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上)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

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

我们应该记住,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机,

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

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莫哥西亚多(Mogok Sayadaw 1899-1962)是雷迪西亚多(Ledi Sayadaw 1846-1923)的追随者。雷迪西亚多是一个深具内涵且广受尊敬的法师,他在本世纪初于缅甸弘法,他已使缅甸的佛教徒对于缘起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莫哥西亚多便继续将他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莫哥在僧团里面是个很有名的学者,他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在上缅甸教授佛教心理学及佛经;有一天他突然发觉自己好象是一个牧牛者,虽然很认真的照顾这些牛群,但是他却没有机会享用这些牛提供的牛奶。

他离开他的教职,前往明贡(Mingun),去接受密集的毗婆舍那训练。几年之后,在俗家弟子的要求下,他开始在各城镇教导内观,虽然他想避开名气而不想到大都巿去,但他是「开悟的老师」这样的声名却渐渐流传开来;莫哥西亚多刚过世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已经开始依循他的教导方向从事内观的教学。

在仰光有一个很大的佛教中心专门根据莫哥西亚多的方法指导人们修习毗婆舍那禅修;这个中心是乌唐典(U Than Daing)所经营,他编辑莫哥教法的英译本;他大部分的教法是针对在家弟子并指导在一段时间内的密集禅修,而西方人同时也受欢迎。

在下面文中将深入探讨包括三个部分的修习。莫哥强调一个人对法的理解的重要性,先要对法有些认识才可进入内观的修习,他教导学生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由元素及五蕴所组成的,然后他会解释缘起的循环,教示如何经由因和果,贪欲和渴望使我们陷入了存有和痛苦的轮回中。

内观法的发展便是以这样的认识做为基础。首先,瑜伽行者开始学习专注呼吸使心念集中,接着便训练观察意识或者感受的变化,即明觉它们十三种不同的面貌。最后随着禅定的深入,莫哥强调此时所有知觉都变成只是五蕴的生灭而已,亦即肉体和精神的变化过程。这种绵密的身心变化(不只单纯注意到变化、变化),必须透过自身的经验才能直接经验到我们整个生命的存在是如何地不圆满及无我,在五蕴的生灭过程中透视法的自性,行者就能圆熟地止息及停止缘起的轮回,这时便能到达最高的喜乐:涅槃。

在莫哥西亚多的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缘起法的使用了。他解释因缘流转如何运行而引导我们去体验我们的身体与精神变化的过程,而藉由内观的训练可以使我们超越因缘流转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此乃是佛教的真理。

观心与观受:莫哥西亚多的教法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得到涅槃,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这条道路的第一阶段,而道德的实践带给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宁静。专注(定)是第二个阶段,它带给我们更高的喜乐,因为专注所得到的内心纯净,可使人体验到天堂般的快乐、轻安、喜悦。然而,只有专注仍是不够的,仍缺乏将内心的染着永远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慧方可使我们得到解脱,导向最高境界的涅槃,这是第三阶段。

要得到解脱必须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学。佛陀说,行者须用毗婆舍那来清除他对自我及整个世界的错误观念。毗婆舍那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种种不正确的观念造成我们在生死苦恼中轮回,所以我们应该赶快修学毗婆舍那来摆脱轮回之苦,就像一个人头发着火或者胸口被矛所刺中般紧迫;有机会接受毗婆舍那的练习真是非常宝贵的啊!

