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当你批判别人虚伪的时候,是不是在掩饰自己?

 

当你在骂别人虚荣的时候,其实不过是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每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节的时候,除了各种致敬之外,多了一种好像很受欢迎的理性声音,叫做“你在朋友圈刷致敬是有什么用!”不想说谁对谁错,但是我很想和大家从我的小时候说起。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因为工作,没有和我生活在一起,我从小就和我的外婆外公一起生活。我自小和父母地联系,就是每周末的一通电话,也没什么话题,每次也就草草结束了。

我觉得人类,特别是中国人比较特殊的,就是不管有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血缘都能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直到高中开始,为了让我更好地学习,我母亲才回来陪我一起上学,自从那之后,我才开始和他们有了交流。可是现在快大学毕业了,我也没有和他们说过“我爱你”,诸如此类的话,虽然我心里是这么想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里是没有爱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的。虽然小学的时候,我们老师会安排同学每天中午朗读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可是我们只会当那是打扰我们午休的聒噪,所以我们从小到大都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

后来我因为偷偷上网的事情,和父母冷战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们的沟通都是通过字条和信件的。可能这在很多人看来都特别可笑,吵架居然通过信件来沟通解决,有什么是当面沟通解决不了的吗?真的有。很多话通过语言是没法表达的,尤其是像我比较内向的人,羞于直接表达,很多话想的清楚但是说不出口。

这样看来,当我们在表达爱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朋友圈应该是我们表达爱的一块“遮羞布”。当我们在朋友圈转发各种致敬的时候,无论是一种什么心情,总归不会是恨的,那我们是在批评什么?

突然也想起,前段时间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当大家在朋友圈刷屏悼念的时候,大家开始纠错、批驳,质疑不了解为什么附庸风雅,听来甚是有些文人的清高。可是不管有没有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多数人也都是多少了解杨绛先生事迹的,是尊敬的。我们批判他们虚荣,那是不是我们自身,对于知道那点东西也是虚荣的,就像当大家知道徐佳莹要参加《我是歌手》的时候,无数歌迷都表示不愿更多人了解徐佳莹,像被玷污了,那是一种什么样不健康的心理。

我们小时候被告知要服从,后来知道这不对,所以长大后就要批判,可是却矫枉过正了。我们觉得扒粪的才是新闻、犀利的才叫评论、激进的才是青春……

我们在朋友圈致敬任何人,都不是起于不好的感情,那为什么我们却要苛责形式。“不如现实里多给父母点关心”是对的,但何必让我们少了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呢?

“我爱你”可以用任意方式说出口,不必苛责。

王铁蛋儿

2016年6月19日

于中国传媒大学著


    关注 与升俱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