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鄂温克

 

我的图文...

看鄂温克人的历史,常让人唏嘘不已。这本来是个生活在山林中与自然为伍的民族,有清一代,却仿佛成了战争的工具,康熙年间征噶尔丹准噶尔部,雍正时征科布多,乾隆时征大小金川、阿睦尔撒纳,嘉庆平教,道光年抗英人犯境,同、光两代援疆,前后六七十次,转战22个省。许多的鄂温克人不是战死疆场,就是老死于征程,以至于人口越来越少。

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的伊犁惠远城置将军衙门,称“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并调整了新疆的军事部署,决定调兵在伊犁屯田戍边。英勇善战的鄂温克当在被调之列。此外,还有清廷并不怎么放心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兵丁。
从1763年开始,索伦兵及其眷属前后分三批向新疆进发。第一批索伦(鄂温克)兵500人,由索伦总管诺门察带领,1763年春季出发,先抵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境内),后转新疆伊犁;第二批500名索伦兵及1000名兵丁眷属,由索伦副总管色尔默勒图带领,是年9月从布特哈、呼伦贝尔地区出发,经喀尔喀(漠北蒙古),长途跋涉,于1764年3月抵乌里雅苏台,补充马驼之后继续前进,5月至伊犁。

伊犁将军明瑞把迁来的索伦兵丁及眷属安置于伊犁河北霍尔果斯河以西以东的策济、济其罕、萨玛尔、图尔根等地耕牧驻防,并组成索伦营(包括达斡尔人),与锡伯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等通称“外八旗”,以区别于内八旗。索伦营分左右两翼八旗,其中右翼四旗为达斡尔人,左翼四旗为索伦人,有兵丁1018人。
在移居伊犁后的30多年中,虽然兵役繁重,生活艰苦,但索伦的人口有所发展,可在1796年流行的天花中,索伦人死亡很多,以致兵员不足,故此从锡伯营给索伦营补充160户,658人。到1833年的一天,沙俄唆使哈萨克近千人持械袭击了索伦营,毫无准备的索伦营兵丁及眷属被抢掠残杀,人口又一次锐减,于是,清政府又从锡伯营挑选100户、621人补充进了索伦营,出现了“锡伯索伦”的名称。

鸦片战争之后,1864年10月7日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伊犁河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索伦营牧耕之地绝大部分被割占,索伦营失去了家园。

沙俄军队威胁利诱索伦营归顺俄国,伊犁将军常清答应安置却迟迟不予兑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领队大臣霍加布的带领下,索伦、锡伯、察哈尔蒙古人决定回东北故乡,1866年4月30日、5月6日、7月,4000余人开始了东归之路,却被沙俄军官诱骗滞留在库库乌苏、喀拉塔拉、喀帕尔、阿拉木图等地,无法回归。

索伦、蒙古、锡伯人出走,清政府非常不安,传谕伊犁将军荣全说,“索伦蒙古人众实为国家的忠义世仆,为国效力最多,岂能沦落异国地域,速派人与俄方交涉设法接回。”1868年7月下旬,他们终于回到祖国,陆续迁入塔尔巴哈台地区。

1871年7月,沙俄出兵侵占伊犁,1875年,索伦营官兵移住塔尔巴哈台城。清政府为了加强塔尔巴哈台地区的防务,将锡伯营和索伦营组建为索伦部尖锐营,使他们一边耕地生产一边巡边查界。1881年2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复了伊犁,索伦营本应返回伊犁,但因塔城紧靠俄界,兵力单薄等原因,清政府决定留索伦营官兵驻防塔城。

1895年6月18日,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富勒铭额将塔尔巴哈台索伦部尖锐营官兵,改编为新满营,把索伦、达斡尔、锡伯编为左右翼八旗。到此时,在新满营中达斡尔人居于多数,其次是锡伯人,索伦(鄂温克)人处于少数,左翼四旗是达斡尔人,右翼四旗是锡伯、索伦人。到解放后,由于混淆了索伦、达斡尔的族称,新疆的索伦人不得不以新疆承认的锡伯、达斡尔族出现,所以,在新疆的民族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了鄂温克这个民族。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关注 森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