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 电影的新年第一战

 

2016年贺岁片《美人鱼》刷新中国单部电影票房纪录,贺岁档从不缺头条,贺岁片从不缺爆款。今天,本文聚焦电影贺岁的话题,说说贺岁片、贺岁档的那些事儿。...



已是丙申年岁末,忙碌的生活渐渐慢下来,喜庆的气氛也增加了不少。在接下来的三周里,对电影业来说,和欢度佳节同样重要(或更甚)的,便是贺岁档的春节“大戏”了。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界推出贺岁片,1995年贺岁片《红番区》登上国内大银幕,到1997年底国内贺岁片开山之作《甲方乙方》上映,2016年贺岁片《美人鱼》刷新中国单部电影票房纪录,贺岁档从不缺头条,贺岁片从不缺爆款。今天,本文聚焦电影贺岁的话题,说说贺岁片、贺岁档的那些事儿。贺岁片概念的起源和香港贺岁片的失落

在大娱乐产业中,为了庆贺春节专门制作节目的鼻祖并不是电影业,而是梨园行。旧时梨园,为了答谢一年到头撑场打赏的衣食父母,每到农历年末,大小名角都会不计报酬登场亮相,联手奉上吉祥喜庆的贺岁大戏。在过年唱堂会之风盛行的粤港地区,梨园贺岁的做法受到当时繁荣发展的电影业极大关注,港式贺岁片由此萌芽。

到了1981年1月底,许氏三兄弟主演的喜剧影片《摩登保镖》上映,标志着贺岁片正式出现在华语电影市场。这部香港开埠以来的首部贺岁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犯罪案件,经许氏三兄弟改编,成为一部反映底层人生活的喜剧,一经上映便好评不断,票房亮眼。第二年,许冠文“乘胜追击”,和麦嘉联手出演警匪题材的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档》。不仅在香港狂揽2600万港币票房,而且其创造的217万的观影人次至今仍保持着港片最高入场人数纪录①。彼时,贺岁片在香港的市场号召力日益提高,也获得了更多电影厂商的青睐。

一时间,贺岁片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佳作不断涌现,票房节节攀升,并成就了90年代的鼎盛时期。从80年代后期,嘉禾电影公司以高投入华丽制作、群星云集大场面的方式,推出《五福星》等系列贺岁片;德宝电影公司走出低成本、贴近民生的讽刺喜剧之路,推出《富贵逼人》收获票房丰收。到90年代鼎盛时期,《纵横四海》《整蛊专家》《飞鹰行动》《家有喜事》《逃学威龙》《赌神》《东成西就》《红番区》《喜剧之王》等等贺岁片经典之作,先后登场,各领风骚。港产贺岁片在此期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自己独特又重要的市场地位。

传习自梨园贺岁,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同样具备与之近似的明显特征:以合家欢、大团圆为主基调,通过幽默搞笑的表现手法,迎合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明星云集,阵容强大。当年蹿红新星、影坛一哥一姐、银幕常青树都可能受邀加入,答谢影迷,检验人气;以贺岁吉祥、答谢观众为初衷,兼顾商业利益考量。当然,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同档期的竞争压力增长,为了能够脱颖而出,一些影片也开始引入打斗、特技、科幻等吸睛元素,丰富和提高贺岁片的观影体验。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业增速放缓、走势疲软,和内地贺岁片的崛起成熟,港产贺岁片风光已无法与当年比肩。尽管偶有如《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周星驰贺岁片冲进国内市场年度票房Top10,但就其在香港市场的成绩和港产贺岁片整体表现而言,都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合拍片失去了贺岁片据以扬名立万的香港味道,责备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带来的水土不服,有人则认为受累于贺岁档、春节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元化的影片类型,或失宠于港人对传统贺岁片产生的审美疲劳,个中观点不一而足,各有道理。就其发展现状看,尽管仍是银幕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似乎已无法回到独霸春节档的辉煌。国内贺岁片登场与贺岁档的兴起

