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为成龙周星驰的老一直鼓掌

 

我认真了...



表妹最近哭了。

是Sir的错。



上周五,Sir看了《绝地逃亡》,写下《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成龙电影》。

周六,又推了一段《毒舌电影》关于成龙的视频,并且让@机叔抛出另一个观点,《比成龙老了更伤心的是,我们只有一个成龙》。

当表妹把这两篇文章都搬到微博时。

底下最多人留言是:洗白。

关于影评的评论,Sir最反感的两个词是,黑,洗白。

什么叫黑?故意唱衰你?



什么叫洗白?昧着良心吹捧你?



这两种动作的出发点都是,收钱了。

收你妹。

所以——

当Sir说一部电影好,是收片方的钱。

骂一部电影烂,是收片方竞争对手的钱。

抱歉,这么下作的行为,Sir干不出。



Sir想提一个很喜欢的作家。

余华。

余华有篇文章是,《我能否相信我自己》

整篇都是金句。

里面好些话,Sir至今深信不疑——

对他们而言,真正的“看法”又是甚么呢?当别人选择道路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似乎是路口,那些交叉的或者是十字的路口……

过渡到电影,就是,评论必定有他的偏见,评论的精彩,也在于他的偏见。

好的评论,不可能也做不到输出一种“正确”的观点。

它达到好的前提是,尽量忠于写作者内心。

所以,Sir始终认为,一篇好影评,除了观点,我们更该看重的,是如何推导出观点的细节和逻辑。

一部电影,怎么可能用一个分数,一句好烂,盖棺定论。

所以Sir常常打脸,也乐于被打脸。

兼听则明。

至于好不好,对不对,全由你定。



Sir本来今天头图准备了另一篇文章。

但临时决定,让@云舅来。

看了《绝地逃亡》后,他跟Sir的感受一样。

但他说,就算成龙过时了,成龙电影,出一部,他看一部。

为什么同样的论据能得出不同的论点。

由此可见,我们生活中的看法已经是无奇不有。既然两个完全对立的看法都可以荣辱与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应该得到它们的身份证。

抱歉,今天的废话有点多。
我是废话连篇的分界线
看完《绝地逃亡》,感觉香港黄金一代电影人真的跟我们说再见了。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弥漫着四个字——

力不从心。



心还是那颗心,成龙亲自上阵,摸爬滚打。

影片卖点和笑点其实都是他重复过几十次,并被证明过有效的——

比如他打别人或被别人打的时候,双方会忍不住停下手来叫痛。



比如他经常打别人的裆部,或被别人打裆部。



这些梗的年纪,都已经超过了30岁。

对于看他电影长大的人来说,这就像是他的大鼻子一样亲切,但我们已经笑不太出来。

影院里当然还会有笑声,可笑声最大的时候,是唱《小苹果》的时候。

就在这一刻,我强烈感受到香港电影人这种力不从心,却还要顶硬上的努力。



《绝地逃亡》从故事到剪辑,从动作到表演,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显得有毛病。整体看下来感觉很陈旧,很吃力不讨好。

虽然有刻意的网络笑料迎合潮流,但很拙劣。



因为这部电影的本质没有改变,从剧情到动作设定,它还是标准的成龙90年代作品。

我欣赏这种不变。

但不变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个老人试图跟年轻人打成一片,遭遇的只能是尴尬。

上一次有这个感觉的是周星驰《美人鱼》

虽然票房成功了,但口碑是相当不堪。



每个有风格的导演,由于拥有自己的世界观 ,所以他们通过镜头看事物的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

周星驰电影有自己独特的叙事呼吸感 。

从《功夫》开始 ,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导演叙述体系,包括镜头和音乐的使用方式,叙事和节奏的处理。



《美人鱼》是在玩老梗 ,的确如此。基本上剧情走向、人物关系、笑点设置,都可以在之前的周星驰电影里找到。

虽然你可能说,他来来回回就那几招,但我会说:“会功夫不是罪啊”。

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最经典的“无厘头三连击”。

这不但是周星驰在用,所有抄它的喜剧也都在用啊。

所谓“无厘头三连击”,往往就是指主人公想对另一个人干坏事,结果这个坏事每次都报应到自己身上,一次比一次惨,一共三次 。



为什么是三次?多一次少一次都没笑果 。

一个例子就是《功夫》里的阿星飞刀要去扎包租婆,结果每一次都扎到自己 ,这种段子国内喜剧电影用得很多了。



比如《唐人街探案》,里面陈赫演的警察,每次去追人都会被人摔到鼻梁。

你数数他前后摔了几次——

当然是三次 。



然后在《美人鱼》里,女主要用海胆去刺杀邓超,前两次都弹到自己脸上。



第三次,周星驰做了一个变奏,这回不是海胆了,是别的。



这就是著名的“无厘头三连击”

