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前最重要的事件,是高考报志愿

 

过去20年,我越来越深的感觉到,高考报志愿这事太操蛋了。18岁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呢,就一纸志愿的决定了自己以后...



过去20年,我越来越深的感觉到,高考报志愿这事太操蛋了。18岁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呢,就一纸志愿的决定了自己以后一生60%的专业路径。现在专业越来越细,有的光看专业名都看不明白,就四年耗那了,转系?中国转系多难啊!

记得自己当年报志愿的时候,文科的专业被我扒了个遍,从金融、经济、法律、中文、历史、新闻、外语等等,来回来去折腾,完全不知道以后的路径。最后选择法律是因为一个叔叔说法律专业是靠知识吃饭的,不是靠资本吃饭,结果一夜间抛弃了自己喜欢的中文(新闻),学了法律。从此20年就被烙上法律人的标记。这么多年混下来,心中还是有点遗憾,我思维发散,擅长演绎型思维,但法律人要求严谨,重点是归纳型思维。虽然也混的过得去,但并不真心喜欢。不热爱这点随着年龄过了35,就变得很要命了。

言归正传,不说自己了。

要是你身边没牛人指导,不妨看看我的观点。我文科出身,对文科了解会多于理科,在此先说明下。

1、营销、管理类不要在本科学。如什么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学出来基本没什么专业技术含量。营销靠结果说话、管理更是艰深,前者不是学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后者谁让你一大学毕业生管理呀?要果断弃之,MBA时再考虑。当然,如果是大牛校(北大、人大)可以考虑,因为其提供的就业平台不一样。

2、专业院校的非主流专业不能考虑。比如我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当年开设的外语系、中文系等就非常奇怪,就会让你一生都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受到质疑:政法大学还有外语系?且学校的基本氛围和你专业格格不入,你专业会很不受重视。同理,外语大学的法律系也不能去。

3、好学校的一般专业还是一般学校的好专业。这个问题是个千年虫,一直困扰大家,我的观点是,如你确定考研就要本科上名校,因为此专业不是最后专业,名校的平台在那摆着。如不考研,还是以专业为主,毕竟,你面临就业问题,上个图书馆系或者马列系四年得浪费多少时间啊。但这都是相对的,从长远来看,本科的学校还是第一位的,这决定了你人生的基本眼界、你同学的层次、你终生给别人的起点印象。职场中普遍认为:本科学校一般研究生上名校的学生素质低于本科就上名校的学生素质。

4、千万别捏着鼻子选专业。我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在18岁的时候不知道会对什么有兴趣,但一定知道会对什么没兴趣。如果你学了理科,发现自己对化学没啥兴趣,甚至不喜欢,就因为生物医药专业大火就报了,那你完了,四年得多痛苦啊,之后必换专业,就算不换能学出干出成绩吗?千万别跟自己短板较真。到了社会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学校的逻辑有问题,考试是叫你所有的学科齐头并进,但混社会只需要一招先。

5、文、史、哲确实不是显性学科。除非你大爱,爱得死去活来,高中就显露出作家、历史学家或哲学家(中国当代有哲学家吗?)的素质,对赚钱这些欲望不大,真心得想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否则作为基础学科,找工作面比较窄。大部分毕业生都转行了,不转行的进入社会主要会从事人力资源、编辑、记者、秘书,机关公务员等,以后你人生大概率事件以写东西为主,文笔不行就更不要学了。

6、如果你也不知道要学什么。我提供一些选择,大体不会错得太离谱。文科的话可选外语,辅修经济或法律,理科的话选数学,辅修金融或计算机、电子类。在研究生阶段再学辅修专业。文科有外语的底子,理科有数学的底子,会比别人有后劲。就算不上研究生就工作,这两个专业也会比较宽的选择面,起点会更高些。


    关注 草根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