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分享』廉颇新解

 



几乎年年都上《将相和》,蔺相如顾全大局、智勇双全,廉颇知错就改的人物特点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相比之下,蔺相如的人格特点堪称完美,国家危难之时有勇有谋,中流砥柱,一人抵挡千军万马,而廉颇尽管战功赫赫,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赵国在边境竖起强大的秦国无法洞穿的铜墙铁壁,却在个人名利上有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嫌。一般看来,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英雄的男人,如果在胸怀格局上小了,就是硬伤。仿佛廉颇就是带着这样的硬伤在人们心中站了几千年。



每每读到这里,我心里隐隐有些不平,对廉颇。

难道司马迁当年记录《史记》也有这样的对比?不,司马迁分明就是要把廉颇刻画成万世景仰的英雄与楷模。否则,司马迁怎么会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浓墨重彩地记载廉颇忠心为赵国做事?《史记》中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攻齐,几拔之;后二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可以说正是廉颇,才捍卫和拓展了赵国的安全。那么,在"负荆请罪"这一典故中关于廉颇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一直耿耿于怀究竟作何解读?



一、牛哄哄的直爽。"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一听说蔺相如官至上大夫,立刻口无遮拦,牛气冲天,多么率真。没有几分讨厌,反倒有几分可爱,符合一个征战多年的武将的特点。"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十个才子九个骚,人家有本事才牛哄哄的,在渑池会见上文中不是还说了吗,"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人家戎马一生不懂得弯弯肠子,沙场上直爽惯了,简单惯了,有话就要说,可爱至极。藏着掖着,反倒觉得"装","装"一字在现在,时尚却极具贬义。



二、君子坦荡,光明磊落。"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道理一想通,廉大将军根本不过礼仪面子,更不藏着掖着,也更不"装",当即拜倒在蔺相如的门下。堂堂一国之栋梁,竟如此之简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服兵刃相向,服了五体投地,其内心坦荡、胸怀磊落,让人顿觉可敬,又实在可爱。相比之下,蔺相如倒是过于完美到令人害怕,勇气可嘉,智商过人,面对秦王可以死相逼,面对廉颇的不服气,一是回避,躲着不上朝;二是面对手下的微词作解释,"秦王我就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作为共事多年、知根知底的伙伴,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呢?相信所有人选择兄弟,会选择后者。

作这样的解读,似乎廉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但这样的解读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误导,难道有本事就改牛气冲天,就改口无遮拦?



三、廉颇的悲剧源自他的偏执极端,脾气大,也就是牛哄哄的。廉颇的后话是,赵孝成王即位,在奸佞小人的游说下,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忠勇产生了怀疑,让纸上的谈兵的赵括代廉颇统率部队,使赵国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军事损失——长平之战,赵国锐卒40万,让秦将白起"尽坑之"。赵孝成王卒,子赵悼襄王即位,对廉颇更是采用让乐乘取代其军职的不礼貌之举,使廉颇的忠勇再次受到最严重的委屈,于是他由不理解而发展到攻打乐乘的不理智地步,使自己再没有回到赵国的余地,只得落了个逃奔魏国的结局。但他仍很想念赵国。后来,赵悼襄王想再次起用他,便派使臣去魏国看望他。这时的廉颇很兴奋,"饭斗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完全还能再为赵国出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也就出自于此。他的努力终于因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的形象。



这样的悲剧人生应该源自他的作为武将的性格。《将相和》中就流露出他的这样的性格,看不惯就要说,有本事就要牛,简单可爱。又如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后,赵王遂将削去兵权的廉颇起复委用。这时,原先散去的宾客又都汇聚而来。这时廉颇对这些势利之徒很是生气,便下了不再接受这些人的逐客令。这时其中有一人就劝导廉颇说:"您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天下人的交往,就跟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您有权势,人们就投靠您,当您失去权势时,当然人们也就不再跟随您了,这是天底下很正常的道理,您怎么能埋怨人呢?"



作过以上解读之后,在讲解本文的时候,我只涉及了两个问题:

一、细读本文,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说出依据和理由。

二、关于廉颇,看过他的生平,知道了他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你觉得他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过后,学生喜欢上了廉颇的性格,瑕不掩玉石,也悟出了"冲动是魔鬼,偏执是人生大忌"道理。


    关注 小仙悦读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