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飞倏化羽:茅盾直到晚年还后悔不迭的事……

 

就在八年抗战即将胜利,五年的延安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之时,沈霞发现自己怀孕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生儿育女一定会耽误革命工作的。对理想信仰忠贞的沈霞最后不顾萧逸和婶婶张琴秋的反对,走上了手术台……...



点击上方“小的爱”可订阅哦!



来源:网络

“‘霞’虽然绚丽灿烂,但多出现在日出日落的时候,短暂而容易消散。”

这是茅盾对“霞”的解释。拜读了钟桂松的作品《茅盾和他的女儿》,方才理解了茅盾的心绪。

1921年春,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青年茅盾在上海文坛上春风得意,女儿的出生更使这个春天充满生机。兴奋的茅盾一时竟不知取什么名好,赶个时髦,取名霞,乳名亚男。没想到为这次仓促的取名,茅盾直到晚年还后悔不迭。

那么,“霞”究竟是怎样绚丽灿烂,又是怎样消散的呢?

上小学时,沈霞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开始读各种名著,一直忙于工作的茅盾对此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沈霞要和父亲比赛读《红楼梦》看谁读得快,结果让茅盾又惊又喜,想不到尚年幼的女儿竟有如此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此,茅盾因女儿的文学天赋对她更加关爱。

1933年1月,《子夜》的出版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到1936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一大批优秀小说,成就了茅盾文学创作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十余岁的沈霞开始阅读大量现代小说,包括父亲茅盾的小说。上中学的沈霞各门功课都十分优秀,尤其是她的文学天赋,在现存的沈霞1936年上半年写的作文里,数量多而且几乎每篇都能得到老师的好评。在《茅盾和他的女儿》书中,作者收录了很多沈霞中学时期的作文,其文之流畅、之灵动、之进步堪与茅盾年轻时之文相媲美。

抗战爆发后,茅盾一家告别上海,在全国奔波,备尝艰辛。1937年已上高中的沈霞进入长沙著名的周南女中。周南女中的开明和进步,让沈霞对社会世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把握,其严格的教育更让沈霞受益匪浅。《茅盾和他的女儿》书中选了沈霞在1938年2月写的三篇作品,通过作品我们惊叹一个高中生的文学天赋和认识世界的水平。

1940年5月26日,茅盾一家到达延安。对长期颠沛流离的茅盾一家来说,延安到处充满着明亮的、自由的气息。目睹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气氛,沈霞暗下决心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中国革命,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1940年10月,茅盾夫妇按照党的要求离开延安奔赴重庆工作。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竟是一次天人永隔的别离。

天资聪慧又刻苦用功的沈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先后在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读书。这个充满革命理想、在都市里长大的女青年,逐步在艰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所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她在日记中对别人提到的“清高”、“听不得别人意见”、“虚荣心”等毛病进行了深入剖析,读着她的日记,在近乎苛刻的剖析中,我看到了一颗率真、求真、真诚、纯正的心灵。

在延安,沈霞不仅获得了知识和人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还收获了爱情。1945年2月28日,沈霞和萧逸在延安乡下的窑洞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就在八年抗战即将胜利,五年的延安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之时,沈霞发现自己怀孕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生儿育女一定会耽误革命工作的。对理想信仰忠贞的沈霞最后不顾萧逸和婶婶张琴秋的反对,走上了手术台。然而,一直等待革命胜利后与父母团聚的沈霞却因为术后意外感染而遽然去世。时间是:1945年8月20日。

一个年轻而跃动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1946年,茅盾应邀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看到萧红的作品又想起女儿,他写道:“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茅盾夫妇痛失爱女,直到晚年还思念到刻骨铭心。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硬要茅盾证明沈霞之死是鲁医生故意加害的,茅盾不同意。他义正词严地说:“沈霞的死鲁某人有责任,是他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结果,是严重的医疗事故,但鲁某人当时已受了严厉的处分,事情早已了结。绝不是故意害人。”

失去爱妻的萧逸,化悲痛为力量,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奔走于晋察冀地区,深入采访,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不幸的是,在1949年4月解放太原时遭敌人冷枪牺牲。茅盾夫妇得到噩耗悲痛不已,萧逸之死“使我几次落泪”。

《茅盾和他的女儿》一书的作者钟桂松,一定因是茅盾的同乡而幸极至深,因为从他对茅盾研究的热爱和忠诚上便可以看出,他研究茅盾已经卓有成绩,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注意收集、梳理沈霞的生平材料。正是因了他的辛劳,我们才有幸看见这本集家书、日记等珍贵历史资料于一体的文学作品,我们从中也窥见了茅盾作为父亲那细腻、动人的一面和其鲜为人知的家事。

推荐阅读:《茅盾和他的女儿》,钟桂松著,东方出版社。


本文原载《学习时报》,后收入《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徐庆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当当网、京东网等均有售。部分内容已经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连载。敬请关注。


如果您喜欢,请留言、转发,就是最重要的赏,拥抱~


    关注 小的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