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和“挑战”

 

为人父母是一场挑战不断的修行...



【涂涂有话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建“妈妈客厅”?我说,手里有好东西,忍不住要拿出来晒,客厅就是一个“晾晒场”。这本《孩子:挑战》是去年进到我手里的好东西,我晒了,于是收获了更多的好东西。它们,就是下面这些妈妈们的读后感……每一篇文字,都像让我重读了一遍《挑战》。

【作者简介】天天妈:理工科硕士,外企工程师。

应承写挑战的读后感有一段时间了,却总是无从下手,每每提笔记录,总是点点滴滴铺的太开,无从规整。

无他,其实是,挑战带给我的改变太多了,是的,改变,我终于可以找到一条主线来写挑战。

在亲子教育这条路上,磕磕绊绊地,摸索着,我一直在追着孩子的成长,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市面上的教育书籍铺天盖地,不能说不好,但是,跟我的观念不匹配。而孩子,像小树苗一样往疯了长,一个个新的问题出现,带给我层出不穷的挑战和困境。于是,我经常是焦虑的,我为自己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给孩子而焦虑,我为孩子时不时地拖延时间而焦虑,我为老一辈的包办一切而焦虑…是的,我焦虑,直到,遇见挑战。

那本白字蓝底的书本来是对我没有吸引力的,我是一个外貌党死忠。基于对伊伊妈的信任,姑且翻开来看看。然后,我就无法停下来了。

挑战有对儿童心理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有丰富的接地气的案例,最重要的,还有对各种案例的有效应对之策。从内容上说,它是不枯燥的,这是我能够读下去的原因之一。挑战的各个章节不是孤立的,互相补充,层层深入,最后阐述了一个完整的理念。而且,最重要的,这种理念正是我在焦虑中一直寻找的那枚火种。我想,我是能够用惺惺相惜和相见恨晚来形容我遇到挑战的心情的。

现在来说挑战带给我和孩子的改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不再焦虑了,我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论,来指导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的整个态度,因为挑战,变得从容镇定起来。然后,孩子在我的改变之后,也变得更愿意合作,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接着,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显现了出来,我看到了他的责任和他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的整个家庭,都因为这本书,发生了改变。

不要问我是哪一部分成就了这种改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看挑战吧。

【作者简介】宇宸妈:外语人才,全职妈妈。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通常看到别人读什么书,都会去了解。我什么书都看,包罗万象,但是我看书随眼缘。第一次见到《挑战》,是在妮妮妈妈发的朋友圈,她说她开始第二遍读这本书。于是,我去网上看了一下,不幸的是,最初这本书并没有随了我的眼缘。

原因有二:一、我有太多类似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养育男孩的若干细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孩子别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懂得爱……而在我买书软件的购物车、收藏夹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可是目前为止,我列举的这些书,没有一本是看完的,虽然其中有些点睛的句子也给我了灵感,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它们传达的道理我明白,对我却没有实际的帮助,好像它们只是向我指了一个方向,对我说,就在那,你跑吧。所以,看这些书,我感到累和乏味。

二、这是翻译版本的书。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书就像嚼过的泡泡糖,被捞过的丸子汤一样,索然无味。译者在专业上达不到作者的高度,如何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展现出来呢?

后来,伊伊妈妈和其他小伙伴总是在圈里提到这本书带给她们的改变,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我从大家的交流中去感受,去接受,同时也去改变。这期间,我对伊伊妈妈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她总是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语戳中我深思不得其解的答案,揭开我经历百转千回都没有看到的真相。直到伊伊妈妈准备举办关于《挑战》的读书会,我决定来直面这本书。

我读书有一个坏习惯,不喜欢看目录,所以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是直接就开始了,所以在最初我的想法并没太大改变。不过,在刚翻了两页的时候,我读到了两句话:“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突然之间,我觉得孩子所做的一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如此理所当然。是啊,我们经常用“成熟”来形容成人,如果觉得这个人不够成熟,还会说他“孩子气”,却从来没有真正看到孩子身上实实在在的“孩子气”。用大人眼中“成熟”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气”的小朋友,是有点匪夷所思呢。况且,大人就真的成熟吗?成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标准所有的人都能认同吗?有了这两句话,我觉得都不用再去看什么类似的书,只要时刻记得去完善自己,完美自己,就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这段时间,除了刚才那两两句,还有一句让我反思的话,是伊伊妈妈有天在圈里说“讲道理也是暴力沟通”。我想了一下,确实是!有时候孩子听我们讲完道理,看似平静了不少,现在想想可能更是被当时温柔的注视和轻声的话语感染了吧。好像此时提到非暴力沟通有点跑题,但是请再结合“成熟”这句话来看。我们讲的道理是大人世界里的道德观,认知观,那是我们被灌输后经过几十年沉积在思想里的东西,虽然这些道理孩子也需要知道,需要遵守,但是在他听你讲道理的那一刻,他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理解!他的情绪不会因为听了道理就会平复,他需要的是拥抱和安慰!大人遇事尚且久久不能平静,况小孩乎?

