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说“想家”到底是在想什么?

 

我们希望家长能在收到“那封信”时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们希望家长能对我们在营地感受到的神奇感同身受;我们也希望为家长开一扇窗,能看到小营员们每天的快乐。...



作者:Steve Baskin 翻译:李若曦 / 配图:启行夏令营


青少年的每个暑假几乎都在营地度过、长大后还将营地作为事业和信仰的Steve,第一次去营地的时候也并非风平浪静、处事不惊哦。来听听营地专家的经历,也听他来解释孩子在营地“想家”,其实是个什么状况吧!



41年前的夏天,妈妈收到了我的一封信,当时是我第一次去营地的第四天。虽然我只有八岁,但措辞可是十分的有戏剧张力:

“亲爱的麻麻,信纸上的水渍是我眼中涌出的泪水。没人喜欢我。我实在是太难过了。要是你真的爱我,你就来接我回家好么!你的儿子,Steve。”

猜我妈什么反应?她并没有如信所说立马开车去拯救她亲爱的儿子。她只是笑了笑,回了个电话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是她铁石心肠、冷若冰霜?NO。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我是家里的老三。我妈妈早就收到过了“那封信”,她都明白这是发生了什么。

“那封信”中提到的情绪,对于刚去营地的孩子们而言,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反应。家是多么美好,充满着孩子们熟悉且依赖的家人,日常生活也让人舒心。营地则完全相反,刚开始全都是陌生人,也充斥着从没经历过的体验。当孩子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时,自然而然就会思念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小窝、宠物,或者一切能让自己感到“日常”的东西。

因此在营地生活刚开始的一、两天,只要孩子们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宿舍的上下铺上想家。很常见的是两个小时之前,孩子们还活蹦乱跳的划船、骑马,但只要一没事做想家的念头就开始涌上心头。这会儿孩子们就会拿出爸妈打包好的文具,写下一些小朋友情怀中情感最为激烈的文字。

当然了,要是写信的话,最早也要到第四天才能寄到家里。所以当孩子身处“苦难”的证据在美国邮政系统里踽踽独行时,他们其实已经开始享受营地生活了。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舍友其实和自己一样急切地想交到新朋友;他们发现营地导师实在是太酷了,又能弹吉他又有好多段子讲;这会儿孩子们对营地的生活安排也熟稔起来了,饭堂在哪儿几点开饭,什么时候去爬竿儿,他们倒背如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渐渐明白过来,营地生活是多么的妙趣横生。
正当这会儿,那封信到了。
家长看到了这封信,一边心疼得好像心脏都不会跳了似的,一边开始手忙脚乱地计划去拯救孩子出“苦难”。当爸爸妈妈给营地主任打电话问是怎么安慰孩子时,你会听到什么呢?“宝贝儿玩得特开心!”家长突然就觉得不对劲了——当初不应该把孩子送到一个对小朋友的情绪如此冷漠的营地去啊!宝贝儿明显是受罪呢呀!营地主任这时会察觉到你的误会,努力解释那封信是小营员在刚来营地想家最难受的一两天里写的,现在已经好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各个营地都开始在网上实时更新孩子们在营地的状态。我们希望家长能在收到“那封信”时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们希望家长能对我们在营地感受到的神奇感同身受;我们也希望为家长开一扇窗,能看到小营员们每天的快乐。

当然有些孩子的想家情绪可能会更加剧烈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立马和家长联系,告知情况:我们想帮助小营员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热切的。

哦,顺便说一句,我妈妈现在还留着我那封信寒碜我呢。
作者简介


营地专家Steve Baskin

Steve 毕业于戴维森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先后供职于高盛集团, 波士顿咨询公司,美国教育机构”The Outdoor School” 的拥有者和执行者。

作为美国营地教育专家,Steve 从事营地教育20年,任美国营地协会(ACA)的理事,连续3年主持美国营地大会,荣获3次国家级奖励。他带领美国营地协会把发展重心逐渐导向于专注研究营教育的具体产出,以及如何预测未来对大学教育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的正面影响。一直以来,Steve 致力于营地建立及运营模式改良,同时也是启行合作营地—“美国冠军营地”负责人。




    关注 启行营地教育发展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