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脑子和厨子

 

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的这本书是主要是从演化学角度探讨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其中亦有不少分量是从脑神经解剖和认知科学角度来研究食物与人脑的关系。...

 肠子、脑子和厨子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美)约翰•S.艾伦 (John S. Allen)
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的这本书是主要是从演化学角度探讨人类与食物的关系,其中亦有不少分量是从脑神经解剖和认知科学角度来研究食物与人脑的关系,学术味太浓又枯燥,基本被我忽略掉了,只说其中有趣的。

首先,作者探讨的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酥脆的食品。原因有三:第一,在人类的祖先、近亲眼中,酥脆的昆虫是诱人的食物。第二,对于我们祖先来说,生脆的植物茎叶虽然不是首选食物,但也是后备食物的不二之选。第三,当人类开始掌握烹制食物的技术时,食物加热时产生的美拉德反应让食物变得酥脆,口味更好也更方便人类摄取其中的营养。以上三种原因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不断强化了我们对酥脆的偏好,最终导致我们对酥脆根深蒂固的喜爱。

说到酥脆,不得不提人们另外一些共同的口味爱好,比如甜、咸、多脂等。我们的口味是从灵长目漫长的历史中演化而来的,对于一个树上四处觅食的猴子或者处于采集—狩猎文明中的智人来说,以上这三种口味都代表着自然界稀少但却能提供高能、高热量的食物或者珍贵的盐分,这对四处觅食活动量大的猴子或智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了人类共同的口味。

人们对口味的偏好中有一类比较特别,那就是辣。准确的说,辣不是一种味道,而只是一种疼痛感和灼烧感。辣椒素可以刺激食欲、调节口味,但辣对人本身来说,本非一种愉悦的感觉,或者说我们人类的基因里并未形成一种对辣的嗜好。那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吃辣呢?其一是所谓的“过山车效应”,即个体反复接触消极体验并且认识到这种体验并不危险时,消极体验就成了积极体验。久而久之,这种体验也会逐渐变得无趣,人们就会逐渐调高刺激的强度,比如吃更辣的食物,玩更高的过山车。其二,辣的疼痛感会刺激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这种生物效应类似吗啡的化学止痛剂会使吃辣带来愉悦感,恰如人们常说的“痛并快乐着”。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甜、咸、多脂不同,辣并非人为适应自然而演化出的生理需要,更多的是文化因素和个人经历偏好的使然。

接下来,作者探讨的是我们人类的饮食演化历史,我们是怎样变成现在这样一个超级杂食性动物的。灵长目最初生活在树上主要依赖植物性食物。在从猿类向人族进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生存环境从森林走向草原和其他地区,并开始直立行走,远古人类开始逐步进食肉类。人属脑容量的增大和智力的提高,与食物种类的拓展和多样化相伴相生,动物性食物不仅取自陆上,也取自水中。人类饮食总的来说是生物历史的产物,但其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及某种饮食的出现与消失、分化与趋同不仅有生物基础,还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吃什么取决于其演化史——为适应特定环境而演化出的生理特征,也取决于其私人史——他的经历和偏好,此外还取决于其文化史——诞生、成长、生活的文化环境。个人认知史、人类演化史以及群体文化史这三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交汇于每一个人,确定了我门一个人的饮食和口味偏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把人类称之为超级杂食性动物。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口号“摩登原始人”。因为相较今天营养过剩、消费过剩的现代饮食方式,狩猎—采集社会的原始人的饮食以现在的科学标准看来似乎更为科学和健康,而现代饮食却让我们的身体囤积了大量的糖类和脂肪,直接导致肥胖率的高居不下和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各种现代病。还有一点,是对照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的饮食单调,主食仅有一两种粮食作物,远不及狩猎—采集文明的饮食丰富多样。农业社会中大量的人每晚饿着肚子上床睡觉,而狩猎—采集者有着更稳定、更多样的饮食供给。狩猎—采集部族居民的劳作更轻松,休闲时间更多,他们尽管没有多少财产,但是并不贫穷。“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它是文明的产物。”

为什么原始人的饮食更为健康呢?可以从演化史角度考察。毕竟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有农业文明以来的历史特别当今食品极为丰富和过剩的历史太多短促,而在漫长的人类演化进程中,都是类似原始人的饮食与人类的身体相适应、相协调,同时也造就了之前提过的人类嗜甜、咸、多脂的口味。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农业和科技发展,大量的食品涌现在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段内一直仅维持在温饱水平的人类面前,不可避免的,我们身体演化出的对甜、咸、多脂的偏好会让我们止不住的饕餮。虽然我们的头脑可以快速适应了现代文明,但我们身体的进化相当缓慢和迟钝,这就不可避免了导致身体不能适应现代饮食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现代病。

从生物因素说,人类在食物充裕时减轻体重或者减少进食没有什么演化基础——我们的身体不太想减轻体重,难以适应热浪摄入降低后的新陈代谢。经过漫长的演化,人类认知心理奖赏系统的工作原理使我们更容易多吃而不是少吃,所以我们更容易发胖。这也是减肥非常困难的一个原因,作者认为减肥的难度类似于学习第二门语言。与此类似的是养成新的饮食惯(其实减肥也是养成一种新的饮食习惯)。人们一直在成功的改变饮食习惯,但是他们最终往往又回到原来的饮食习惯——即就是儿童成长时经常接触的食物。

作者提出的食物理论中明确指出,童年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对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作者还指出,食物的味道、气味甚至触感和声音以及进食的环境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了进食的体验。更深层次的饮食体验则受到记忆、动机、对新事物的畏惧、对旧食物的轻视等认知过程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里,进食变得越来越与饥饿无关,情绪化进食、为快感而进食、出于无聊而进食、为了拖延其他事情而进食,这些在演化史中极少发生的事情在今天频频发生。我们头脑与身体的悖逆也造就了因为营养过剩、脂肪堆积而带来的数量庞大的现代病。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医疗技术来疏通我们这具旧石器时期的身体,一边是继续饕餮无度的填充我们的胃(其中更多的是脑)。这个困境如何解决,作者没有答案。


    关注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