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心语 杨淙文:北京以北

 

我们在近期微信中推送了2016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部分获奖选手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心得,读者们反响热烈。本期将继续推送第三届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奖获奖选手杨淙文同学的《北京以北》,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心得。...



“北京以北,是否还有更远的地方……”这是2016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杨淙文同学北京之行所留在心底的追问。北京偌大的天空、未名湖的塔影、百年讲堂门前匆匆经过的人群……这一切在鲜衣怒马少年的心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一起来读《北京以北》吧。

北京以北
文/杨淙文


“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是我参加的第一个作文比赛。从河南新乡到北京要坐7个小时的火车。344公里的路程,便是故乡与梦想的距离。狭长的地下通道走到尽头,便是那繁华而又荒凉的北京西站。

这是一个擅长上演告别与相遇的地方。当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将已经作废的火车票丢进检票台,我知道,我与这个陌生城市的约定,便只剩下一张单薄的决赛通知书。

第一天,我拿着打印好的北大导引图,买票,刷卡,进站,第一次坐上了地铁,我换乘了两次。一趟趟疾驰而过的列车带起带着尖锐的风声从我身旁呼啸而过,流水般交换着上下车的乘客,路标牌上熄灭又闪烁的指示灯,将他们带到这座偌大的城市某一个角落。这个城市有太多的方向,每个人都要沿着它的轨迹不停行走在自己固定的道路上,而他们的行走,又给这座轰鸣的时光机器注入了不息的动力。
围城,不止能被北京的钱钟书用来形容婚姻,用来形容北京更为贴切——外面的人渴望着进来,而里面的人早已困在了这座城市,生活是他们与脚下的土地缔结的契约,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被时代改变,直到自己被生活耗尽了生机与活力,彻底熔炼成楔在这条轨道上一颗无名的螺丝钉。

我很快熟悉了这座城市的法则,尽管我终究要离开他。当我躺在宾馆的床上,拖了一天行李的双手早已浸满了汗,在这里唯一能供我落脚的地方度过的第一个夜晚,一夜无眠。

第二天,我终于见到了北大。不是从手机那方狭窄的屏幕上,不是从遥远寄来的明信片背面,不是从老师一次次充满向往与祝福的话语中——那是真的博雅塔,真的未名湖,比屏幕上更要气度非凡,比明信片上更要古色古香,比老师的话语里更要让人心驰神往——她无愧为千万学子朝拜的圣地,有着比博雅塔更挺直的脊梁,像未名湖底的百年无波的倒影,让人一眼沦陷,属于圆梦的主人,更属于在梦中逐梦的过客。
第三天,3400字,我在这里,留下了属于我的印记。

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我拿到了一等奖。对于每个从祖国各个角落不远千里汇聚到北京参加比赛的同学们来说,这或许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从接到通知时的意外,到准备赶赴北京时的兴奋,到等待比赛结果时的忧心忡忡,再到被第一个宣布一等奖名字时的不知所措,都化作了比赛落幕,人群散去时的怅然若失——不知是为了我们那些志同道合却匆忙到竟不知彼此名字的小伙伴,还是因为这座城市给我四天的期限已接近尾声。我们就这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西门的琉金牌匾下,城市与人永远欠一个告别。

若是将北京比作一间胡同口的小馆子,却见得天南海北的客,尝得人世百态的酸甜苦辣咸,那么北大的人文底蕴就是它席上经年的陈酒,逢桌必点,我只浅饮了一杯,辄醉了,一场春秋大梦到如今,看得每晚QQ群里那些共同参加第三届“北大培文杯”比赛的小伙伴们还在畅谈着文学与学校生活,来对抗着时间,对抗着遗忘。我想,此梦,不醒为好。

“北大培文杯”的太多参赛细节,大多在紧张学习的消磨中消散了。只是至今每每提笔,颁奖典礼上曹文轩教授的那句话仍在心中回荡:“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美德。”
2016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决赛一等奖获奖选手们与颁奖嘉宾大合影(颁奖嘉宾:谢冕、曹文轩、陆绍阳、陈晓明、孙郁、王尧、高秀芹,图中第二排左起第一位为本文作者杨淙文)

是啊,写作不应被用来和社会交换,与世俗谈判,而是忠实地记录时代,反思自我,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在这个清浊难辨的人世里,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在时间大潮的裹挟下微小而孤独。可你若是会写作,便多了一双在生活里行走的腿,多了一双见证时代的眼睛。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最好的历史。感谢写作,让我在我所见的这短短十几年的光阴里,能看得远,用心走过常人走不到的地方,对这复杂的世界,在笔尖任性,在心中领情。尘世走笔,或许是最诗意的苟且,最相近的远方。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北京。

我知道中关新村的高楼大厦到安和桥北的胡同小巷有11站,王府井的琳琅百货到平安里的油盐酱醋有7站。

我从北大东门的报亭买了一张明信片,寄给一年后的自己,那么它又要走几站路才能带来我的梦想?
这也不是我经历的第一个夏天。

当返程的火车抵达家乡,夜幕降临,一切都仿佛一场梦,随着夏末的天气,由热转凉。我高二的暑假已接近尾声了,逐梦到圆梦,不过四天时间。

北京有2152万人,是我家乡的五倍,2016年7月29日,我赶了百里的路,将要作这座城市四天的过客,8月1日,我离开,不舍装满了空掉的背囊。这里每天都有太多人离去,太多人到来,太多梦想熬不过黑夜,太多约定等不到明天——就像它从来不曾记得我,而我,却再也没能忘掉它。

9月4日,今天我再度提笔。我想,我与“北大培文杯”的缘分,不只是一杆笔,两张纸,三千字。

这座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这场让人如梦未醒的比赛给了我最后一次,高三之前这十几年对文学的热爱,它或许是最好的寄托……

“北大培文杯”是我参加的最后一次作文比赛了。

我时常回想自己坐在南方通往北方的火车上,路过北京,北京以北,是否还有更远的地方……

那是比梦还要遥远的地方,而脚下,便是梦开始的地方。

北大是知识的殿堂,每年都会上演太多的奇迹,今年夏天,我们是她万千圣徒中的一个。
选手简介

杨淙文,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2016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

爱好文学的理科生。解过最多变化的多元多次方程,等价代换,设数消参,几个英文字母等待着你去瓦解乘除符号,真假虚实,不说放弃,总能求出最终的一个数字,却不如自从着手文字一刻,处处都有答案,却鲜能耐得住深思,生活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避不开的增根,看不见,求不出,可却真实存在,生活的余味,是我甘愿放弃的无解。

理科是生活,文学是梦想。既然文科已然无缘做我高中三年的必修,那便将其作为我一生的选修。生活应该多愁善感,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病呻吟若是真已成病,我愿煮字为药。

这个夏天,我十八岁,北大,我来了!鲜衣怒马少年时。

特别提醒:本文版权归“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组委会所有,如欲转载此文,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工作人员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大赛官网,了解大赛最新资讯


    关注 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