回首20多年前,改革的不断深化将电影业正式推向市场。就在大陆电影人从计划经济中脱离,一时无法彻底实现角色转变的时候,电影市场也相应出现了迷失。年度票房接连缩水,1994年更因市场恶化,年度票房险些跌破10亿大关。1995年1月,或许是为了提振电影市场,内地第一次以“贺岁片”概念,引进了成龙港产电影《红番区》。该片在香港和内地同步上映,不单改变了以往影院春节期间影院歇业的惯例,而且对国内贺岁片、贺岁档发挥了启蒙作用。成龙的品牌效应,上乘的制作水平和老少皆宜的影片题材,令该片在当年国内市场获得9500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创造新的票房纪录并保持了5年6个月之久②。

《红番区》的成功犹如一道曙光,为当时处于创作困境、苦苦思索发展进路的国内电影业照亮了一个新的方向。后面的事情大家更为熟悉了。北京紫禁城影业从成龙贺岁片中获得信心,联手业界大佬瞄准创造国产电影新类型的目标,拉开了国产贺岁片大幕。为了确保观影体验的新颖性,制作人将目光投向电视剧导演,并最终选中了曾执导《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的冯小刚和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1997年底,《甲方乙方》登上大银幕。该片开创了国产贺岁片的先河,而且凭借京味儿冷幽默和充满人情味儿的小人物欢喜剧,上映后市场反应火爆十足,仅在北京一个城市便收回了全部的投资成本。同时,冯氏喜剧电影也借此在华语影坛初露锋芒,打响冯氏系列贺岁片的第一炮。

随后两年中问世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获得了同样的成功,组成了冯氏贺岁片的经典三部曲,成就了冯氏喜剧电影的独有风格。此外,也令“贺岁片”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电影市场贺岁档奠定了市场基础。就贺岁片的产业意义而言,其在丰富影片类型、激发观影热情、提升票房总量的同时,促成了“贺岁档”这一公众观影消费集中爆发的档期。与香港电影市场略有不同的是,早在谋划《甲方乙方》上映时间之初,为了在春节避开与成龙贺岁电影正面交锋,同时圣诞节在当时也远没有现在流行,因此片商将影片安排在元旦期间上映,并有意借此开创一个全新的观影消费概念③。

▲ 冯氏贺岁电影
目前,国内贺岁档“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的基本构成,无疑要追溯到这一颇具商业考量和探索精神的决定。国内早期贺岁片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影片参与这一档期的票房争夺。在贺岁档影片营销的引导下,公众在节日期间的文化消费模式也发生着变化,看电影逐渐成为元旦、春节等时段的主流休闲和社交方式。业界则根据公众消费习惯的变化调整自身运营策略,针对贺岁档期间公众的观影期待进行IP甄选及开发,制作推出适合该档期观众胃口的影片。在片商和观众的互动中,档期内市场日益繁荣,影迷消费体量不断提高,贺岁档内产业两端均表现出较强的活力。“泛化”的贺岁档和红火的贺岁档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电影贺岁档已日趋成熟。借助档期串联起来的多个节日,贺岁档已形成稳定可观的电影消费体量,上映影片数量充足,类型和题材日渐丰富,成为国内电影市场首屈一指的档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档期核心要素的“贺岁片”,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对贺岁片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需求,传统贺岁片在题材、风格、甚至类型上均有所拓展和突破。首先,就港产贺岁片而言。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整个90年代,以黄百鸣作品为代表的家庭喜剧和成龙为代表的动作大片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贺岁片。进入本世纪后,贺岁片再次出现分化,并逐步形成了爱情喜剧、古装搞笑、本土文化趣味三类主流的贺岁片类型。其次,就国产电影而言。贺岁片市场的最初三年由冯小刚喜剧贺岁片一统江湖,显示了贺岁片巨大的消费群和潜在票房,也自然吸引着其他片商投身其中。为了形成票房竞争力,复制冯氏贺岁片套路显然行不通,由此促成了国产贺岁片在较早时期便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早在2002年年底,张艺谋一改贺岁片传统的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幸福美满的氛围,以一部刀光剑影、斗智斗勇的《英雄》完成了对贺岁片的颠覆。不但一举突破以往贺岁片的票房天花板、狂揽2.5亿人民币,而且打破了这一档期以喜剧为主的原有经营思路。自此,在电影市场中,由影片类型、题材塑造出的传统“贺岁片”概念被其他类型影片冲淡,并随着时间逐渐被“贺岁档”的概念所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逐渐演变为表述更为准确的“贺岁档电影”,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影片亚类型和一段段美好的银幕回忆。

