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天地有大美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点击上方“小的爱”可订阅哦!
读梁衡先生的散文,一觉大,二觉美。如果说,其散文如一洼清澈见底的水,那么其中的大与美就像水里光怪陆离的鹅卵石子、软泥上游游的青荇,在水底招摇、时隐时现,也会不时地牵住你的目光,当水波粼粼时,你的心旌便会随之荡漾、荡漾。


约好近期在某个时间再次拜访梁衡先生。可是梁先生说他那天要去协和医院化验,检查身体。如果我一定要去医院看他的话,他也不介意。如果他不介意,我当然是一定要去的。梁先生对年轻人一贯是这样的,平易而谦和。

2000年7月,一个星期五,协和医院。

在走廊的尽头,我看见一个人在向我招手,犹豫了一下,但直觉告诉我:那是梁先生。于是我径直走了过去。

当我走到梁先生的面前,看见他正在看报纸的大样,这真是把工作带在身上。我把一束鲜花递给他时,他笑了。

我们聊起来,我向他解释我的眼睛近视,所以刚才没有看清楚他。他建议我赶紧去配一副眼镜。他说,不戴眼镜出门太不安全,况且戴上眼镜后,人看上去又斯文又秀气,挺好。

我们谈到他的近期力作:《把栏杆拍遍》,这是一篇描写辛弃疾的文章。梁先生说,《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它被多家报刊转载,热心读者来信赞扬文章。也有一位读者来信指出了文章中的笔误,比如,“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在这句话中,“王昌龄”应为“卢纶”。还有“辛……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其中“赣南”应为“赣东北”。梁先生非常感谢这些热心的读者。的确,梁先生的文章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关注,上自80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生,这里面有很多作者与读者间感人的故事。梁先生说,他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感谢读者。

梁衡先生提倡散文要真实,要写大事、大情、大理。他以令人折服的理论勇气最早批评了散文大家——杨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的创作模式,既反对散文成为政治的注脚,又反对散文脱离政治,提出散文要回归真实。他说自己是一个在写作道路上的苦行僧,思多而行少,他说要像米开朗琪罗搞创作一样:作品未完成之前,不许任何人看一眼;凡是没有新意的作品也绝不留存。“篇无新意不出手”是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说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就是要不断出新。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前三句是说,“美”是客观存在,而第四句是说“美”是要由人去探究。

美,是客观存在,是存在于天籁、地籁与人性中的自然和本真。从梁衡先生的山水散文中便会体会到大自然的真美,及他对大自然谦恭、尊重的情怀,他大声赞美它、歌颂它、热爱它。其实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他在《夏感》中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他更会表现美。他能抓住事物最有个性的特征,作细微深入的刻画。对于生命之源泉、富有灵性的水,他在《壶口瀑布记》一文中这样描写:凡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物惟有水。其亦硬亦软,或傲或嗔,载舟覆舟,润物毁物,全在一瞬之间。时桃花流水而阴柔,时又裂岸拍天而狂放。结尾处是: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这种壮美是自然伟力的杰作!

他说,文章为思想而作,是用来开采和表达新思想的。他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我以为,描写美应是语言美给人阅读的快感,意境美给人心灵和灵魂以享受,哲理美给人以智力上的满足。三个层次逐层递进。梁衡先生的散文所践行的正是他主张的——对美的追求是散文创作的最高标准。如果说他的人物散文彰显着大,山水散文展现了美,那么他的散文就是大美。然而,在言美、状美的美文背后无不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他在《望星空》中从星夜之美谈到人生,他写到:“我们仰观河汉,你看那星,哪一颗不都是根据三大定律和相对论,在牛顿、爱因斯坦的脑海里运行!人生于永恒的宇宙,如火花一瞬,可是他创造的事业会永恒,你看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他们不是分明被命为星名,已在宇宙中获得了永生?”

