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

 

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什么?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抑或他的故事?有这样一些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一座城市定格为...

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什么?
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抑或他的故事?
有这样一些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
将一座城市定格为文字,
从此,穿越时空,
成为无数人共同的记忆。


 【李白】安徽宣城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
放浪天下的李白曾七次为宣州驻足。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时的感怀之作;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朓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人所作;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这是李白七游宣城,为悼念一位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所作。
然而谢朓楼,还远不是李白赋予宣城的全部。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位于安徽宣城泾县以西40公里,南临黄山、西接九华,与太平湖紧紧相连,
因为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名扬天下。
传说汪伦是泾县名士,兼为李白的小粉丝,
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信写得很动人: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见信,欣然应邀。
见面后,面对热情高涨的李白,
汪伦重新对他的信进行了解读:
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
然而潇洒如李白,听后不怒反笑: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
于是,随着李白的离开,汪伦和桃花潭成为了宣城最好的名片。


【孟浩然】河南洛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白马寺,丽景门,龙门石窟,洛阳牡丹,
这个城市的盛景和传说数不胜数。
但我们要讲的,是一个伤心人的故事。
孟浩然与洛阳的缘分,是因为李隆基。
唐开元十二年,孟浩然听说,
唐玄宗李隆基到了东都洛阳,便打点行装,
从湖北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
可是举目无亲的他成了典型的“洛漂族”,
为了步入仕途,他开始结交朋友,比如袁拾遗、奚三、王昌龄、储光羲等等,
但游逛了三年,想象中的成功没有到来。
写这首诗,是在孟浩然几年后重返洛阳的时候。
他先去找袁拾遗,却知好友已经因为犯法,
被流放到岭南了。
这一次在洛阳,孟浩然又滞留了一年,
然而其间的多方奔走、干谒仍然没有好结果,无奈的孟浩然忽然有了心力交瘁的感觉,
归隐田园的想法,大约就在这前后产生了。
感谢洛阳,送了我们一位不得已高蹈出世的田园诗人。


 【杜牧】江苏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话只有杜牧才配说。
恐怕在很多爱诗人的眼中,扬州是杜牧的扬州,
这座城市只属于他一个人。
没有扬州,杜牧的诗名或许会褪色不少;而没有杜牧,扬州的文化大概也会为此暗淡许多。 
在扬州,
三十三岁的杜牧结识了一位十三岁的女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杜牧《赠别》
杜牧笔下的扬州,永远与女子有关。
难得的是,这种美从不放肆,
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江南水乡的风调悠扬、清丽俊爽,
还有独属于诗人的名士风流和恋恋深情。


 【杜甫、韦庄】

四川成都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
去成都,绝不能错过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五百年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五百年后,渴望“致君尧舜”的杜甫,
意气,理想,遗憾,荣光,
镜头在这里交叠,又仿佛是历史开的一个大玩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庄《菩萨蛮》
“游人只合江南老”,
然而韦庄生命的终点,却是在成都。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后,草堂渐渐荒芜。公元901年,对杜甫充满崇敬的大诗人韦庄,沿着浣花溪寻得草堂旧址,
而他看到的却是“台荒绝四邻”景象。
韦庄一时悲从中来,决定在“砥柱犹存”的旧址上重修草堂。
这一修,就保存了近170年。
正因如此,我们在凭吊杜甫的时候,也绝不应该忘记感念韦庄。


【苏轼】浙江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州代言人的选拔异常艰苦,
这天赐的美景,历代文人怎有一个忍心辜负!
白居易,杨万里,一定会有人提名吧?
而选择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贡献,
绝不仅仅因为一首诗。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
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
他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在今湖心亭一带,建立了石塔三座,
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
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
形成六桥烟柳的景色,
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妩媚。
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苏轼赋予西湖的,绝不仅仅是一首诗和一道菜。


 【鲁迅】浙江绍兴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
岸边阿Q喝得醉醺醺地,跌跌撞撞地走着,
镇上的咸丰酒店里,孔乙己正倚着当街的曲尺形大柜台,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
不知有多少人对绍兴最初的记忆,
都来自鲁迅笔下。
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鲁迅,
对故乡的感情却极为复杂:
他既回忆着绍兴,又避讳着绍兴;
既梦魂牵绕着故乡,又时刻警惕着故乡。
周作人在其回忆录中说,
鲁迅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很重要的原因是,“绍兴”之名不够古雅,也不够光彩。
绍兴古名“于越”,秦汉时称“会稽”,绍兴之名则迟至南宋才有。
绍兴作过偷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的临时首都,
昏庸无能的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并把越州改名为绍兴,
用这个吉祥的字面寄托“绍祚中兴”之意,
绍兴于是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昏庸软弱的代名词。


【老舍】北京

南北海里的绿柳新蒲,招引来吹着口琴的少年,男男女女把小船放到柳阴下,或荡在嫩荷间,口里吹着情歌,眉眼也会接吻。

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走乏了,便在红墙前,绿松下,饮几杯足以引起闲愁的清茶,偷眼看着来往的大家闺秀与南北名花。

就是那向来冷静的地方,也被和风晴日送来游人,正如送来蝴蝶崇效寺的牡丹,陶然亭的绿苇,天然博物院的桑林与水稻,都引来人声伞影;甚至于天坛,孔庙,与雍和宫,也在严肃中微微有些热闹。

——《骆驼祥子》
老舍出生的时候,
他的家住在京师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
而这,也正是他一生写也写不倦的地方。
老舍的父亲永寿,
在抵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尽忠殉国,
于他来说,
北平早已不简单地是一座古城和一方一般意义上的故土,
那是他一生都将叠印在心头的、
亲人般亲切可感的深刻形象,
他与北京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
而是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


【沈从文】湖南凤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

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

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把故乡凤凰写进了他的书中,
也让那里的美景和风情走进了世人心里,
浪迹天涯的沈从文总是血肉通乡,
凤凰城,
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沈从文的凤凰。
先生走后,骨灰分成了四个部份:
一份撒入沱江,一份放存凤凰旧居,
一份埋予听涛山上,
还有一份,传说留放在了沈先生存活了大半个世纪的北京城。
今天凤凰城岸,
沈从文的听涛墓地别有一番天意,
亲人张充和为其写下这样十六字墓志铭: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之末相连,为“从文让人”。


    关注 樱桃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