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多陶,悉资“神”佑

 

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



佑陶之神
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师主庙记》。明成化年问,太监邓原贤认为景德镇镇民大多从事瓷器生产,需要师主神佑,遂将师主庙迁于该厂东门外,即今所在地。

年轻的晋穆帝建康继位,不谙世事;已过不惑之年的赵慨正辗转江南,青山绿水的风吹拂的满是失意。

回忆这几年的时光,或者更早一些,从官至五品,到屡被贬谪,赵慨的起起落落大喜大悲,都已不重要。又是一年,赵慨突然接到一纸圣令,他急匆匆喊来家仆,收拾家当,告知大家,他要去一个叫新平的地方。



为官多年,辗转闽、浙、赣等地,对三地民情,赵慨多有了解。想到民情,他停顿稍许,几年间的经历幕幕涌上心头,自己疾恶如仇,体恤民间疾苦,却总受奸臣迫害。

赵慨站在船头,江南水木明瑟的风景被船桨划向身后,船头撞开层层涟漪,不断将倒影击打粉碎。一路携家带口,车船更迭,赵慨没有倦意,因为此时,他已下定了决心,在新平安度余生。



新平小镇,住户多烧造陶器为生,这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隐居安乐之地。几月舟车劳顿,才到新平,安顿好家人,摆脱了繁杂公务,赵慨带着一介草民的轻松,走在昌江河边,与渐渐熟识的制陶工匠攀谈。

赵慨这才发现,这里虽制陶,但尚属粗糙之品,只供迩俗粗用。他想起自己在浙为官,上虞等地,也烧造陶器,但器形端正,肧胎减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这里的工匠未曾去过上虞,只听赵慨这样描述,面露羡色,又将信将疑。



但赵慨却是无比坚定,在浙时,作坊是当地居民的命脉,身居五品的他,时常去到瓷坊,勘察民情,对烧造工艺的了解也是从那时开始,无论胎釉配制,还是成型烧成,虽不及工匠熟识,但也知之甚多。

此刻在新平,似乎又回到了那时的岁月,但如今的赵慨不再是五品官员,没有仆从随行,只是一介草民了。这是赵慨生命中最后十几年的情景,他在新平这座小镇留下的背景资料,更像是一名工匠,留返于作坊之间,琢磨着从陶到瓷的变化。
命运是公平的,官场失意的赵慨,将越窑制瓷技艺与新平制瓷技艺相结合,终于与工匠们一道,在昌江之畔烧出了举世闻名的青瓷,这一幅画面被永久定格在历史的长廊中。

他不曾料到,多年以后,新平这个小镇因制瓷闻名,被皇帝钦赐“景德”名号,而当地后人不忘他的功劳,感念他的恩德,尊奉他为“师祖”,供世代敬仰。
懂瓷答瓷
让世界聆听景德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懂瓷答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赵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