每次喜剧里用到,现场都会笑声一片,正所谓“桥不怕旧,最紧要受”。

周星驰的《美人鱼》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旧不要紧,要的是你受 。

他不太用网络流行语做段子,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流行。

旧,也可以流行。



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吴宇森的《太平轮》

这部电影的口碑也很糟糕,但我却非常欣赏导演老式与老派的浪漫。

《太平轮》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整体不够圆润,总有些让人膈应的地方——

比如黄晓明不断摆pose,比如文艺腔过重,配乐有点过多,就像不停地在强调自己的情怀,显得有点矫情。



可我仍喜欢吴宇森的大气,他有表现整个时代的野心。

叙事线和各类人物层次都具备,光是上海、台湾、东北等不同调性的场景,和社会各阶层的群像,各种方言和外语,让人觉得这片子有气势。



看了这么多年华语大片,吴宇森在搭架子这方面,是最好的。

《太平轮》整个给我的触动,还在于洋溢影片深处的善良和坚守。

就像《大鱼海棠》一样,有些人不愿相信,所以无法欣赏。

但吴宇森相信,所以才拍出这样坦荡真挚的气场。

我觉得很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吴宇森处理沉船之后的那一长段水中戏。



其实是非常黑暗与残酷的,长时间的来展现人性求生撕咬本能,这与我们之前看的那些沉船灾难片,并不太一样(比如《泰坦尼克》就是浪漫到底)。

这种对黑暗人性的描述,反倒衬托出人性真正的善之可贵。

比如金城武浮出海面与恋人相会,那种浪漫得已经失真的夕阳,能看出吴宇森的真心。



岩代太郎创作的插曲《秋日芒草》,在台风废墟和沉船之后响起,是我近年来看华语电影最动人的时刻之一。

这一小段戏就充分展现了大时代下人的命运感——

什么是乱世浮生?

这特么就是乱世浮生!

影片最后一举迈入母系社会——

战争过后,只剩下坚强的女性站立着(是想做中国版的《乱世佳人》吧),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时候两个女人互相握住的手,皮肤太光滑太干净了——就应该是充满沧桑的一握啊!



所以说,吴宇森啊,你唯美浪漫过了头,反而会被认为是假。

因为这个时代,也早已不是你的时代了。

之前的推送里,侄子毒Sir说过这么一句话——

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做错,错在你太老了。

这句话没错,但“老”也没有错。

导演是在变老,但观众何尝不是。

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81岁了,他一年拍一部电影,坚持了四十多年。



他的片子,也永远是那几个题材,那两种风格。从没有改变。

我在香港看过几次伍迪·艾伦的新片,几乎都满座,大多数都是中老年观众。

他的观众陪着他,从少年轻狂,看到白发苍苍。

老不是错,不变也不是错。

只是在这个时代,它们显得不合时宜。

香港导演北上后,被改变的已经太多。



剩下这些不变的,也早就过了创作巅峰期,甚至有可能一部不如一部。



所谓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已过,不是指那些永远站在潮头浪尖的导演,失去了状态。

而是那些还坚持着“陈旧”创作观的导演,慢慢不再受欢迎,甚至被嘲笑。

这就像嘲笑自己年少时的发型和服装多么老土一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其实,这些“老土们”是香港电影的活化石。



他们可能还有一些情怀上的感染力,但这种力量,也会被时间消磨殆尽。

如果不改变,他们在行业里会生存得越来越艰难,被市场淘汰,是迟早的事。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个中国电影每年几百亿票房浩荡洪流中的不合时宜者。

你当然应该追逐最新的话题,最红的导演,票房最高的电影,最漂亮的明星。



但总有些打动你的“老”东西,就在那里,一直没变。

成龙当然打不动了,但他还是尽力去在小空间里闪躲腾挪,爬低跳高,抽冷子给对方裤裆来上一脚。



我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如果他继续说下一部电影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片,我还是继续去看。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给陷入票房定势或是评分定势的思维习惯,来上一脚。

因为,有一个初心不变甚至风格不变的导演,能陪着你在电影院里一起慢慢变老——

这是只属于影迷的,最浪漫的事。




    关注 毒舌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