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大片:翘盼中修炼

 

科幻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产业一个“痛点”。要想拍好一部科幻电影,就好比要造一辆好车,需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与生态链的完整支持和配合,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又所欠缺,最终体现在大荧幕上的差距是十万八千里。...



自科幻小说《三体》宣布改编同名电影以来,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表示不看好,更有网友宣称,“以导演张番番的执导能力,哪怕请赵忠祥来把原著读一遍都会比拍出来强”。今年6月份,一位名叫@视爵Clark的微博网友爆料--“影片监制、出品方游族CEO孔二狗离职,特效团队被更换,导演张番番拍摄的素材被废弃”,引来一片称赞。

@视爵Clark的微博网友爆料
科幻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产业一个“痛点”。要想拍好一部科幻电影,就好比要造一辆好车,需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与生态链的完整支持和配合,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又所欠缺,最终体现在大荧幕上的差距是十万八千里①。

科幻电影作为国产影片长期以来的市场短板和票房洼地,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和期待。早在2015年,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瓶颈和进口影片的冲击,业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已开启了对科幻片——下一个票房风口的争夺战,催生出以《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长城》为代表的一波影片。与此同时,市面上知名科幻小说的版权被抢购一空,刘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的单部小说版权已达到百万级别。
红极一时的国产科幻电影《霹雳贝贝》


目前,在科幻电影制作环节存在短板,譬如资金投入不足、主创团队能力和经验不够强、特效制作水平不高、票房预期不明朗等,决定了该类型影片蹒跚起步的处境。但正像国内顶级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所表示的,美国的科幻电影发展了上百年,而中国几乎是从零起步,在这种情况下,期待第一部高成本的科幻片又叫好又叫座,成为经典,几乎不可能。能够起步,能够拍出来,就是一个成就。工业化时代,国产科幻电影做好、做大、做强目标的实现,单凭在短时间之内几家片商和一些导演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遵从电影产业整体发展趋势,探索电影工业化的崛起之路②。
电影《猩球崛起》




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需要电影产业及上下游产业各参与主体保持信心与耐心协同发力。而某一主体所在领域的发展、壮大,都可以带动、激发关联领域的进步,最终补齐电影及其延伸产业链的短板,实现国产科幻电影的整体性提升。在此,提出一些粗浅构想。

主创团队的类型化和专业化发展

科幻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处于弱势,导致科幻电影剧本创作的基础不牢固,一流作家目前仅刘慈欣一人。而国内导演,包括顶级导演以往更多专注于其他类型影片,指导科幻电影的经验不足,专业化水平尚未得到市场检验。制片、监制、明星在科幻电影上获得成功的人,也寥寥无几。主创团队作为一部影片的灵魂人物,需要对科幻电影深入研究,重视和强化自身的类型化发展,增强在市场引导下的专业化创作和指导能力。

集中和增强投资意愿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路径依赖”对投资心理的影响,片商更多将资金集中在喜剧、爱情、青春、动作等熟悉的类型影片上,对科幻电影的投资热情不高、力度不大。制作必然需要资金,而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一般高于其他类型影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产科幻电影需要片商拿出更高的热情,聚集更大量的资金,为其提供坚实的保障。令人欣喜的是,国产魔幻影片《寻龙诀》足以对片商产生示范效应,而其大投入、精制作、高回报的模式,也是可以复制的。

细化和提升特效制作能力

科幻电影对特效的要求,标准更高、内容更多。在好莱坞,为更好配合影片制作,迪斯尼、环球等一流电影公司都设立了自己的特效工作室,我国积极向好莱坞看齐,特效行业获得了发展,拥有先进技术、大批数字制作设备的怀柔中影基地便是行业典范。但目前这是个案,而特效制作水平不高,工作室、特效公司规模小,则是普遍的现象。尽管能够借助好莱坞的特效力量,但费用高昂、文化差异、价值导向等阻碍,不利于国产科幻电影的长远发展。实现转变,首先需要资本推动和硬件支持,其次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强化业务能力,细化业务门类,形成与制作要求相匹配的制作能力,当然,也需要本土电影人的信任与耐心。

重视衍生品开发

实现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对于稚嫩的国产科幻电影来说,这个道理格外现实。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为电影提供了在线付费观看等新的盈利模式,可与好莱坞相比,国内电影市场在DVD发行、衍生品开发等盈利渠道上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到国产科幻电影,一方面,科幻电影在人物形象、道具服装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新颖性、独特性,更易于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具备衍生品开发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从培育市场的角度看,衍生品开发能够增强科幻影片的存在感,提高曝光率,吸引大众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培养潜在消费市场,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其意义可见一斑,不可置之不理。

扩大人才储备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产科幻电影长期以来的配角角色,导致专注于该类型影片的国内电影人不足,缺少深谙科幻片创作手法的知名编剧,擅长科幻题材又被市场认可的导演,出演科幻类型电影经验较多的明星以及专业水平高的专业队伍等。这个问题无疑将伴随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和其所占市场份额的提高而逐步解决,但在当前,通过国家电影教学体系和产业培训机构等途径,丰富对类型化电影的教学设置、培训课程,有意加强主攻科幻电影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口前移,也不失为一条上策。

注重对中国特色的探索

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成功为科幻电影树立了一种模式,但如果国产科幻电影一味效仿,既无法在短时间内与好莱坞对抗,又容易因同质化而失去发展机会。因此,立足当代中国,打造自身优势和特点,更有助于开拓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道路。此外,好莱坞科幻大片在其恢宏的场景、震撼的效果背后,承载的是对人性的拷问、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这些,华夏文明浸染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电影人自会有其独到的见解。而国产科幻电影的希望也在于此。

观影群体的培养

观影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著名影评人,太空堡垒预告片创始人张小北曾经坦言“五年内,大部分中国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科幻电影,他们要的是“好看”“热闹”“有娱乐性”“走心”的娱乐产品。所以我们在做一部“科幻电影”的时候,首先得先忘掉“科幻”,专心解决“电影”的问题③。”
左栏为一二线城市票房统计,右栏为三四线城市票房统计


从2015年的票房收入前十名可以看出,对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来说,他们更爱看的是喜剧片、剧情片,因此,科幻电影在国内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局限另外,其实很多小镇青年是不太习惯看字幕的。(点击回顾《第一期娱乐+沙龙分享(下): “小镇青年”与“都市青年”网购生活方式几无差别》)。因此,对观影群体和观影习惯的培养,也影响着科幻电影的市场表现。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电影工业化体系培育出的国产科幻电影将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盛宴的下一道大菜,助力国内电影市场迈上新的历史发展平台。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中国经济网”撰文指出的:2016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是电影市场结构性矛盾和短板效应的集中体现,最终都体现在与观众的互动上。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必须聚精会神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增强创意能力、想象能力,通过类型拓展实现每一个项目的深加工,真正从规模化、数量型发展模式转换为内生性、质量型发展模式,借此进一步搞活强势档期,电影市场生态才能更加合理和优化,发展更为健康、可持续④。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之路,任重但并不遥远。

点击链接,回顾《好莱坞科幻片大卖的真正秘密》

*参考资料:

① http://news.mydrivers.com/1/447/447519.htm

② http://news.163.com/15/1007/06/B5A8CMV100014AED.html

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42619

④ http://www.ce.cn/culture/gd/201608/13/t20160813_14836713.shtml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关注 华谊兄弟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