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半生

 

边溪良说,民国时期是竹刻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特别推崇竹刻,枕臂搁、拿竹扇,是“标配”。...

剥开扇骨外的宣纸,将扇骨放在扇床上,手持香妃竹做的刻刀,刀起刀落间,“笔锋犹傍墨花行”,尽显北派竹刻的粗犷明快……这位艺术家名叫边溪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竹刻的惟一传承人。
竹刻,目前可见最早的实物,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勺”。如今的竹刻,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边溪良说,民国时期是竹刻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特别推崇竹刻,枕臂搁、拿竹扇,是“标配”。

北派竹刻最常见于扇骨,先题字,再刻字。细如发丝的地方,也要刻上两笔,这叫圈刻。北派竹刻常使用阴文浅刻法,刀起刀落之间,苍劲有力。
刻工精良、选材更是不能马虎,直径10厘米,竹节到竹节35厘米,最好是竹子的上半截,薄而清秀。刮掉青皮、量体裁“竹”、斗里煮、晾晒两三个月、砂纸打磨……边溪良要花费数日才能打磨出一个“坯子”。

当年,18岁的边溪良酷爱书法。某日,他去照相馆复印字帖时,遇到北派竹刻家范节庵的外孙,一来二去师从范先生20载。

北派竹刻的开创者张志鱼曾办了一个工作室,收徒几十人,但学习竹刻寥寥数人,范节庵是其中一位。而范先生的徒弟中,学成只有边溪良一人,一脉单传的困境,延续至今。

寻找继承者,成了年过半百边溪良的“心头病”。“我收徒,分文不取。”边溪良说,“只希望有人将北派竹刻传承下去。”边溪良坦言,竹刻这门艺术有些“曲高和寡”,但他将不遗余力地寻找传承人。  洪珊


    关注 京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