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印记:即将消逝的罗行竹器

 

说起编织竹器,我们似乎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在南海,丹灶罗行的竹器曾经与西樵缫丝、石湾陶瓷齐名,是佛山主要手工业之一,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蜚声中外。时至今日,这个行业已经面临消逝。...




说起编织竹器,我们似乎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在南海,丹灶罗行的竹器曾经与西樵缫丝、石湾陶瓷齐名,是佛山主要手工业之一,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蜚声中外。时至今日,这个行业已经面临消逝。
走进罗行村村民甘惠玲家里,她正在编织一个竹箩。像平常一样,她将竹条开边、削薄。她说,织一个竹箩工序有七八道工序,分别是开竹、起篾、开边、织箩底、收箩口等。手脚快的师傅,一日也能织十几只竹箩。她说自己编了几十年,尽管已经是轻车熟路,但手被竹条划破是经常的事。
说到竹器的价格,甘惠玲很无奈。她说,在民国时期,一只竹箩大概卖一块钱左右,价格不菲;到了今天,只能卖5块钱,而成本就要两块钱。因此,年轻一代都不愿意继续织箩。甘惠玲说,她现在会去一些小学教教小朋友做一些简单、好玩的竹扇,希望可以竹编不至于被遗忘的那么快。
罗行竹器编织始于明末清初,在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了,罗行附近的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手工业者。
而罗行竹器制品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大至粮仓的硬围,小至碗口般大小的淘米簸箕。
60年代的时候,从事竹编的村民就有1千多人,家里人要不就是在开店,要不就是在店后编竹。而村名“罗行”最早的写法是“箩行”,就是由当地的兴盛的编箩业而来的。
民国时期,罗行也凭借竹器的生产成为南海著名的墟镇。而罗行竹器制品质量精美,不乏远道而来的购买者。
如今,村旁东平水道岸堤上,昔日竹器交易的繁忙景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竹器编织给罗行人留下的,除了一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然外,更多的还是那段难以割舍的情感。
罗行竹器曾经是当地人的谋生工具,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技艺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的产品上,不去创新,其生命力也会日渐式微。我们也希望罗行竹器能适应市场,改良优化产品,被更多人所接受,而不只是历史的回忆。


    关注 南海电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