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酒器:斑驳的绚美

 

岁月风干了酒香,泥土掩盖了光华,然而斑驳的锈渍终究不能减损你的魅力丝毫。...



每次去到博物馆,面对形态各异的青铜器时,通常我的反应是内什么、尊、内什么、角、内什么这字儿到底念啥……: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弗利尔博物馆展品

在一些暴露年龄的电视剧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图片来自: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反正都是青铜器啦,反正我是蒙圈的,爱啥啥吧~在上一篇文章“诗经|卷耳:这忧桑怎么破?”中,我们偶遇两种酒器“罍”“觥”,我忽然有了想正经的和这些两千多年的东西认识一下的冲动。

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基本知识,关于酒器的容量。《汉书·律历志》记载,合龠(音同月)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根据实测,秦汉时期的1升约180-220mL,所以:

爵:180-220mL

觚:360-440mL

觯:540-660mL

角:720-880mL

散:900-1100mL

壶:1040-1320mL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爵:广义的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狭义上的爵专指一种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旁有把手称鋬(音盼)、上有一或两柱或无柱、下有三角锥状三足的酒器。爵的形制盛行于殷商及西周前期。在父乙爵腹部下发现有烟台痕,因此可知爵属于煮酒器,食物受热时可以把持上柱。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角:宋代以来,一般将和爵相近、有盖或无盖、无柱、无流尾之分且两头像尾的酒器称为角,也就是如今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角”。这种角的容量与爵差别不大,但是若依据《考工记·梓人》引《韩诗》“四升曰角”,也就是角的容量约为爵的四倍来看,却又相互矛盾,因此有人得出结论,宋人所谓的角并非殷周时期的角,而只是爵的变种。角大量出现于殷商时期以及商周之际。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斝:(音同“甲”),说文解字里讲,斝是一种玉爵,夏朝时成为盏,商朝时称为散,周朝时称为爵,也有说它可容六升。按前文计算,六升约1000mL。斝与爵形制相似,也有两柱、一鋬,但斝口无流尾呈圆形,有三足斝也有四足斝。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盉:(音同“和”),盉通常认为用于调和酒水节制酒的浓淡口味,也做温酒之用。一般是大腹窄口,有流、鋬、盖,一般盖与鋬相连,三足或四足。盉广泛出现于殷商至战国时期。



尊:广义的尊是盛酒器的统称,狭义的则指一类口径(圆口或开口)开阔、腹部鼓张、底部圈足或方足的盛酒器,有些尊有鋬或盖或肩。

尊、觯、觚在形制上较为接近,较大的为尊。



赫赫有名的四羊方尊,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鸟兽尊:青铜酒器中鸟兽形制的尊彝统称为鸟尊。鸟兽尊较尊小,且有盖。传世鸟兽尊以鸱(chī)鸮(xīao)尊所占比例最大。鸟兽尊广泛出现于殷商及春秋时期。



我只是单纯被大象驮小象萌到了

觥:盛酒兼饮酒器,容量5-7升,是饮器中最大者。觥大体可分三类:

1) 四足,器身兽形

2) 圈足,器腹椭圆

3) 器腹方形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弗利尔博物馆展品


方彝:是一类长方、高身、盖如屋顶且有纽的酒器,器身有直、曲之分,有些方彝器身两侧有耳。方彝一般流行于殷商及西周时期。



卣:攸与脩常作为卣的通假。卣的形制特点是椭圆状,大腹细颈,有盖且盖上有纽,圈足或四足,一般器身侧面有提梁(提梁有兽首形、环形等,少数无提梁),也有卣有流。另外随着工艺的变革及其他器具的形制影响,也出现了鸟兽形的卣。卣一般广泛存在于殷商及西周。





罍:盛水器、盛酒器,广泛流传于殷商周时期。其形制小口,细颈,广肩,深腹,圈足,有盖(也有无盖的),有耳(衔环)。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觚:长身、细腰、阔底圈足、喇叭形大口的饮酒器。因有觚棱而成为觚,然而也有无棱的觚。



觯:形制似尊,口部略低,腹部焦阔,器身圆形或椭圆形。





图片根据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整理

青铜酒器的名称有些定自宋人,如尊、角、卣等,宋人确定的称谓和古经籍及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器具名称可能会有不同,因而也会造成一定的混淆,如古经籍中记载的“尊”是酒器的统称,宋人定名则为一类特定形制的酒器。这一类问题出现在很多器具上,本文所引用的名称,一般基于现代对青铜器的形制分类和约定俗成的称谓。另外,对于器身上的某些特殊部件,比如爵的双柱的用途,学术上并没有形成定论,我们也不过多纠结。

参考文献:

1.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

2. 弗瑞尔美术馆藏中国青铜器图录(1946),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与此

3. (清)梁诗正.蒋溥等,钦定西清古鉴


    关注 悟空愛看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