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 散记 乙篇

 

秫香馆观景赏园|天泉亭错失红袖|芙蓉榭思古吟伤...





拙政园 | 归园田居 | 贰

秫香馆虽地处东部归园田居之边界,面靠北墙,却视野极好。园色饱览眼底,也正是因此才称为主体吧。



秫者,稷菽也。对谷物的期盼,或许有一些小农思想,却真真的不负“归园田居”这四个字。奇怪的是,每次看到诸如此类描述六谷的字辞时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辛稼轩先生,或许是年少时对他的仰慕过盛吧,又或者他的字的过。秫香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棚歇山顶。室内颇为敞亮,虽然里面参观的人不少,却丝毫不影响堂上明快的感觉。馆内有放冷气,百骸清爽,看着展览的某位先生的苏绣,更觉舒畅洽意。真可叹姑苏女子的巧手,难怪慈禧这样讲究之人对此都青眼有加。

从馆中向南望去,一派水色山光。门前绿水流过,熠熠波光映的馆内更加明亮。缀云峰与馆隔水对望,峰后枝叶掩映下可隐隐看到兰雪堂绰约的翼角。东南向,八角的天泉亭巍巍矗立于面前,极有气势。而在亭、堂之间有芙蓉榭翼然临于水上,飘飘然一股燕处超然的姿态!西南有松岗小丘,遮暑投荫恰到好处。整个园林尽收于此,布置虽不算惊奇跌宕,但也没有索然无味。掇石修竹,砌路曲水,都颇有韵味雅趣。平山远岗,木石交相,使得阅景之时有收有放,张弛得度。这种感觉与画水彩中讲究的虚实辉映,做文章中的详略得当有异曲同工之妙。秫香馆的长窗裙板上雕有人画,虽不清楚是什么故事,却也感到其雕刻的栩栩如生。

从秫香馆出来东行曲折走廊渡水,来到一个静谧的内院。茂竹满墙边,敻远悠长,颇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东行不远,便从南墙开的洞口走出,恍然有种误入花甸的错觉。各色花种铺满道路两旁,更东边多有卖竹制品的店家。向南,见一个竹架上落满花枝藤叶的廊很是别致。穿行于其中,赏花看景,谁知此廊的竹架上有定时的喷雾装置,一团水雾就批头盖下,虽是大为惊吓,却也小有意趣更可消除些夏日的溽热。从云雾中的仙境走出,就朦胧的看到了那座敦厚的天泉亭。这一连串的动作,倒有种拨的云开见月来的氛围。在途中以其他的景致吸引游人,到主景观时却顿时豁然开朗,见得天泉亭这盘‘月亮’来。



天泉亭建造的比较中规中矩,重檐八角,亭外有回廊,廊上有坐槛。人言,因亭内有古井一口,出水甘甜故而取名为天泉亭。参观天泉亭时,遇见一位年龄相仿的湖南女生,因其一人无法拍照,所以被请与她一同游览此园。本人向来愚钝,当时又确实已游完拙政园,匆匆赶去狮子林,故而推却了此事。现在想来颇有可惜,这“红袖添香”之事,应该也别有风趣呢。

转过天泉亭,沿绿水向南走,未几便看到一座清秀的轩榭凌波于水上。芙蓉榭一半建于岸上,一半架在水中。夏风吹来,极为凉爽,很是有一种“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的悠然。同秫香馆一样,芙蓉榭也是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角飞起,翼然池上。沿亭榭的外廊来到芙蓉榭的正面,面朝西向。荷池遇风,涟漪圈圈荡开,鸳鸯出对成双的戏水悠游,筼筜的倩影投射水面,突然就略带忧伤的吟出了“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却想到自己根本配不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禁哑然失笑。

沿石路再南行,便又回到了兰雪堂。一路西行返回‘拙政园’和归园田居的分隔长廊,穿过壁亭,就可以来到中部的听雨轩 …… 待续 ~  (,,•́ . •̀,,)



不过,在整理资料时,有一件趣事让我颇为费解。鄙游览苏州市,是以罗哲文老先生的《中华名园大观》为指南的,回来再整理时是看的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但两本书上对拙政园的图示中都是只有西部和中部两园,从未画出东部归园田居的图示。不知文徵明的拙政园全图里可有此部。我妄测或许是因为是明晚期所建的过吧,手法不精炼,又或者是由于当年测绘时破败的归园田居还未修葺的过吧,或许有方家能给我指正,点破迷津。

附:《日光》是青峰在日本日光游玩时写下的一曲。收录于09年的《春·日光》里。春分已过,昼渐长夜渐短。大好晴天时,吹着风听这首歌,不仅会开心的微笑,甚至会不禁的舞之蹈之(至少我会如此~)。欢快的钢琴,清朗的长笛和纯粹的木吉他,节奏感强烈而又新奇,把春日里愉悦的心情渲染的恰到好处!

—— 丙申三月  琴无咎 诌


    关注 途中舍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