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大屠杀、孟尝君与屈原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成语故事会(下)...

长平之战油画


说起长平之战,人们为四十五万赵国降卒扼腕的同时,大多把责任归在三个人头上:下令杀降的“人屠”白起自不必说,还有“不识大体”兼“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赵胜,第三位便是背锅侠——“纸上谈兵”的赵括。

1

纸上谈兵与流血成川

话说,韩国已经同意把上党献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却私下里连人带地转投了赵国,其目的是将韩赵利益捆绑,从而共同对抗秦国。

赵国拿到上党的时候,赵奢、蔺相如都已经死了。这边腹黑小霸王秦昭王岂肯善罢甘休,大战一触即发。长平之战的前期,廉颇固守年余,赵国在人力物力上已经疲惫不堪,赵孝成王兵行险着,用主动出击的赵奢换下了保守打法的廉颇,希望速战速决,以解赵国粮草不济的困局。

说赵括“纸上谈兵”,还真是冤枉人家了——战国那时候的兵书,应该是以简牍为主,纸还没有普及。

赵国的惨败,并非赵括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墙倒众人推的结果。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力度远远不及商鞅变法;秦国据有关中,秦惠文王又拿下了巴蜀,秦赵两国的综合实力本身就有差距。整个赵国上层,主动出击希望速战速决,从而解决粮草问题的倾向占了上风。赵国情报工作上的疏忽,也造成战局上的判断失误,如果事先知道对手是斩首四十多万、从没打过败仗的白起,他们未必会派出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即便维持原来的决定,也会坚持争取诸侯的支援,合力抵抗白起的进攻。
赵括的死鬼老爸赵奢,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赵括学的东西,全是他爸教的。之前秦昭王派兵攻打阏与的时候,是赵惠文王时期,赵王在战前咨询了一圈,廉颇、乐乘、赵奢轮番问了个遍,最后才派出赵奢应战,就因为赵奢说了“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而首次出战的种子选手赵括,自然而然地模仿了前辈的打法,更何况这个前辈是他的教练爸爸。“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到现在还被人奉为圭臬,选手赵括自然也对教练的这句话深信不疑。

《史记》中讲赵奢知道他儿子不成器,反复交代赵孝成王不要重用赵括,那是马后炮,事实上赵括真的那么不成器吗?在整个高层误判形势,外交、情报、后勤工作都不到位的情况下,要求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太奢求了?何况,赵军陷入包围圈的时候,赵括还是挺冷静的,试图突围自救,只是他运气不好死翘翘了,以至于赵国军队群龙无首而瞬间丧失斗志。

打个比方,你用刚进国家队还没参加过任何国际大赛的乒乓小将,去挑战张继科,惨败以后,再埋汰人家小将“纸上谈兵”,一代又一代键盘侠不喷体制,不喷教练,只喷运动员一个,让人家背锅两千多年,好意思吗?

战国后期,论军队的素质,除了秦国之外,赵国是最强的,长平之战把秦国也打出了内伤,“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其它诸侯的军队都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非常可惜,这么强悍的队伍,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史书上说,白起处死赵国降卒的时候,“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如雷”。至于被杀的赵卒有没有刚好四十五万,不好说,但数量确实达到了震撼古今的一个量级。
 长平之战尸骨坑


2

不遗余力与犹豫不决

长平之战以后,轮到秦国的将相不和了,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而范雎主张让赵国割地求和。赵国君臣分析“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长平之战是秦国压上了巨大的筹码,不遗余力攻击赵国得到的惨胜,此时赵国应该跟秦国耗着,而不是白白割地求和。所以赵孝成王本来同意割地,换得秦国撤兵,危机解除以后又反悔,不肯割地了。白起自然也就恨上了范雎,劳资在前线流血流汗,你在后方动动嘴皮子抢功劳倒算了,还净捣乱,以至于吞并赵国的机会转瞬即逝。
 白起


赵国反悔秦昭王当然生气啊,剧本不应该这样子演的啊,我才是男猪脚,只许秦王腹黑,不许赵王反悔!于是小霸王又派大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魏国做了一次和事佬,派人通过平原君向赵王转达魏王的意见,让赵国尊秦昭王为帝,这样一来秦王必定大喜,就会罢兵而去。史书说平原君此时犹豫未有所决,反正一会讲人家不识大体,一会讲人家利令智昏,没几句好话就对了。平原君犹豫一下有什么问题,魏王的话本来就没什么道理,秦昭王岂是为了虚名就肯退兵的主,你见过为了几句表扬就不去吃肉的虎狼吗?

