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古宅大盘点】老城古宅风雨百年 探索它们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古老的殷商大地上,不知留下多少名人逸事;晨钟暮鼓声中,老城古宅不知见证了多少荣辱兴衰。每一座古宅里,浓缩着一...

古老的殷商大地上,不知留下多少名人逸事;晨钟暮鼓声中,老城古宅不知见证了多少荣辱兴衰。每一座古宅里,浓缩着一段岁月,也浓缩着一段历史。今天,就带大家走近安阳老城几座人文古宅,共同回顾历史,感受一下那里的历史气息。
文化底蕴深厚的昼锦堂  ★
昼锦堂大殿
昼锦堂的古宅
昼锦堂,位于我市古城内东南营街,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

昼锦堂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被河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昼锦堂和拜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古朴典雅,殿中后侧悬挂金字黑底"昼锦堂"三字木质大匾。堂后为忌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中有鱼池康乐园,后为书楼。此处园林式的秀丽幽雅建筑,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  厚重人文郭朴祠  ★


郭朴祠大门口
郭朴祠简介石碑


郭朴,安阳人,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是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郭朴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不畏邪恶,官声颇佳。郭朴后代,在老城北大街钟楼东南侧建一座郭朴祠,岁岁纪念。原建祠堂门前有一石牌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以交通不便为由拆除。祠堂为两进院落,建有大门、正殿,内塑郭朴画像石碑和灵龛,后有寝殿。前后两院厢房居住郭氏后代。1988年老城北大街改建时,由老城改建费中拨款将原建筑拆除重建。大门和五间正殿为仿明建筑,青砖青瓦,画梁雕柱,殿内将原郭朴石雕画像安置正中,两旁有郭朴生平画展。

在郭朴的众多事迹中,最著名的是“捎书让地”的故事,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仁义巷是郭朴祖宅地,当年郭家邻居王山建房挤占郭家一墙之地,郭家气不过便与之理论并闹上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人家不敢审理,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带信到京城找郭朴,希望他能为家人出面撑腰。郭朴见信遂写诗四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人们按照“捎书让地”的故事,在庭院南墙用石刻重现了仁义巷的故事,对后人颇有教育意义。整个祠堂端庄静穆,郭朴为后人所敬仰。
★  小颜巷“崔文敏公祠”  ★
崔文敏公祠大门口显得破败
崔公祠大殿
崔铣祠在安阳老城人口中知名度很高,它又名崔文敏公祠,位于小颜巷中段路北。崔铣字子钟,安阳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官吏部主事,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敏”。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存有山门、仪门、厢房和大殿。祠内大殿面宽3间,长9.7米,深7.8米,悬山顶灰筒瓦覆盖。内部梁架为抬架式,不带廊,隔扇用板门,一码三简窗,殿前带月台。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一定价值。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推开虚掩的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是那扇破旧的仪门。仪门大门上的红漆早已翘皮露出了木头,大殿的门前与瓦缝中都生长着茂盛的青草。大殿的屋门上的油漆也早已脱落,西侧堆放着砖头瓦块,东侧盖了间简易平房。因为大殿“铁将军把门”,只有隔着木质的窗户向里张望,我们看到大殿的香案前摆放着香炉,正前则是崔铣的画像。

此外,我们注意到,宝殿门口柱子上楹联的文字已看不太清,仰望雕梁画栋的殿堂之际,我们不经意间发现檐角的油漆早就剥落了,里面的木头暴露出来,上面修补的钉子却也早已锈迹斑斑了。倘若不是事先确认这就是崔祠堂,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眼睛----大名鼎鼎的崔铣祠竟破落如此?!

尽管如此,从门前的石狮,朱漆的大门和斑驳的柱子上,还是依稀可见崔家当年气派。

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病卒于家,享年64岁。葬安阳西北彪涧之龙岗。赠礼部尚书,谥“文敏”。主要著作有《洹词》和《彰德府志》。崔铣学行冠一,如同春秋颜回。为此,后人将他住宅前的小巷称“小颜巷”以示留芳。
深藏在冠带巷内的许三礼祠堂
 ★
许三礼祠堂的院落一瞥
院内的水池很有特点
许三礼祠堂位于老城区的冠带巷内,因为这条街上曾住有许三礼这样的戴官帽、穿官服的大官,所以这条街得名冠带巷。据了解,许三礼是清顺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许三礼祠堂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祠内院落宽敞,殿宇宏伟。祠堂坐北朝南,现在照壁和四座大殿。许三礼祠堂的后墙外有座石碑,从石碑上,我们了解到市政府早在1985年3月14日,就把它确定为安阳市文物保护重点单位了。

