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秋:“好为人师”

 

我读初中时就想长大当一名老师,报了中师却没有考成。高中毕业时全部志愿都填了师范,又没读成。到农场后,...



我读初中时就想长大当一名老师,报了中师却没有考成。高中毕业时全部志愿都填了师范,又没读成。到农场后,“好为人师”之心不死,然而没有“机遇”,从1962到1974整整种了12年的地。

1974年夏天我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宣传股管学校,于是“利用职权”,到团部也就是后来的场部中学去兼一点课,给高中生讲怎样写调查报告,给初一的学生讲平方差公式,等等,也算过了把瘾。另外,我给党委的领导和分场、连队干部讲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的,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此后招工农兵大学生,我们11团有一个南师中文系的指标,传言说是2师专门给我的,我自然欣喜若狂。可是一问领导,说决定给小学老师□□□。她虽然只初中文化,却是老干部的女儿。当时的解释是:她是教师,对口;我是机关干部,不对口。我说我不对师范的“口”但是对“中文”的口——我刚刚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上万字的小说,可人家根本不听。记得后来我还帮那位被推荐的小□老师准备了应试的作文。再后来小□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没有当教师而去了机关,那“口”终于没能对上。

1979年回城,当时可供我选择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有希望进机关,我的一位老师时任市委□□□,而我恰恰来自机关,况且又是江苏生产建设兵团说的着的笔杆子;二是教育局正好要招一批教师。踌躇间,请教老师,他想了好久,说还是当教师的好。他说,官场上固然出有车食有鱼,但是自己的笔只能写人家的思想,想说的话不能说,不想说的话还非得要说;不想笑的时候还要笑,不想吃的时候还要吃。知生莫若师,他认定我是不能忍受这种生活的。

教育局招干分文理两科,我有点想考化学,按规定还要考数学物理,我的数学物理多还给老师了,于是就报语文,另外要考的是历史地理,个把礼拜能拼出来。老师向刘□□局长和教研室的陈□□老师打了招呼,说我语文基础尚可,只是荒疏了多年,请多多关照。

教育局负责此事的是胡□□和高□□两位,谆谆告诫我们说,能回城是大幸,能当教师是大幸中的大幸,要做好到边远学校去的思想准备,具体是广瑞以东,塘南以南,蠡园以西,丽新以北——当时的无锡就那么大,这些地方就算“边远”了。人心不足,我还是去找了对门的邻居,东新初中的一位校长,可他是民主党派,也颇为难。

后来得知,教育局原本要招100人,最后宁缺勿滥只取了27人,我是文科的第一名。不久通知到了,竟不是边远学校,而是市一中。

干了两年,也动摇过一回,想去报社。这次老师愿意帮忙,说熟悉报社主编,好办。但是太太不同意,太太说,你“正义感”太强,喜欢为民请命,到报社根本不合适。这一回是知夫莫若妻了。

这以后,我埋头苦干,终于出了成果。1995年,我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我被批准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从1979年到一中算起,我花16年的时间,比较好地实现了我的志愿。

我的这番经历说明,择业一是要喜欢,二是要适合自己。

1979年到2000年,我在一中。2000年9月,我到当时的无锡教育学院,后来教育学院并入了江南大学。2002年5月,我到无锡市教研中心。2005年退休。


    关注 山高水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