3

窃符救赵与天下无双

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同属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的夫人还是信陵君的姐姐。秦昭王派人围攻邯郸时,魏国派出大将晋鄙,却首鼠两端,不敢救赵。信陵君魏无忌疏通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亲自率军解邯郸之围。史记中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窃符救赵的前因后果,刻画出了侯赢、朱亥这样愿为知己者死的义士,来衬托信陵君的识人之明。

信陵君怕魏王追究窃符之罪,久居赵国,因礼贤下士,而得天下无双之名。史书上名气很响的人,命运常常不大好,信陵君魏无忌总是被他哥哥忌惮,最后只能埋首于醇酒妇人,窝窝囊囊地死了。讲道理,你一个公子,消息比魏王自己还灵通,收买人心连魏王的女人都欠你人情,又敢偷兵符擅自诛杀大将,他不忌惮你忌惮谁?

5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三寸之舌与一言九鼎

信陵君救赵,平原君也没闲着,他出使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告奋勇要求同往。本来平原君对毛遂没有什么印象,来了很久都没能使老板留下印象的员工,总归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因此平原君是有点轻视毛遂的。毛遂向老板自荐的时候,形容自己像装在囊中的锥子,会立即锋芒毕露、脱颖而出。
果然,在毛遂的苦(拔)口(剑)婆(威)心(胁)下,楚王同意结盟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強于百万之师”,“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所有这些成语,都是说毛遂一个人的,但究其原因,没有秦昭王攻打赵国,平原君就不用去楚国,平原君不去楚国,那毛遂也就没有露脸的机会了。
6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前功尽弃

再来说说长平之战的刽子手白起,除了流血成川,他还贡献过别的成语故事。秦昭王十四年,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魏军,斩首24万。苏厉,就是纵横家苏秦的另一个兄弟,替周王做说客,希望白起见好就收。苏厉以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为例,“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意思是说,养由基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又怎么样呢,若不能见好就收,万一失手,岂不是前功尽弃。
累累白骨都不能使之停步,这几句话又岂能唬住武安君?南拔鄢郢,北摧长平,攻城略地,不可胜计,武安君最终的命运却与长平冤魂殊途同归。下令让白起东征西讨最后又让他自裁的,还是超长待机的秦昭王,哪哪儿都有他。但是别忘了,没有范雎不遗余力地抹黑,秦昭王未必下得了决心对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痛下杀手。
7

远交近攻、得寸进尺、睚眦必报

魏国人范雎在秦昭王与楚国外戚争夺话语权的当口来到秦国,得到秦昭王重用。外戚势力被打倒以后,昭襄王着手实施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结交离得远的国家,比如燕国、齐国,而进攻相邻的国家,比如韩赵魏,逐步蚕食邻国疆域,得寸而进尺。
以前在魏国的时候,范雎受过魏相魏齐的污辱,还差点送命,因此怀恨在心。范雎在秦国的地位如日中天之时,要求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给自己报仇,如若不从便发兵攻伐。魏齐分别向素有急公好义之名的平原君和信陵君求救,平原君为了斡旋此事,亲自赴秦国调停,结果被秦国扣为人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史家唱衰“不识大体”的平原君,其实挺有骨气的,愣是不肯出卖魏齐保自己平安。倒是“天下无双”的信陵君,在秦昭王和范雎君臣的淫威面前,不敢出手搭救,以至于走投无路的魏齐在绝望之中自杀。魏齐自杀后,赵国立马拿他的人头去换回了平原君。

与范雎不和的战神白起,也是因冲撞秦昭王,并受范雎谗言诋毁,最终被赐自尽。对于曾有恩于己的郑安平和王稽,范雎则将之推荐给秦昭王任将军和郡守。司马迁评价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雎最后栽在了自己推荐给秦昭王的两个人手里,一个投降一个通敌,如果严格按照秦律,范雎理应连坐,死罪难逃,但是他在秦昭王对自己尚未完全厌弃之前,先行辞官并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竟然得到善终。

想想真替白起不值,军功卓著有什么用,秦律又有什么用,在秦王面前,还是他的个人喜好最管用。

8

鸡鸣狗盗、布衣之交、扶老携幼、狡兔三窟与高枕无忧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是秦昭襄王认识的人中,贡献成语故事最多的人之一。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慕名想让他做相国,但是秦王手下的人又劝谏说,一个齐国的贵戚怎么会真心替秦国筹谋,别到时候胳膊肘儿净往外拐,不如把孟尝君杀了,以绝后患。
 孟尝君


孟尝君一门客善钻狗洞,他把孟尝君已经进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偷回来,转赠给秦昭王的一名宠姬,让她在秦王跟前替孟尝君说说好话。秦昭王放松警惕后,孟尝君一行得以找到机会逃跑,但很快被秦王识破并派人追捕。逃到函谷关时天色未亮,而城门只在鸡鸣天亮后才开,孟尝君另一门客口技了得,装鸡叫骗开城门,他们才得以逃脱险境。



