锤敲击声、小贩吆喝声的记忆。这一切,都是货币难以重现的。

而由物物交换所积淀的商业精神、人文关怀,则形成了一个族群的商业基因。一个偌大的义乌商品集散地,正是由旧时的“鸡毛换糖”开始起步的。

废旧物品的分类回收,是循环利用的第一步,旧时的小贩式上门回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代社会,提倡垃圾分类,但实施起来,颇有难度。有配套设施问题,更有市民素质问题。

以前的国有供销系统,设有废旧物资的回收部,后来,作为特种行业,个体也可经营废旧物资。现国有商业解体,废旧回收基本由民营承办。但遵循逐利原则,民营废旧回收单位只回收有市场价值的废旧物品。而其余回收利用难度大的废旧物品则无人问津,浪费了资源,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现在城市垃圾在分类回收不到位情况下所采用的统一焚烧和填埋,都无法根治污染和浪费。

多年前观察过小区的垃圾站,一小时之内,有二十余个拾荒者光顾,各取所需,部分为垃圾作了分类回收。可见拾荒队伍之庞大,回收市场之庞大。由此延伸思考:能否由财政注资,从环保角度,建立一个公办的回收系统,针对城市各类垃圾的构成,向拾荒者或一般市民收购各类循环利用有难度、价值低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旧物品,集中处理。如有机类垃圾、白色垃圾、废旧电池等。既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为低收入群体输血,有利社会的稳定。让垃圾分类、废旧回收进入良性循环的通道。这样的资金投入,远比环境治理要合算。

也许,原始物物交换所承载的人文温暖,可以通过政府的机制设置和政策倾斜,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文/余璞



温州人杂志社

微信号:wzrzzs
打动你的人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跨界联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