由于众多等候上映的影片和庞大的观影消费需求,贺岁档的时间跨度较发展之初明显增长。最初的贺岁档从12月中下旬延伸至1月上旬,如今一般认为应从每年11月第三个周末(20日左右)起、至次年3月初止,大约在90余天左右。同时,近年来的贺岁档电影,无论从数量、类型,还是总票房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

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近三年(2014—2015、2015—2016、2016—2017)的贺岁档,影片数量稳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分别为50部、69部、70部④,档期内平均不到两天便有一部新片上映,扎堆圈票房的热情持续高涨。

同时,贺岁档影片类型更为多元化。根据“中国票房”(www.cbooo.cn)的公开数据,以影片上映时间为标记,我们对国内上映时间在每年3月第1个周日之前或11月第3个周五之后(含当天)且进入当年票房Top10的影片进行统计,形成了以下情况汇总表格(影片类型按该网站公开数据归类,如存在两个类型,则以第一个为准):

▲ 热门贺岁电影的类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9年间贺岁档电影进入当年Top10的影片共计30部,其中2012年以5部居首,2011、2014、2015则各有2部名列最末。这30部影片覆盖了9种电影类型,动作片最多共7部,喜剧次之共5部,其他类型影片平分秋色。除了国产电影的软肋——惊悚片、恐怖片、灾难片,几乎所有的片种均在贺岁档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数量和类型上的这些积极变化,也投射到票房表现上,贺岁档总票房在近年稳步提高。2013—2014年贺岁档(下同)64亿⑤,2015年108亿⑥,2016年不单《美人鱼》轰下34亿的国内票房新高,贺岁档单日票房在大年初一更创下6.6亿人民币的历史纪录⑦,引得大洋彼岸的电影人一片惊呼。

新春佳节将至,贺岁档的市场高潮蓄势待发。2017年,在普天同庆、一片祥和中,这一独具东方特色的档期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又会给电影业留下怎样的回忆,我们和各位读者一样期待。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港式贺岁片是如何退出香港人的视线的?

http://culture.ifeng.com/a/20150210/43144092_0.shtml

②搜狐网:1995年以来 华语片票房榜历届冠军

http://mt.sohu.com/20150727/n417563090.shtml

③凤凰卫视:《甲方乙方》开创内地贺岁片先河 《英雄》洗牌“贺岁”概念

http://phtv.ifeng.com/a/20161229/44523944_0.shtml

④凤凰网:50部新片扎堆史上最长贺岁档 满眼3D喜剧缺席

http://ent.ifeng.com/a/20141204/41492775_0.shtml

⑤央视网:69部电影大战贺岁档 《寻龙诀》首日票房直逼两亿

http://news.cntv.cn/2015/12/19/ARTI1450518582298352.shtml

⑥新华网:70多部新片扎堆贺岁档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2/02/c_129388137.htm

⑦时光网:2013~2014贺岁档票房再创新高

http://news.mtime.com/2014/02/17/1524165.html

⑧腾讯网:“最撑”贺岁档,105天108亿票房

http://ent.qq.com/a/20150306/021618.htm

⑨搜狐网:史上最强贺岁档票房34亿!《美人鱼》独占半壁江山

http://mt.sohu.com/20160214/n437337642.shtml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关注 华谊兄弟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