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故事 维吾尔村民的“伊犁哥”

 

西去的新疆伊犁河静静流淌,河畔的新疆伊宁县下胡地亚于孜村里,50岁的赵伊犁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作“...





西去的新疆伊犁河静静流淌,河畔的新疆伊宁县下胡地亚于孜村里,50岁的赵伊犁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作“伊犁哥”。



▲赵伊犁当选为伊宁县“感动杏乡”人物。

赵伊犁,一听这个名字,就能想到这人肯定是伊犁人。下胡地亚于孜村只有几户汉族人家,邻居们大都是维吾尔族村民。因而,从小与维吾尔族伙伴们玩耍长大的赵伊犁也会说一口地道的维吾尔语。

维吾尔谚语说,“语言相通的人心连心”。在维吾尔族占90%以上的村子里,说着一口流利维吾尔语的赵伊犁与村民亲密无间,而且还是大家脱贫致富的“带头大哥”。在过去十几年里,他累计帮助上万人就业,其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



▲赵伊犁(左一)带领大家在霍城县莫乎尔牧场拾花。

1997年以前,每年除了种好家里的10亩地以外,头脑活泛的赵伊犁开始在外闯荡,带了40多名村里的维吾尔族兄弟外出摘棉花、剪葡萄。一年下来大伙儿都有不错的收入,赵伊犁也由此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角色。

早些年,村民外出打工常常被拖欠工资,所以大多数人不情愿再外出。但是跟着赵伊犁干活,不仅能就地干上活,而且还能及时拿到工资。正是凭着“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跟着自己干的人吃亏”的做事原则,赵伊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确立了威信。

为了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2010年3月,赵伊犁与两个农民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伊辉劳务派遣公司。现在,只需一个电话,劳务派遣公司就会派出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包括兴建安居富民工程、修建蔬菜大棚和发展园艺绿化、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都有“伊犁哥”派出的务工人员。

据伊宁县有关部门介绍,这些年来,赵伊犁的劳务派遣公司累计派遣近10万人次,引导当地富余劳动力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他们转变了就业观念,对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起到了促进作用。

39岁的维吾尔族妇女如米乃·吐尔逊,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一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2013年,她加入赵伊犁的劳务派遣公司。赵伊犁得知她的情况后,无偿资助了两个孩子,让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如今,如米乃成了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月收入有4000多元,生活也越来越好。

在帮人致富的同时,赵伊犁利用工作间隙,经常去看望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不时送去些面粉、大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赵伊犁不管走进村里的哪一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伊犁哥”的喊声也不绝于耳。

尽管有时家人并不理解,赵伊犁却坚持这样做,“看着需要帮助的人生活好起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身体的疲倦也就没有了”。

在赵伊犁看来,自从被喊作“伊犁哥”,自己肩头就有了担子和担当。



来源:新华社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丛蓉 制作/彭凤平

长按二维码 关注国家民委微信


    关注 国家民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