9

鸡鸣狗盗

孟尝君号称门客三千,可不止鸡鸣狗盗二人。有一位门客在孟尝君府中竟然和他的小妾私通,孟尝君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头上绿油油的孟尝君对这位始作俑者说:“我与卫君结交于微时,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远大前程。”后来卫国准备联络其他诸侯攻打齐国时,这位受过孟尝君恩惠的门客极力调停,才避免两国交战。

还有一位门客冯谖,本来是替孟尝君去封地收债的,结果他非但没有收回应收账目,反而烧了那些契据。孟尝君被齐王罢相后返回封地,结果半道上,感念孟尝君免除债务的居民,扶老携幼欢迎他的到来。这时他才明白,门客冯谖用钱财替他收买了民心。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才能不死。今君只有封地这一窟, 还不能高枕而卧。待我再为您多凿二窟。”于是他到魏国去宣扬孟尝君的才干,魏王慕名便派人送厚礼请孟尝君为相,这事儿等于在国际上替孟尝君造了声势。齐王得知魏国要挖墙脚,便重新重用孟尝君为相。大家伙可以学学冯谖这招,有意无意向老板透露竞争对手要挖自己跳槽,看老板给不给你升职加薪。当然,万一你要是被老板炒了,那可与人无尤。
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索取先王祭器,并在自己封地设立宗庙。这么做的用意何在呢?原来孟尝君封地薛地,处于齐楚边界,每当楚国进犯边境,孟尝君的封地首当其冲,齐王一直忌惮孟尝君的名声,乐得袖手旁观,更加不会给他调换封地。这个齐王不愿意管的地方,现在有了先王宗庙,就等于有了个护身符,在楚国攻击薛地的时候,齐王就不能再不管薛地的死活了,不然先王祭器被楚国人毁了的话,就跟祖坟被刨了是一个性质。此时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10

亡羊补牢、与世无争

腹黑小霸王秦昭王打遍邻居无敌手,老妈的娘家楚国更是被坑得不轻。趁着邀请楚怀王会盟于武关的机会,把人家堂堂楚王绑了做人质,要挟人家拿地来换。楚国人在秦昭王爸比秦惠文王手里就吃过亏,知道秦王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再也不肯上当,干脆另立新王,怀王我们不要了,你们秦国人留着过年吧。
 楚怀王


最后怀王客死秦国,怀王之子顷襄王,就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那个,他倒是和几个成语故事有关。

秦国攻伐楚国鄢、郢、巫、上蔡、陈之地,庄辛对楚襄王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他还说,蜻蜓、黄雀、黄鹄甚至蔡侯,都觉得自己与人无争,一定不会有危险,谁知在残酷的现实中,都成为别人捕猎的目标。在庄辛的扶持下,楚国暂时振作,得以收复部分失地。

11

两虎相斗

楚怀王被扣留秦国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恐秦国趁机伐楚,上书秦昭王:“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反而便宜了驽犬,秦昭王表示同意。但春申君的话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楚国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芈月传里的万年备胎春申君


春申君可没跟宣太后青梅竹马卿卿我我,宣太后证据确凿的老相好,可只有义渠王和魏丑夫。人家黄歇倒是跟着楚国太子在秦国做过人质,与秦昭王和范雎都是老相识。春申君对楚考烈王有拥立之功,在楚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要哪块封地楚王就给他哪块,比起苦哈哈靠先王宗庙才能得到齐王庇护的孟尝君舒服太多。然而这位公子,将怀孕的姬妾送给楚王,试图当便宜太上王,谁知却棋差一着,死在了自己小舅子手里。

12

民不聊生、众人皆醉我独醒与九死不悔

根据战国策记载,楚顷襄王二十年时的楚国,还是不可挽回地沦落到了“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的地步。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诗人屈原选择投江殉国。人家有各种道德洁癖精神洁癖,只愿与香草美人河神山神为伍,谁要跟你们俗人一般在尘世里打滚,“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我爱你楚国,我爱你楚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秦昭王的黑历史,又被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间接逼死大诗人屈原。
 你们都欠我一个粽子


说来说去,所有这些人这些事的关系就在于,谁让他们都碰上了秦昭王。

上一期:超长待机、活体移动“成语词典”的x二代(上)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刘向,《战国策》

林燕,《成语源流探析》

金辉,程水龙,《成语文化透视》

张文霞,《源自的成语探析》

周振国,向回,《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

刘筠梅,《从先秦文学探析成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王雁,《解读赵国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

李文华,陈迪里,李红芳,《从成语典故管窥赵国军事文化》

黄发恭,《楚人的成语和成语中的楚人》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读者群号 535858375 


    关注 时拾史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