当我们透过毗婆舍那开展的智慧可证入初果,体验涅槃,从此消除对这个世界的颠倒知见。佛陀说过,初果所得的益处,远超过成为全宇宙君王的快乐,因为此时初果已完全从再生于三恶道的危险中解脱出来了,顶多再经过七次生死就可达到最终的觉悟。

所以,行者应努力进行于这个导向涅槃初果的路径,以便获得这个觉悟的第一阶段。为了达到初果我们可以跟随着莫哥西亚多有系统及简化了的练习方法。该方法系建立在对心念及感受的观察;感受及心念是同时生起、同时存在,而且同时消退的,观察其中一个就等于观察另一个。

当行者进入禅修之前,他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些禅修前的预备工作是很基本而必须的。

他必须知道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的差别,胜义谛有四种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涅槃。毗婆舍那禅修是以观照胜义谛为基础,因为胜义谛是世界的实相,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这里提供一些胜义谛的分析,让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世界直接体验胜义谛。

心法虽然心法总共有八十九种,但为了毗婆舍那的方便修习,莫哥西亚多将它简化成十三种,而这十三种也都涵盖了原来所有的心法。

心所有法总共有五十二种,但是一个行者所必须熟悉的,仅需以下几种:触、受、想、行、念、贪、瞋、痴、我慢、邪见、羡慕、嫉妒和疑惑等(注:所有意识和精神因素合起来,我们称之为心mind)。

色法总共有二十八种,但是以下几种是最重要的,也是行者须加以注意的:一、硬的及软的元素(地大)。二、附着性及流动性的元素(水大)。三、运动的与颤动的元素(风大)。四、热的和冷的元素(火大)。这些叫做四种基本的元素(四大。注:这些四大元素构成整个物理宇宙),而由这四种元素再衍生出二十四种元素。

涅槃这是胜义谛的第四种法,因为内心可以直接体验涅槃。

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不同,对我们有所助益,世俗谛是相对于可以直接体验到胜义谛的种种观念,世俗谛包涵所有的概念、思想、构想及名相,譬如「我的儿子」、「女人的声音」、「马车」等;虽然概念是为了方便的目的及一般说法的使用,但它不是我们经验的终极目标,也不能做为通往了悟真理的禅思目标。

虽然概念有很多种类,但是这里要提出的只有一些,这些包括:

名称的概念。
构想的概念或关系,如儿子、女儿、母亲、父亲。
集合或群体的概念,如家庭、种族。
组织的概念,如宝塔、寺庙、学校。
区域的概念,如孟买、锡兰。
时间的概念,如公元前六○○年、明天、昨天。
空间的概念,如屋顶上的洞、洞穴、地平线。
连续的概念,如一列旅行的火车、一条流动的河流、一场电影。
想象的概念,如兔角、兔毛。

毗婆舍那只关心胜义谛的禅思,而非世俗谛,当行者已经了解到这个道理,且能够区别胜义谛及世俗谛时,他必须更进一步熟悉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亦即存在的根本面貌:一、五蕴;二、六入;三、四大元素;四、缘起法则

五蕴说明了整个身心的构成法则。它们包含了:

色蕴──四种基本的元素及其衍生的元素。
受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对生物非生物、颜色或尺寸的知觉。
行蕴──共有五十二种,包含生气、正念、贪婪、慈心及平静等。
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瑜伽行者必须对于身心的元素十分熟悉清楚,同时必须了解六识的每一个识都有相对的感受器官(如眼、耳等)及感受对象(如颜色、声音、气味等)。

此外,对行者而言,知道识如何生起也是极重要的事,佛陀说过六识中的每一个识的生起都是源自于两个原因:感觉的器官及感觉的对象,所以在看时,只有眼睛、色尘及两种接触生起的眼识,除了这三种共同存在的元素,就没有其它了。没有看见者,没有我、你或者他,而它只是眼识生起的一个过程,听、嗅等动作都是同样地过程,每一次认知的经验都只是这样空的过程在运作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识在生起之后不会停留在两个持续的时刻,而是剎那生起,下一剎那消失,再由另一个新的识来接替;建议行者在禅修之前必须研究心的实相,五蕴、四大元素、六识等,彻底了解它们,并且进一步熟悉身体和心理等现象生起的因缘法则。

缘起法则莫哥西亚多特别为了初学者详加说明缘起的法则,这个法则对行者是一个禅修的快捷方式,因为它是教导教义在当下的展现;换句话说,它可使一个行者了解五蕴在每一时刻的生起、生起之因及消灭。

