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大连的地球村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面向大海,背依城市核心,设计理念体现着"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项目建成后……满足达沃斯会议的使用要求。...

供稿/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精彩视频

项目概况

项目地点:大连市东港

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57M

建筑规模:地上7层,地下1层

设计单位: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奥地利蓝天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基址位于大连市人民路东端,面向大海,背依城市核心,设计理念体现着"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大型综合会议中心及演出中心,并满足达沃斯会议的使用要求。


项目占地面积4.35公顷。其中地下一层,为车库和后勤服务空间;地上主要使用层共有七层,内设3000m²可容纳2000人的多功能宴会大厅,可满足达沃斯的会议和宴会餐饮要求。另有高标准的1600座剧场,可容纳包括大型歌舞剧演出在内的多种演出活动。中心内还设有801座、416座、289座等中小型会议厅6个,小型会议室28个,及三个多功能贵宾厅。中心内配备现代化的会议服务设施,为与会者提供国际标准的使用空间。为了保证安全和便捷,参会者、嘉宾、媒体、演员等都有独立的进出流线及使用区域。结构形式体现在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形式为桩筏;地上部分为钢结构,结构形式为多筒稀柱支承大跨长悬挑转换平台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体系。依据复杂程度产生了技术难点的攻克和创新成果。机电设计紧扣绿色、环保节能、以人为本的主题,采用了海水冷却系统、太阳能发电技术、固定外遮阳系统、CO² 监控系统、自然采光措施、地板辐射采暖及制冷、可调新风比等技术,使其真正成为低耗能的绿色建筑。


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曾多次接受达沃斯会议技术组的巡视和考核,建成后成功的举办了达沃斯夏季会议,并成功举办了多次高水平的商业演出。
技术特色

建筑:

“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设计理念为使用者在复杂功能空间中设计了城市感的记忆识别性;建筑设计体现设计节省的理念,即单一空间的多功能化使用,如剧场与宴会厅的共用舞台,灵活移动家具与变换功能空间的配合,会议厅使用功能的多功能化等;建筑的声学设计在满足歌剧院音效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极好的解决了隔震效果,使声音在钢结构建筑中被有效的阻隔,成就了各功能会议厅及歌剧院的使用要求,创造了极佳的声音环境;防火性能化设计优化极大解放了空间的表达,实现了原创空间理念;参数化设计理念的设计方法与国际化接轨的工作,成为中方建筑师最大的收获和实践锻炼。




结构:

独特承重体系的交通筒体和稀柱间的跨度普遍达到20~70米距离,且集中在建筑内部,形成转换钢平台全部向外悬挑,最大悬挑长度达到39米。交通筒体作为结构主要竖向承重和抗侧力构件,其平面位置和形状非常不规则,地震作用下筒体出现大偏拉状态,普通钢筋混凝土构造不能达到设计和受力要求,需要多重组合结构技术。大跨度长悬挑楼面都是人员重荷载区域,造成建筑60%以上质量集中在转换平台上;1600座中心歌剧院由5支柱支撑,采用转换环梁转换,舞台与筒体相连,地震作用下产生明显扭转,影响结构主体安全。建筑方案异常复杂外形无规律,并与其内部复杂功能交织,造成外围结构受力模糊,与内部筒体、稀柱、转换平台结构相互依存,既分又合,结构计算和设计构造面临极大困难。交通筒体上仅允许设置16个屋盖支点,30000m²屋架周边处于长悬挑状态,屋架断面高度受到限制,需要与外围护结构拉结,形成非常复杂边界。组合结构出现大量复杂结构构件、节点,以及各种结构体系间复杂边界节点连接。为保证工程结构形成协同受力共同抵抗地震、强风、温度作用的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确保大震下结构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项目组提出“多筒稀柱支承大跨长悬挑转换平台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外尚无先例,极具挑战性,本项目结构设计在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填补了空白,充分体现了科学、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
技术成效与深度


建筑:

复杂功能空间中设计了城市感的记忆识别性;建筑设计体现设计节省的理念,即单一空间的多功能化使用,如剧场与宴会厅的共用舞台,灵活移动家具与变换功能空间的配合,会议厅使用功能的多功能化等设计成果,历经国家级建筑专家方案论证会和舞台专项国家级专家评审会;由于钢结构建筑,声学设计涉及隔震、隔声、浮筑、减震、反射、吸声等多种设计方式,效果以满足歌剧院及会议厅高品质声效为准,其中涉及的技术应用及难点公关繁多,最终声效结果的成功以测试效果为准。




结构:

提出并系统研发了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新体系,实现了结构体系重大创新。

[创新1] 提出并系统研发了“多筒稀柱支承大跨长悬挑转换平台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创新要点:实现结构整体高效高性能;四大受力体系优化集成及可靠连接与合理传力。


[创新2]研发了“变厚度中空钢桁架承重大跨长悬挑转换平台受力体系”。 它是连接各筒体并承托上部结构的巨大转换层,由空间桁架构成位于15米高空的3万平方米的超大钢平台。


[创新3]发明了“多重组合筒体竖向抗侧力体系”。它支撑着大跨长悬挑转换平台受力体系、大型屋架受力体系,是承受结构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主体。创新要点: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网状钢桁架-钢板墙-混凝土剪力墙不同力理体系组合、型钢-混凝土不同材料组合联合应用,形成多重优势组合的筒体体系。


[创新4]研发了“稀疏支座复杂曲面大跨长悬挑屋架受力体系”。屋架结构由曲面网格构成, 3万平米复杂曲面大跨长悬挑屋架仅支撑在16个支座上,并需与幕墙框架相连。创新要点:屋架优化设计;大型整体球铰自适应连接体系的研制。


[创新5]研发了“异型折板曲面框架外围护结构受力体系”。创新要点:曲面折板框架外围护结构受力体系优化;考虑荷载作用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相容性节点连接技术,满足了结构整体受力要求,降低了安装难度,消除了施工误差。


[创新6]提出并研发了多种抗震和消能减震构件与关键节点,相容性节点连接技术,成功解决了曲面空间屋架、曲面折板外围护框架、转换钢平台间连接与协调变形问题;建立了基于系统试验、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结构关键设计理论与技术。针对提出的新型大型复杂空间组合结构体系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抗震性能试验、风洞试验、超大平台楼盖振动试验等,基于试验建立了结构及构件非线性分析力学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优化了结构,完善了构造,为该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科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新技术应用
1、计算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

设计与建造工程中,针对不同课题分别采用Rhnoeros(犀牛)、建筑CAD协同设计平台、SAP2000、MADAS、STCAD等大量先进计算机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与建造的速度与精度。



2、全过程结构施工仿真计算

3、在建筑上的CFD气候模拟,为暖通确定设计参数。

地下室及网架内各种管道很多,上下交错,三维模型平台设计解决了三维管道综合图,供施工单位参考,方便施工。
4、楼板振动研究与控制

进行了结构自振特性现场测试,根据现场测试结果调校模型,将加速度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等若干步骤。进行了TMD减震分析。研究表明:TMD质量比为2%时的减振效率为44.2%,TMD质量比为3%时的减振效率为48.8%。TMD减震分析结果表明:TMD质量比为3%时,减振效果较好;但TMD质量比为2%时,减振交果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较好。本工程进行减振时采用TMD质量比为2%。

D

ESIGNTEAM

设计团队

崔  岩    王立长    叶金华    赵   涛    纪晓海

单  颖    曲鑫蕃    纪大海    黄曼青   王可为

于  晶    杜聿春    刘   聪    于化龙    张雅茗
主创设计师:崔岩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Z建筑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系 建筑学专业 学士学位

C+Z崔岩&赵涛建筑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

荣获辽宁省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委员

辽宁省勘察设计学会建筑师分会常务理事

主要作品:

2005年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2006年    大连北方金融中心

2008年    大连邢良坤陶艺馆

2009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

2010年    大连国贸

注:本项目荣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类一等奖
《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市场部
投稿/合作:QQ894129294
↓↓↓ 更多精彩,阅读原文……


    关注 建筑设计与管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