转过后墙,笔者来到一个带荷花池的四合院,院中建一圆形水池,围以汉白玉护栏,内立一座小巧玲珑的石雕八卦塔。南殿为主殿,与之相对的是北殿,另有东西二殿分列两旁。院内空地上栽植了石榴,殿堂前雕梁画柱很是气派,但许三礼塑像所在的殿堂里却很热闹,原来是修缮文峰塔的民工借用了大殿休息。

虽说许三礼祠堂里几乎没有什么文物,但据史料记载许三礼的一生,却是实践“三礼”的一生。清顺治十四年,许三礼中举;十八年,进士及第;康熙十二年,任浙江海宁县(今浙江省海宁市)知县。他在任八年,访民情,问贤达,整饬县政,铲除积弊;先后创办正学书院和海昌讲院,除了亲自讲学,还用自己的薪俸延聘地方名流任塾师;鉴于县内多旱涝灾害,曾组织民众疏浚河流,修渠灌田。这三项政绩皆合于“天事”、“地事”、“人事”之礼。此外,他还主持编修了《海宁县志》。卓著的政绩颇受朝野人士的拥戴,被誉为“举循吏第一”。所谓“循吏”,系指执法公正、能够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康熙二十年秋,许三礼入京。二十九年,授兵部督捕右待郎(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副部长)。康熙三十年正月初九,许三礼病逝于邸舍,后归葬于彰德城西之灵岳。人亡书在,许三礼一生的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海宁县志》,尚有《读礼偶见》、《易贯》、《彰德逸志》和《政学合一集》等。
★  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袁氏小宅  ★
袁氏小宅的门口
袁氏小宅的院内一景


袁氏小宅早些年我就听说过大致位置,奈何总也找寻不到所在。趁着这次采访,碰到了方家杰老人,他引领笔者到了这处闹中取静的清幽之所。只见这片青砖灰瓦的小院被修葺一新,这里就是袁世凯隐居安阳时为其九姨太建造的别墅,人称袁氏小宅,亦称袁府。

袁府为民国初建造,原规模为三进院落,九门相照布局,现仅存进大门北屋瓦房五间,一进小院和一座偏院。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房顶、走廊为中式,门窗、室内粉刷为西式。

小院南北长12米,东西宽7.8米。正房面阔五间,坐北朝南,长15米,进深7米。东西配房面阔各三间,长8.6米,进深3.6米,均为硬山筒瓦顶。正房出进式壁柱,门上玻璃顶窗,弧形马牙砖券,上有透雕草龙图案,雀替卷草。

小院内有目前安阳已经很少见的抄手卷棚游廊。南游廊是借后面墙搭建双脊檩形成卷棚顶。正房回廊1.5米宽,配房1.1米宽。青石石阶,鼓形柱础,室内菱形大方砖铺地。院中有消防用的大缸一口,缸内有游鱼在莲叶下流动,小院修有古井一口,四角栽植4棵合欢树。

偏院北楼五间,筒瓦顶。一层门上青石斗板,山花砖雕葵花,峙头心为砖雕麒麟。此楼据说是九姨太女儿的绣楼。袁府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民国初期大户宅院的建筑特点,对诠释中国传统民俗及近代历史、近代建筑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起袁氏小宅,不能不提谢家大院。因袁氏小宅原本是谢家大院的一部分,人称“府中有府,院中有院”。当年,谢家是安阳城里的名门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宅第九门相照,占有大半条九府胡同。

谢家主人清末时曾做过袁世凯府上的幕僚,与袁交往甚密。当袁世凯娶了九姨太后,谢家便将这串三进四合院卖给袁世凯。而引领笔者来此小宅的,便是谢国祯故居的所有人----方家杰老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袁氏小宅被收为归公家所有,但因其位于老城深巷不太为人所知。此次,若不是探访谢国祯故居时遇到方家杰老人,笔者还真是找不到地方,听不到如此详实的历史呢。
★  百年沧桑古院落----谢国祯故居  ★
谢国祯故居外景
谢国祯故居内的陈设
谢国祯为国学大师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学生,素为梁启超器重赏识,后在梁家当私塾先生。梁启超逝世后,谢国祯到北京图书馆担任编撰兼金石部收掌之事。新中国成立后,被推荐到南开大学任教。解放后,谢国祯任中科院明清研究所的副所长,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及版本、目录学专家。