由眼睛和可见物开始,当这两者接触时,眼识便生起,此时只有生起的眼识,没有所谓看的人,没有「我」,也没有「他」或「她」在眼里或在可见物里,也没有在眼识里面;眼识只是眼识,不多也不少,而且眼识不可与「自我」混淆,也不可将它人格化。

由于眼睛与可见物的接触生起眼识,因接触生感受,在感受里面同样找不到「我」、「他」或「她」,也找不到所谓「自我」,缘起法则继续运作下去。因感受而生起渴爱,因渴爱生起黏着,因为黏着又引起身行、口行、意行,这些活动便促成业,而业的力量将促成另一次的再生,轮回不已。

随着轮回而来的必然是年老、衰退、悲伤、哀伤、痛苦、忧愁与绝望,整个人生的大苦便是这样生起的。

就如同我们已理解的眼睛、对象及生起的眼识,我们也应该可以理解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念及它们相对应的识,最后我们便能了解缘起循环的运作情形。

为了使解释更加清晰,我们最好用一般习惯上的用语再加以说明。

当A看见一件美丽的物品,他渴望拥有它,他黏着它,他努力的想去获得它,这叫做渴爱。他被一种想获取这件美丽东西的欲望所湮没了,然后,他可能尽一切的努力,展现于身、口、意表现出想要拥有它。这个过程将导向不断的轮回,而轮回将无可避免的引起年老、死亡、悲伤、哀伤、痛苦、忧愁和绝望,依此,整个缘起法则便开展出来。这个法则可清楚地用来检验五蕴的生起及消失,和检验我们身心的整个过程,当我们看得更透彻,我们便能体会五蕴的实相及身体与精神的轮回,它除了苦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有见地的读者,一天当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很多次这种无止尽的轮回:即贪欲和黏着的生起,并引发出行为或想法。我们看见我们的渴望,我们被渴望与黏着所湮没了。为了满足这些渴望与黏着,我们从事于各种身、口、意的活动。同理,假如我们享受某些我们听见的声音,渴望便生起,当我们被渴爱湮没时,黏着便生起,为了延长享受快乐,我们从事于各种活动,同样地情形也发生在嗅、尝、触和思想上,任何时刻,我们自觉或不会自觉地掉入这些过程中。

读者应该注意到,缘起法则就是一连串他自己的活动,他可将焦点放在五蕴、身体与精神,看清楚当下的行为正属于十二个缘中的那一项并吻合缘起的法则。

假使他认为这是停止因果循环的时刻,则有一条止息再生轮回的路,但是假使他如往常延续之,轮回将持续进行并且继续永无止息的悲伤、哀伤、绝望和整个大苦的过程。

在此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位父亲听到他小孩从学校回来的声音,当他听到儿子声音之际,马上渴望要看他,渴望拥抱他、关心他、亲吻他,他认为他如此做是因为那是他儿子,他爱他的儿子,他并没有违犯任何道德规范,因此他也不觉得有罪恶或不当之处。事实上,并非行为本身,而是它底下的黏着已促使牢不可破的继续不断的循环。

从这一个似乎无损害的例子,我们可看到缘起法在父亲听到小儿子从学校回来的声音时便已开始,一听到儿子的声音便生起渴望去看他、爱他,因为渴爱引起他波涛般的欲望想去抚爱他的儿子,这个抚爱是源自于黏着而产生的行为,而这个力量更是下一个轮回形成之因;当业力生起,生死轮回便紧随而至,甚至诸佛也无法阻挡这种业力,从清晨到黄昏,类似的过程持续进行着,当看到一个吸引人的东西时,渴爱便生起,因为渴爱便生起黏着,因为黏着,业力展现,而整个循环就这样延续着它永不止息的运行。

事实上,无论何时,一个美丽的物品,一个悦耳的声音,一股迷人的味道,一阵清香的气味,一个愉悦的触摸,或一个令人喜悦的想法进入其相关的根门时,通常它会生起渴爱及一连串的因果反应,整个轮回的完成,只是诸多贪欲引发业力的行为,而又造成另一串的业果,如此循环不已。