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持续不断地读完这本书,但是我重新看了一下目录页,我想,我会爱上这本书的。

【作者简介】晁贤妈:性格内向的女人,育儿彪悍的妈妈。

作为一个调皮男孩子的妈妈,以前真的觉得带孩子是个痛苦的事情:出去和小朋友玩,小朋友玩什么他跟着抢什么玩,别人让他玩了他又不玩;还必须盯着,否则玩不了多久就会和小朋友打起架来等等,这样的事情真是说也说不完。以前很不愿意带他参加各种活动,幼儿园的活动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我去,看着别的孩子一起玩妈妈们在聊天,而我要看着他不要和其他的孩子打架,大部分这样的时候我心理都是近乎崩溃的,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好好玩不打架呢?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通过妮妮妈妈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片知道的,我也买了一本,我以前看的书基本都是悬疑恐怖、探险侦探类的,还有《好妈妈胜过好医生》、《育儿百科》之类的书籍,从没看过心理学的相关书籍,这本书拖拖拉拉看了好久,第一遍看完基本没什么印象,第二遍开始有了点收获。以前老师说我的孩子爱啃手指甲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安全感,我现在总结用挑战里的话就是“觉得气馁,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会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玩游戏让我陪着,不陪他玩就说没意思……;通过权利之争来寻求归属感:为什么我总要听你的……;通过自暴自弃来寻求归属感:这个太难了,我不会……。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家长造成:在他1-3岁期间我周末经常加班没有好好陪孩子,当我教孩子学习东西而他学不会的时候我会说一句你咋这么笨呢,不让孩子拿鸡蛋怕打碎了,嫌孩子穿衣服慢而给孩子穿,急了就揍孩子,等等这些个挑战书中提到的父母常犯的毛病我都做过,想想就觉得可怕,我一直觉得我是爱我儿子的,我的爱只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的心理健康我严重忽视了,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看了《孩子,挑战》这本书,我觉得我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我有改善自己的勇气,“你要有的,是增强自己的勇气,改善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你失败了,想一想自己曾有的成功,再试一次。总是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只会削弱你的勇气。请记住,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我觉得我首先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个温和的妈妈,其次尊重孩子,第三做非暴力沟通。蜕变是需要时间的,我会继续看《挑战》第三遍,第四遍……无数遍,我会坚持改善提升我自己,耐心陪伴孩子,我在向伊伊妈妈学习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

【作者简介】浩浩妈:原是灵魂工程师,现是外企女白领。

首先感谢伊伊妈妈介绍这本书并真诚地分享她的心得。

说实话,我已经好多年不写超过百字的文章了。在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育儿道路上,都是不断的在学习,摸索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拥有的是对孩子本能的爱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我们的父母常常唠叨,那会儿我们带孩子没这么复杂,现在的娃娃怎么就养得这么精贵啦?

是的,现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信息量跟二三十年前相比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享受到丰富的物质,被动的接受各类信息的轰炸,所以涌现出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育儿问题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所幸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渠道来学习和分享育儿经验,我们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成长了。孩子三岁以前妈妈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养育,而三岁以后便会面对越来越棘手的教育问题了。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那么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是完美的呢?有一段时间虎妈狼爸特别火,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他们的专题报道以及引起的各类话题。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棍棒教育的。毫无疑问他们的孩子很优秀,至少表现得很优秀,可是强权强压模式教育受的内伤终有一天要爆发出来。我们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可是我们更希望他有健全的人格,有获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的,爱首先是尊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陪伴,给予,倾听和分享。

在我短暂的教师生涯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上课时发现一个男孩侧坐着,就是不看向讲台老师的方向,我走近轻轻的问他,Z同学你为什么不听讲呢?他一言不发。下课后我再问他,他好半天才委屈的说,老师我觉得你不喜欢我,其他老师也都不喜欢我。当时我带的班级是一群初中的小朋友,而我应该算是当年最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任课老师了。小男孩父母工作忙,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特别宠他,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他,所以在班级里他属于成绩比较差。由于我曾经鼓励过他,所以平时在我的课上他一般都表现得还很积极,他背过身不听课的原因是,老师的几个提问他知道答案积极举手了,可是老师没看到,于是他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抗议。我笑了,耐心跟他聊,解开了他的心结。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其实是典型的缺爱症,即在最需要父母爱和陪伴的年纪,父母不在身边,越是缺就越渴望,得不到便会沮丧失望甚至怨恨。我心里暗暗想,以后自己有孩子了,一定要给他足够的爱和陪伴。

正是这样的经验让我很认同本书的基本思想,即尊重孩子,用激发和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发展出人生成功的性格和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实这个挑战是双向的,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过程。正如书中所言“如果真的想要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这里没有专家,只有妈妈。
这里没有说教,只有分享。
这里没有评判,只有成长。
这里是妈妈客厅。


    关注 妈妈客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