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说】大暑闲追凉

 

大暑闲追凉文|赵老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宋)杨万里《夏...



大暑闲追凉

文 | 赵老汉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东汉大家刘熙《释名》注,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称“龌龊热”……在“暑”前加大小之“大”,是热极、至热之意;热前加龌龊,“龌龊热”这个形容确有意思,不惟形象,更在传神,当今“龌龊男”、“干物女”横行,又逢这“龌龊热”天气,看官,要格外小心了。整日里躲在冷气吹的屋子里?显然不是办法。

冷热本是规律,该加衣加衣,该出汗出汗,人立天地间,就应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 酷暑追凉,自古有道。

百度“追凉”,例举有三。南朝梁庾肩吾《和晋安王薄晚逐凉北楼回望应教》:“向夕纷喧屏,追凉飞观中”;唐杜甫《羌村》诗之二:“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清洪升《长生殿·闻乐》:“恰才的追凉后雨困云淹,畅好是酣眠处粉腻黄黏”……文人把老百姓口中的“乘凉”“纳凉”转化为“追凉”,当说更为传神,同时,上例也给出了追凉路线图,要么飞观古寺,要么临水好去处,心有情趣,自有创意。

自古闲追凉,当看杨万里。

出身农家的杨万里自幼对田野和乡村儿童深深眷恋,为人清淡自持,写诗工于炼字,蕴藉典雅,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其《夏夜追凉》堪称闲追凉代表,“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当真很妙,月光、竹林、树荫、虫鸣,“不是风”的“微凉”,那,一定是心境之修,心静自然凉了。

古人追凉风物多,不像今天,有了电扇、空调,四季轮换、节气时异、物候倏变的风物全没了,生活单调起来,心里毛糙起来,看物非物,看人非人,慢慢久疾成疴。这现代病,得治,简单,回去是了!

竹席拾起来 | 陆游说“月侵竹簟清无暑”,竹簟若玉,温润凉爽,深井里打了凉水,湿毛巾细细擦几遍,人整个躺上去,捞本闲书聊读,流火七月,长日风轻,间或谛听窗外的蝉鸣,入夜时分远处的狗吠,就着月,再有红袖谈情说爱,日子会过得飞快。

一扇在手,清风掌握 | 你若把自己收拾得比较能装,拿一把折扇,白色扇面,点缀诗雅,此道具能为你加分不少。看过去经典的戏曲里,公子王孙总是把扇摇,可见,扇子不仅扇风。名字自然也十分讲究,“仁风”、“羽扇”、“凉友”等,而老百姓的方式则朴实得多,老蒲扇、大蒲扇,一把齐活儿,驱蚊蝇、打顽童、顶急雨……扇风则是次要的。童年的生活里,蒲扇还是折扇留下了太多趣味的记忆,每每想起故事细节和人物,不禁莞尔。自然,暑天里不能借扇子,如雨天不能找人借雨伞,你一定还记得这首歌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彼时,我们是以唱的方式摇头晃脑地吟诗。

香枕是女孩子家的事了,与我们臭小子无缘。如菊花、玫瑰、茉莉、桂花等,拣拾挑净晒干了放进枕囊,闺阁花香袭人,恐怕连梦都是香的,自然转移了对酷暑的注意力,如从功能说事,严格来讲,这不算真正的追凉风物。

吟诗、作画、品茶、听曲、赏荷……追凉的方式还有很多,归根结底一个字,心静、心雅,自然心清、凉风至!

在农村,我经历过三伏天里的田间劳作。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高粱地、棉花地里锄草、打药……“汗滴禾下土”是切肤感受。劳作期间如果直起腰来透透气,就挺舒服了,当然,若频繁直腰透气会被别人落下不少距离或被长辈呵斥甚而上升到品质定论;钻到田埂上,微风拂面,那就更欢喜得不得了,哪还用得着去树荫下乘凉?大汗淋漓,畅爽无比,到地头根本不再讲究,直接坐在田埂地上……这时,如果有卖冰棍儿的碰巧经过,我们身上也正好有一毛、两毛钱,那可就真的看见了幸福!当然,农村家庭没有冰箱,“沉朱李于寒水”当是富人们玩的方式,而我们老百姓,则只能“浮甘瓜于井水(清泉)”,就是给西瓜降降温,吃起来凉爽宜人,撑得个肚圆,最是满足了。没有西瓜的条件,一碗大人给洒上麦糠的凉井水,就着蒜瓣,一口气下去,凉爽痛快满满当当,也夹带着大人朴素的呵护和痛爱。

热燥不怕,李时珍先生指引我们三样妙物酷暑时节以清心燥。
| 薄荷。

薄荷性味辛、凉,入肺经、肝经。一味中草,能主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实在神奇。薄荷本是舶来,但也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看人生多舛,茫茫人海能再次相遇、相亲和相爱的机会微乎其微,然而,物以稀为贵,人以不得好,越是没有就越是想念。薄荷,花虽平淡,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侵入每一个毛孔,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清澈,那该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也许会让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得到一丝安慰,故,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和“再爱我一次”。此外,它还代表了“美德”,言人的种种美好德行……柔弱一草,竟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敬畏。
| 栀子。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卮。”栀子名属繁多,地域广栽,原产我国中部,始见《神农本草经》,汉朝那个著名的花心大萝卜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中有“鲜支黄砾”之句,鲜支就是栀子。《汉书》也曾记“汉有栀茜园”,《晋书》也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可见,我国单是栀子园林栽培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栀子早生,广为传播,先是日本,后是欧洲,再是美国。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栀子的花开甚美,也可爱。文牍喜见元代程棨《三柳轩杂识》中称栀子花为花中“禅客”,以为至高。明代才子沈周诗句“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当最称栀子神韵。但李(时珍)先生一句“药食”两用,引发一地狼藉,无数的厨子曲意创意(油炸栀子花、油炸荷花瓣等等),亵渎圣物,全然不解栀子风情,堪比清泉濯足、花上晒禈、烧琴煮鹤、牛嚼牡丹……我等也是醉了。
| 茉莉。

茉莉本产印度,但中国早己引种,且广为栽培,中国的福州还把它作为市花,一曲《茉莉花》在中国也广为传诵并在国事场合代言,可见,茉莉与中国人的缘厚。

茉莉花可提取茉莉花油;茉莉根含生物碱、甾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茉莉花、叶和根皆可入药,夏秋采花,秋后挖根,都具辛、甘、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茉莉花茶曾经是一个很漫长的时代的茶的统称,那个年代一说喝茶就是茉莉花茶,猴王也是花茶品类的代称。“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在中国茶系里,茉莉花茶“可闻春天的气味”,尤其是中国北方无绿的秋冬和早春。《中药大辞典》记载,茉莉花可理气开郁、辟秽和中,常饮茉莉花,可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风解表、疗瘘、坚齿、益气力、降血压、强心、防龋防辐射损伤、抗癌、抗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寿、身心健康。

喝茶固然好处一箩筐,重点在于杯茶摇扇好度暑。直像唐代卢仝《七碗茶歌》曰——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有夏九九歌(永辉弟书)数日子,杯净茶香厚待幽品客,你来吗?


    关注 猪拱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