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陵水】《三昧寺,度尽劫波今犹在》

 

乾隆陵水县志把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三昧寺作为陵水新八景之一“三昧晨钟”载入史册,流芳千古,但...





乾隆陵水县志把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三昧寺作为陵水新八景之一“三昧晨钟”载入史册,流芳千古,但它并没有一路鼎盛,可谓度尽劫波,浩气犹存……

人们现在已无法寻觅到当年的三昧寺旧址了,只能从“新八景”的诗中悟到“晨钟鸣古寺,爽籁激人寰”曾经辉煌的境况。

三昧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陵水县志》记载“三昧寺在南门外独秀山下”(今南门岭笔架峰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三昧寺初建时,规模较大,环境优美。寺内有口水井,人称“仙人井”,寺外古木参天,层林滴翠,奇石垂迭,蔚为壮观,寺内有大铜钟一口,憎侣学者和文人墨客常来寺内求神拜佛。三昧寺的后面有弯弯曲曲的石阶直通独秀峰(登高石),站在峰巅可远眺海面上的“双女石”。寺中有“仙人桌”。据传曾有神仙下凡在“石桌”上对弈,旁边有凹形的足印为证。寺北面有一块小石擎起比它大数百倍的大石,状似犀牛角,石下又生出能进出一人的小洞。大石的东南面凿有“陵阳第一山”五个刚劲字样,旁边还镌刻有“乐在其中,明万历三年”。石的南面又凿着民国时期琼崖守备司令、行政督察专员王毅先生为三昧寺亲手题写的“静”字,刚毅遒劲、潇洒豪放。寺内还有一口铸造精美、响声悠扬的大钟,每天黎明,钟声一响,十里开外,皆能听到。或许“三昧晨钟”就由此而得名,成为乾隆年间编篡的陵水“新八景”之一。每年重阳佳节,僧侣学者和文人骚客及众多游人纷至沓来求神拜佛,祈祷安康。直至1939年三昧寺惨遭日军轰炸,顷刻间便夷为平地,很多珍贵文物也毁之一炬。直至1991年初,三昧寺才由民间集资在原址重建,有殿堂4座,大小佛像13尊,最大的一尊高2.5米,宽0.25米,重约400公斤。从1998年8月以后,三昧寺迎来了重建后的鼎盛期,海南省政府批准三昧寺为宗教活动场所。2000年6月,西藏法师亲临三昧寺授经传道,有上千名本地僧人和佛教学者及各阶层人士前来听法师指点迷津。

新建的三昧寺,台基高大,四壁无窗,斗拱上布满大雕,行龙,蟠龙,游龙,蔚为壮观。殿上的佛像各具神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有的注视,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殿上云气缭绕,袍带生辉,整个殿堂画面前后呼应,左右逢源,神像飘带,舒展匀畅,浑然一体。日月星辰,山神河泊尽在殿壁上,更显雍容华贵,整饰严谨。

新建的三昧寺厅堂瓦舍,窗椂廊柱,一石一砖似是原物的复制。虽再已无法寻觅明代时的风韵姿影,但却多少能挽留住些许过去香缭烛绕的时光,令今日前来驻足的僧侣或过往行人少些惋惜。

三昧寺是陵水的佛教基地。佛教从东汉时就从印度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逐渐兴旺起来。在印度的很多寺庙都栽种菩提树,菩提树作为佛教的象征,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辞书所载:“菩提树为常绿乔本,叶子椭圆形,前端细长,花把略作球形,果实扁圆形,从树中取出的乳状汁可制硬树胶。” “菩提”为梵文的译音,意指觉悟的境界。据传,释迦牟尼是坐在一棵树下顿觉佛理的,这种树被称为菩提树。但由于这种树不适宜在中国的气候生长,在中国不少地方的寺庙都以本地特有的树种作为“替身”加以栽种来信奉。有些是用银杏树,有些是用罗汉松,有些还用白杨树等代替菩提树栽种在寺中,以示觉悟。而作为始建于明代的陵水三昧寺,应该说是陵水最具规模和影响的一座寺庙了。但数百年来,三昧寺究竟以什么树代替菩提树供人们瞻仰呢?其实三昧寺的庙前至今没有栽种什么特别的树。而与三昧寺相隔并不算远的水口庙,管庙的凡人就把庙前的两颗高大而茂密的“龙血树”(即千年松),代替菩提树供人们瞻奉。

越是高深的修炼,就应该越是平和圆融的。中国几千年的宗教社会基本上是朝着温良恭敬的轨迹行进在无形的神道上的。宗教信仰都根植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那就是:不要贪婪,不要纵欲,不要暴力。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种族,哪一片土地,都需要遵循这最基本的生命规律。

后台编辑:辰木轩
欢迎投稿!
投稿信箱:lingshuixwzx@126.com



    关注 珍珠海岸美丽陵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