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食色中秋——四则中秋饮食传统拾零

 

四则中秋饮食传统拾零~~...

食色中秋

四则中秋饮食传统拾零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自上古时代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中秋节本质上是“华夏祭月之节”,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信仰。

(一)

根据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糜粥,是潮汕地区颇具特色的一道家常饮食,潮汕人把白粥叫做“糜”。



虽然我国中秋祭月的传统始于周朝,但在唐宋以前,从朝野至民间,只有祭月或赏月的习俗,并没有以特定节日的形式把中秋节固定下来。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每逢这一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酒楼都出售新启封的好酒。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据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明代宫廷时中秋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三)

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四)

民国年间,中秋的标志食品毋庸置疑也是月饼,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除去月饼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前清的翰林,与袁世凯交情甚笃,哥俩一文一武,控制着北洋军团。徐世昌文人气息重,主张饮食之道宜清淡,他的家宴上,通常就两个菜,一荤一素,无论几口人吃饭,都不加菜。请客的时候,他才会吩咐厨子安排四菜一汤。在他家吃饭的客人,大部分吃不饱,出门时肚子依旧咕咕响。


更有趣的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别人家吃月饼过节,徐家却有“扣锅”的家规。这天,徐家上下不做饭,不吃主食,煮点红薯玉米等果腹,体验“吃不上饭”的感觉——这是徐总统给家里定的规矩,因为他年轻时曾经一度落魄,所以格外珍惜此后得到的生活。在他过世十几年之后,徐家后人依旧坚持着这条家规。


到了现代,传承了中秋的饮食文化的同时,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交通四通八达,中秋节人们吃的食物就更为多元丰富。 柚子、栗子、菱角、藕盒子、螃蟹、芋头、桂花酒都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一种美食享受。



部分文字来源于豆瓣

编辑:李想


    关注 航宇翼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