梁先生说:年轻人往往爱抱怨身边的环境如何不尽人意,其实人的价值要靠自己去提升。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苦难是一笔财富,苦难或是困境会给你很多思考,你会思考在顺境中不会思考的问题。他在《读柳永》中写道: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宾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化,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需要感谢命运让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处在社会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上大学前认为考上了大学便可以高枕无忧,工作、房子,国家都会给你安排好。可是等大学毕业时,我们却面临双向选择、自由择业。于是苦恼来了,我们迷茫了,怎么办?我们该怎样定位?我们没有经验,在社会这个竞争激烈的大舞台上,我们是渺小和弱小的。我们很难选择理想的职业和工作环境,比如专业对口、薪水高、压力小、离家近等等。其实,当一切不能选择的时候,正意味着更大的选择和自主,机遇也便蕴藏其中。

刚来北京时,我总是抱怨,社会不公平,为什么国家不分配工作,为什么我只能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拥有编制和北京户口。一位领导这样说:如果国家给你分配工作,你还能来北京吗?如果你有编制,还有机会在《学习时报》工作吗?你们年轻人要感谢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有这么多的选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批进城务工,其中有一部分是拥有一定的学历、文凭为了理想信仰而选择“漂”在都市工作、深造。从条件、待遇最低的工作做起,不怕吃苦头,不怕遭白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与环境抗争。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教育、医疗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市民”与“农民”、北京人与外地人的身份认同中处于尴尬境地。当收入、住房等制约打工者留在城市的因素在短时期内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要么毅然离开,要么决然留下。毅然与决然,离开与留下矛盾斗争的结果,就是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奋斗,用好你自己这架“小算盘”,发挥才学,利用环境,才能在社会的这个大算盘上游刃有余。一个属于自己的更加完美的世界,才会到来。

我与梁先生交谈着,我的思想好像被一种特殊的引力向上牵引着、提升着。我讲述着自己曾经的迷茫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读了他的文章之后的所感所想。他听着,点着头,不时地“点评着”。

可能话说得太多了,他累了。

他那明净的额头上已渗出了细汗。早上空腹来到医院做检查,抽6管血,年轻人也不一定受得了。况且还要与我说话。

医生建议他到病床上躺一会儿。

近中午,梁先生告诉我他的皮包里有饼干和矿泉水,要我吃一些。

他躺在病床上,休息了一会儿,又讲话了:其实人生是很短暂的,人的生命是坚强也是脆弱的。躺在病床上才知道人生不全是鲜花,我曾在1992年岁末从欧洲访问回来后就病了,当时也是在这个医院,当时我是在观察室的一张黑硬的长条台子上输的液,台子靠近门口,人行穿梭,寒风似箭。当人病了一场时他就该懂得,要加倍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试着病了一回》,病不可多得,但也不可不得。人生如此短暂,切不可浪费,要做最大的积累,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思想,都不要放弃,要形成思想,做好研究。只有多做研究才能有所成就。

时间滴答滴答地流走了,转眼到了下午两点。

我们要走了,梁先生让我把那束鲜花转送给医院的护士。为了感谢我对他的“护理”,分手前,梁先生送我两包杏仁。

古希腊的亚历山大王对哲学家第欧根尼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要的任何恩赐。”回答是:“请让开,不要挡我的阳光。”因为第欧根尼已经逃出了世俗社会的权力价值架构。对一种理论的创新同样是这样,当你突破了旧的架构和模式以后,你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和领域。梁衡先生对新闻、文学、散文创作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他突破旧模式建立了新体系,即散文要回归真实,呼吁写大事、大情、大理、大美。梁衡先生说,在经过人生种种历练之后,“我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下修炼自己,如气功师广采天地之气充实自己的丹田之气”。

梁衡散文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新闻是“易碎品”,梁衡先生却给新闻加了一个磁力超强的内核,这就是大事、大情、大理、大美,使作品永远完整而不衰老;记者是“青春饭”,梁衡先生却给记者铸了一件坚硬的外衣,作家、学者、领导者正是记者生命的拓展和延续。

翌日,梁先生打来电话,说杏仁不能生吃,煮熟了才能吃。

本文摘自《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徐庆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当当网、京东网等均有售。部分内容已经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连载。敬请关注。
推荐阅读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著

徐庆群责任编辑

人民出版社出版
公众号:小的爱


徐庆群
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记者出身的出版人,做出版的新媒体人;专职读书会的团干部,传播志愿精神的志愿者。
欢迎关注读书会社交平台及微信公众号!


    关注 小的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