由接触产生意识,接着产生黏着以及紧接的轮回,这整个过程是一剎那接着一剎那很快的进行着,我们应该用毗婆舍那内观来思惟它,否则不止息的轮回将带来悲伤与痛苦;当我们在做毗婆舍那禅观时,愈来愈清楚地看到业力是如何地促成再生意识,然后变成意识、精神与肉体生起的条件,以及我们看到它不可避免地进入感觉与接触;六根对六境产生感受,而紧随而来的是贪欲与黏着,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业力的活动与轮回。缘起法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我们的五蕴无休止的运作过程,新旧交替不断地在反复着生灭的过程,所有身体与心理(精神)现象都在因果连续中不断地生起与消失。

轮回的开始是难以想象的,众生被无明所盖与贪爱所缚,从一个存在到另一个存在的轮回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起源,假如把众生在无止无尽生死轮回的骨骸堆积起来,它们的高度将会像高耸的广大山(Vepulla)一般高,而这座山是需要四天的时间才能攀登上的。说轮回是无法想象的长久,等于说缘起法则找不出源头,痛苦也同样未曾间歇的进行着。

轮回的潜能或力量来自于无明,但是它不可被错认为是第一因;但什么是无明?

它是对四圣谛的无知:

一、对苦谛的无知。
二、对集谛的无知。
三、对灭谛的无知。
四、对道谛的无知。

在此,我们愿意进一步说明:

一、五蕴或身心组成是极端痛苦、不能满足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叫做对苦谛无知。
二、每个人都想拥有精神的快乐及物质的富裕,这种渴爱便是痛苦的根源,缺乏这样的认识叫做对集谛的无知。
三、缺乏对痛苦止息的认识,叫做对灭谛的无知。
四、缺乏对导向涅槃之八正道的认识,叫做对道谛的无知。

我们所有身、口、意行为的展现都来自于无明,所以佛陀说过,由于对各种忧悲苦恼的根源无知,人们为了一己之利或为了自己的家庭、国家想尽各种办法(不管有益、无益,道德或不道德)来积聚财富,提高社会地位,或者试图得到轮回的世间获取各种欢乐。

一个人可能会说他靠自己合法的行为才会有今天安好的生活,但是从缘起法则的观点来看,他并没有打破生死轮回的锁炼;相反地,他是继续在轮回的运转中,没有休止。有人会问:「到底他冒犯了什么?」其实这是不能以是否有冒犯之行为来回答的,而是因为他和欲望锁炼的生死轮回的法律则纠结在一起而持续着业力的累积。

值此时刻,一个行者可以好好决定渴望下一个存在再度生起是值得吗?当轮回产生,它意谓着什么?最后的代价是什么?很显然的,痛苦、衰老、死亡必将伴随着轮回同行;这就是佛陀教诲我们的缘起法则。

想进入毗婆舍那禅修的行者,必须熟谙佛法的基本教义,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建议:对这些必备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认识,很难于毗婆舍那禅修中得到任何进展,一个行者若对缘起法的认识不精确,那么禅修到最后也只是局限在自我的框框里。对法义不明白的行者无法跨越自我而有所突破。

在此,我们必须再次说明,所谓先决条件,包括五蕴、六根、四大元素、缘起法及四圣谛真理。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这些方面的认识而可以进入正思惟,因为正思惟乃是依据五蕴及其运作过程而进行的,一个行者应该懂得区分胜义谛及世俗谛,才能够破除这个恒常不变的「我」之邪见。

有兴趣且愿下苦功学习这些根本法义的人,他们将为正确的修行方法铺下一个稳健的基础,唯有如此,他们才适合开始步上毗婆舍那的禅修之路。

本文选自杰克·康菲尔德著《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题图来源:freebigpictures.com


    关注 直接之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