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问事事可堪回首——写给即将步入高校的孩子们

 

用一颗自认优秀的心,在优秀的环境中,与优秀的人为伴为友,向优秀的师长求学问道,准备优秀的人生积淀,才有可能在告别校园的时候,无怨无悔地对自己说:“事事可堪回首!”四年时光,且学且珍惜!...





你的关注是我继续的动力

又是一年百花开,又是一年草青黄。一切的忐忑即将尘埃落定,一切的苦忍将会收获可心之愿,一切的卓绝将迎抱欣喜之果。

近几天,铺天盖地的高考讯息蜂拥满屏。受此影响,这几天自己也十分专注地看了几个有关高校生活的视频。在各种高校排名、学霸介绍的信息包围中,自己大有“痛定思痛”之感,越发惋惜自己当年没有上过一所知名的大学,没有一段真正的高质量的大学生活经历,而就读的仅仅是一所师范类的专科学校。在羡慕中追悔莫及,在反思中消化无奈,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定数,自己也越发深刻懂得了“上大学”的意义所在。

为了勉励自己,也让自己“戒骄戒躁”,我常做这样的自问:“你为什么成了现在的你?”答案很唯一,就是因为上了一所师范类的专科学校,这就是我对上大学的意义所在的最朴素的理解。八十年代县级以下的初、高中,怎么说呢,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绝不为过: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白了说就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学费不需要挪借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乡镇一级的中学,能住宿的学生,都算是小康子弟。学生们多数都是靠腿通勤,能有一辆“永久”、“飞鸽”、“金鹿”自行车的家庭,相当于现在拥有家用轿车;白呢,学生的精神生活一片空白。那个岁月,能有个“随身听”都算是精神贵族,课外书籍多数都是停留在传阅《中学生数理化》、《辽宁青年》、《故事会》之类的小开本期刊,能订阅《读者文摘》(如今的《读者》)的都是全校数一数二的牛人(就家庭经济条件而言,不含学习),能从床铺下抽出一盒“大前门”、“大重九”、“白灵芝”的哥们,绝对是全校逍遥派的“大咖”,谁能走出校园就敢男女并肩而行绝对是“神雕侠侣”。能从这样的一个地方走出来,作为一个还是学生的准青年而言,只有求学。上了大学(尽管上的是专科学校,对外宣传都是这样模糊了大学的真正含义),分配了工作(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分配工作的末班车),成了家,就成了如今的我。这还是一所高校江湖中没有名号的专科学校(不是院校)带给我的人生改变,更不论现在的“985”、“211”之类的名副其实大学了。入了高校,你就是一枚准点心,至于是不是精品,那要看自己。但如果要是不入高校,就只能是面粉,甚至是糠麸,即使勉强能供人食用,也是“死面”居多,道理就这么俗。

近日,应家里人的指令,观看一场叫“Bigbang”的韩国五位大男孩组合的演唱会。我们这一家三口,绝对奇葩,大人相加接近百岁,孩子刚过十岁。再看看周围的众多迷粉,据我的昏花老眼目测,二十五岁应该是一个上限,入场退场,只看到一位与自家孩子相仿的同龄小粉。可能是自己带着偏见,女性观众占了绝对多数,男生仅仅是点缀而已。而且好多的女孩子或是奇装异服,或是装扮妖艳。正常演唱会共进行了约三个小时,前一个半小时是观看五位男孩在台上做游戏:抢凳子、吹乒乓球、石头剪子布;后一个半小时演唱。最后自己的总结是:在强劲音乐的轰响中,参与了一场“看不见、听不懂”的演唱会。“看不清”,是因为受经济实力的影响,自己做的位置属于体育场看台的二层,基本上看不清台上歌手的动作;“听不懂”,都是韩语歌。如果搞个演唱会分析,观众当中,社会小散青年、职高、普高、高职高专的学生居多,就是这样一个层次。

之所以插了这样一个桥段,是要说明什么呢?是因为在退场的时候,场外也是人山人海,性别比例正好与场内相反,年长男性居多,都在向场内翘首以盼。我想,他们应该是专门来接场内众多的“小女生”的或是父亲,或是兄弟!同理,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孩子们,你们也应该知道,在你们的身后,还一直有一双、两双、甚至多双亲人、师长的眼睛在期待着你们,关注着你们。上了大学,不是人生的大事完毕,而是人生更高阶段的开始。大学绝对不是散逸休闲的安乐所,也绝不是自在开心的游乐场,更不是挥霍金钱的商场、耗费青春的夜店。大学,是锻打思想的熔炉,是知识升华的加速器,是经验积累的保育箱,是标志独立的里程碑,是尝试情感的百花园,是精英领袖的签到处,是人文情怀的加油站。至于大学能学到什么、该做什么,此类的总结随处可见。作为一个一直后悔的过来人,想送给孩子们一段话:

用一颗自认优秀的心,在优秀的环境中,与优秀的人为伴为友,向优秀的师长求学问道,准备优秀的人生积淀,才有可能在告别校园的时候,无怨无悔地对自己说:“事事可堪回首!”四年时光,且学且珍惜!


    关注 清闲文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