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蒙古族呼麦是如何复活的

 

“非遗”身份证:蒙古族呼麦入选时间:2009年类别:民间音乐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哨音高亢,低音雄浑...





“非遗”身份证:蒙古族呼麦入选时间:2009年类别:民间音乐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哨音高亢,低音雄浑,时而夹杂的金属声质地感鲜明……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自2009年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内蒙古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呼麦培训班,推动着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呼麦传承人呼格吉勒图在表演。

哨音呼麦,回归内蒙古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我国的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呼麦的曲目内容有咏颂各种事物的,如英雄凯旋、祭祀祭奠等;也有咏叹自然风光的,如山川河流、辽原旷野、鸟鸣狮吼、狂风呼啸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呼麦的形式传唱改编的现代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演员宝力道是内蒙古当代最早一批学习呼麦的歌手之一。与他同期的都日斯哈呼、斯琴毕力格、吉日木图等都是1993年起师从蒙古国呼麦大师、国际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德苏荣的。这听起来令人有些迷惑,他们为什么没有跟随本土先辈,而是舍近求远,拜了外国的老师?

这是因为呼麦演唱种类之一“高音呼麦”,即俗称“哨音”的呼麦,早在100多年前在内蒙古草原已经失传,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还能追寻到一些呼麦演唱者的足迹。随着内蒙古草原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呼麦在内的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生存基础和演唱环境。因此,一段时期内,作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的呼麦艺术濒临失传。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才使得高音呼麦这一古老的演唱艺术有机会重新回归内蒙古。进入2000年,呼麦开始在内蒙古流传开来。在都日斯哈呼等第一批呼麦爱好者的影响下,很多人尤其是专业院团开始将目光投射到了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图瓦。国家级呼麦传承人呼格吉勒图,震惊世界的女呼麦歌王苏依拉赛汗,著名的安达组合呼麦主唱那日苏、敖特根·巴雅尔等就在其列。

蒙古族呼麦,活跃在世界舞台

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蒙古族呼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破天荒新增了原生态组别。当时安达组合凭借着神奇的呼麦演唱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一时间,人们对呼麦这一神奇而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媒体的展示推动下,一大批专业及业余演唱者远赴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图瓦学习呼麦。

同时,内蒙古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呼麦艺术的系统研究,很多歌唱演员找到在世的呼麦大师学习,并系统整理音乐理论,以便把这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用现代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昂沁组合、奈热组合、扎木契组合、蒙古利亚女子组合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这些植根于专业艺术团体中的呼麦组合,活跃在了世界呼麦舞台上,并获得许多大奖。不仅如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很多盟市、旗县的乌兰牧骑呼麦组合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种艺术大赛和电视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




▲昂沁组合在呼麦大赛上表演。

2014年在满洲里举行的首届中国呼麦大赛暨中国·国际呼麦大赛吸引了来自中、俄、蒙古、美、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150余名选手参赛,其中国内选手100多名。来自锡林浩特的昂给日嘎、呼伦贝尔的额日和木巴图位列前三甲,显示了基层呼麦发展的良好态势。

列入院校课程,开发和传承呼麦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未来如何传承保护,不仅是蒙古民族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应该考虑的问题。

目前,呼麦长期依赖的主要传承方式还局限于师徒间传承,而这种方式缺乏理论基础,不具科学性和规范性,难成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已经于2010年成立了呼麦专业,第一届学生已经步入社会,为呼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专业院团输送了人才。未来,还应该把呼麦向更多的蒙古族学校推广,尽快完善传承机制,重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发和传承呼麦艺术。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呼麦传承人培训班的结业汇报演出。



来源:内蒙古日报、人民网等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丛蓉 制作/彭凤平
长按二维码 关注国家民委微信


    关注 国家民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