九府胡同13号是谢家府第的一部分,后赠与亲戚方家。现存一进四合院,清代风格。进大门是一块简易的独立木质影壁,中央菱形图案中有个大写红色“福”字。院内有四大株石榴树,其中三株是挂有标牌的名木古树,年龄最长的一株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仍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清凉宜人。正房坐北朝南,客厅摆放着老式的方桌条椅,家用的藤椅仍是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样式,透露着传统民居气息。青砖白粉砌墙,灰瓦覆顶,一层门窗上为木过梁,风剥雨蚀给木头上留下了岁月的印记。二层上安方格窗,窗上砌半圆砖拱券。

房屋主人是72岁的方家杰老人,他是谢家的亲戚。一直以来,他都很注意对房屋进行修缮。据他介绍,谢家大院最盛时从谢家院墙到三道街,东西达97米,南北到渠口街足有100余米。可见,当时谢家大院当时的气势。因为谢家祖辈曾与袁世凯家是拜把兄弟,所以把谢家院里的小院转给了袁世凯,也就是现在的袁氏小宅。
★  保存完好的安阳清代传统民居----宋氏小院  ★
宋氏小院内的两棵龙槐
宋氏小院内的桌椅
宋氏小院位于老城区后仓街15号,从钟楼出发,向东走进后仓街,一路打听到宋璋老先生家。进到小院,感觉很是古朴大方。小院不但干净整洁,且方方正正,坐北向南,五间堂屋宽敞明亮,东西各有厢房三间。院里干净整洁,房屋一色青砖勾缝,硬山灰板瓦覆顶,堂屋前檐为大红明柱,梁坊下的木雕花形造型大气,线条舒展。花格玻璃木窗,四扇敞开式木质隔扇雕花门,雕工精美细腻。

小院西南角植一株银杏,翁翁郁郁,满眼翠绿。堂屋前的两株龙槐长势喜人,在大红明柱的衬托下随风摇曳,为小院增添了不少景致。这座宅院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中间有形如圆月的拱门连通。东偏院较小,有配房五间,内置假山,栽种芭蕉、翠竹,构成一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画面。正院的堂屋,满眼又是古色古香的陈设,方桌条几,雕花大椅,衬托出四合院的百年历史。

屋内中堂悬挂着一幅烙花山水,两旁挂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屋内东隔断墙旁边是一人多高的古玩架,上面摆设着宋樟夫妇多年来收集的古董瓷器、苏州刺绣。据房屋主人宋璋老人介绍,北京卫视、安徽卫视的工作人员辗转了解到这座小院后,一经考察,便马上决定将这里作为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外景地。

宋樟老人生于1947年,退休前是中医院的药剂师。敦厚朴实的他,找来小书桌,拉来电风扇,让我们一边品味普洱的清香,一边听他讲述小院的历史。据介绍,小院建于清末民初, 原为三进院落,现仅第三进院落保存完好。房屋16间,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夫妻二人为小院保存完好付出了不少心血。就在今年妻子去世前一天,二人还在油漆栏杆呢。随后,他还拿出一盒保存完好的档案盒,内有报道宋氏小院的剪报和市、区保护规划意见的影印件及古镇古民居的书籍,将它们逐件展示给我们观看,为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甜水井8号民居 ★
8号民居院落一景


甜水井8号民居位于甜水井街中段路北,为清末始建,布局工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饰物精巧,是安阳老城内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民居坐北向南,一进四重院落。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22米,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房屋53间,均为硬山顶瓦房。临街倒座房和后罩房均面阔7间。正房均面阔5间,配房面阔3间。临街倒座正门与二门、三座正房前后门及后罩房门构成传统的“九门相照”建筑格局。前院正房正中3间为四扇木棂门,明柱隔断, 仿木雕精细。屋内方砖铺地,锦棂格窗。第二、三进院正房均为明三暗五,设前廊,垂脊饰花草砖雕,山花为鸟兽砖雕,峙头砖雕盘龙方柱,镶心刻字。

现在路边的那栋民居,被某幼儿园占用,巷子深处仍有刘姓老人在民居内生活。据说,刘家祖上曾在官府做事,积攒了些钱修建了这些房子。院内现种有香椿树和石榴树,据说原本还有古树海棠,可惜修建厨房时给毁掉了。

沿着时空的掌纹,寻着历史的脉络,透过斑驳的老屋,老城古宅的故事让我们重温了百年的历史,呼吸着上百年来的人文气息。任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这些百年旧闻,为老城古宅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新闻稿版权归安阳信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www.0372.cn)。
通讯员:杏花疏影


    关注 安阳信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