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遗地图|金陵竹刻:“雕刻”百年的文人梦

 

金陵竹刻,“雕刻”的是百年文人梦...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苦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

——明·张岱 《陶庵梦忆》

金陵竹刻,顾名思义,即以南京为中心的传统竹刻艺术流派,通过以刀代笔的方法进行创作。

2016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即将在10月23日举办。据悉,以“云锦、金箔、榫卯、绒花”等为代表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此次名城会的核心元素。

其中,金陵竹刻是南京文化历史宝库中最灿烂的一章,享有“大璞不斫”,“寸竹寸金”之美誉,明代一度非常繁盛,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便记载了当时金陵有一个叫濮仲谦的刻竹高手。

“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金陵竹刻艺术历史的悠久,以及创始人濮仲谦的精湛技艺。这项技艺最受欢迎之时,甚至作为宫廷珍宝被皇家收藏。

然而时过境迁,南京城今天鲜见竹刻匠,所幸还有一部分人仍坚守着这项传统的技艺,让我们还有机会得见金陵竹刻清雅秀逸、简率拙朴的魅力。



每年入冬,赵荣都要离开南京一段时间,到浙江安吉采集竹子。涧水长流的深山里,竹子受泉水的持久滋养,纤维素含量超高,是制作金陵竹刻最好的原材料。

“竹子要经过严格挑选,表皮必须平滑、干净,青皮不能有丝毫损伤”,作为金陵竹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赵荣与竹子打了30年交道,如她所言,她对竹子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解自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经冬不凋,自成美景,竹子刚直、谦虚,不卑不亢,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共同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

文人们爱竹、咏竹,甚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是,用竹子制作日常用品便成了文人雅好,雕刻着花纹和书法的笔筒、臂搁(古人写字时的垫臂工具)点缀在文房四宝之间,清雅别致。

久而久之,竹雕发展出了圆雕、透雕、阴刻等不同技法。明清时期擅长简刻、浅刻的金陵竹雕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兴起,这项古老的技法,至今还在南京传承,并已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凤凰江苏约访传承人赵荣和首家金陵竹刻博物馆创办人谷正宏,聆听金陵竹刻的传承之路,“守艺”之艰。


赵荣:我要续写爷爷的金陵竹刻传奇

“小时候经常见爷爷在竹片上刻一朵漂亮的花、几只快乐的鸟,我就很好奇、很喜欢,经常追在爷爷身后让他教我。”

因为天生的喜爱,赵荣17岁就跟随爷爷赵徳帧学习了竹刻。那时,爷爷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经常说,“学了这行,以后就不能抛弃它,就要一辈子跟它打交道。”

近代以来,金陵竹刻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停滞期。上世纪50年代,官方组织的“秦淮制扇社”聚集了大批的竹刻艺人,传承状况才稍有改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人便是赵荣的爷爷赵徳帧。

“我爷爷是现代金陵竹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为抢救、保护金陵竹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赵荣说自己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使命感。

图为正在竹片上进行雕刻的赵荣。
扛过传承非遗的大旗,赵荣也在金陵竹刻艺术上进行着探索与创新,“觉得身上肩负着要续写金陵竹刻‘传奇’的重任,我不能让家族的传承在我这里断掉。”

为了最终的效果,制作竹刻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竹子采下山后,要用清水煮,然后晾晒,青皮变黄后方可使用。”赵荣所描述的这种处理竹子的方法,是制作留青竹刻的重要工艺。

“就是在竹皮下面0.1毫米处进行花纹的雕刻”,正在竹片上起稿的赵荣拿起刻刀演示了起来。

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除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做底,称为“留青竹刻”。雕刻大师们通过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五分的韵味。

图为赵荣在进行“铲底”工序。
这种技法简练、不事雕琢,明末清初的文人张岱,就曾用“勾勒数刀、价以两记”来形容金陵竹刻的简朴之美。

“我爷爷的留青竹刻最有特色,他下刀一气呵成、用线老辣,构图上也非常有文人气。”赵荣骄傲地说,“爷爷擅刻各种题材,特别是工笔仕女人物和花鸟翎毛。”

传承了爷爷擅刻工笔画的特色之后,女性身份给赵荣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爷爷的作品相比,赵荣的用线更加细致,构图更具女性的优美气质,“我喜欢画人物、花鸟等这些女性更容易驾驭的题材,在细致方面,我可以细到一根头发丝都能表现出来。”

金陵竹刻,它因文人而起、而兴,承载了百年文人精神的它,如今在赵荣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这里,一个新的复兴传奇梦,即将开启。

谷正宏:为金陵竹刻建博物馆的第一人

“这个是明代的笔筒,那个是清代的臂搁;这是留青,那是浮雕;这叫浅刻,那叫深刻……”

图为清代的笔筒
对谷正宏的约访,是在他的金陵竹刻博物馆内进行的,来到博物馆内,谷正宏就开始兴奋地介绍起了他的“宝贝”们。

满眼的珍品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眼”。还未顾上细看,谷正宏又匆匆从隔壁的办公室里拿来了一个当代名家的“臂搁”作品,“你看这个!这雕刻技法!文人的写意画、流畅的书法线条,多好啊!这就是艺术品啊!”

在谷正宏说到激动处,笔者伸手想去摸一下,但这时耳边传来了他的提醒“不行,这个你不能碰”,他的爱竹刻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和赵荣的金陵竹刻非遗传承人身份相比,谷正宏的身份显得更加多元,他是金陵竹刻的疯狂粉丝,也是研究如何系统保护、传承、创新金陵竹刻艺术的专家,更是南京第一家金陵竹刻博物馆的馆长。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竹子,知道竹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竹子所代表的文人精神非常吸引我。”谈起为何与金陵竹刻结缘,善于表达的谷正宏滔滔不绝,“2003年,我看了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写的关于南京本土工艺美术重要品类的介绍,里面有金陵竹刻,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金陵竹刻,发觉自己非常喜欢,一见钟情!”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谷正宏开始觉得“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它了”。自此,疯狂喜欢上金陵竹刻的谷正宏便与它如影随形,“那时候,我每天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想的都是怎么样去保护、研究金陵竹刻”。

随后,做事雷厉风行的谷正宏在南京,先成立了金陵竹刻工作室,后成立了金陵竹刻博物馆。

图为金陵竹刻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
由热爱金陵竹刻,到为金陵竹刻建一座博物馆。这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心酸曲折,谷正宏对我们也是毫不掩饰。

“博物馆成立之初,无藏品、无人才、无影响力。那时常州的一位竹刻艺人专程来到南京,想看看‘金陵竹刻现在是什么状态’,他看后,得出的结论是‘金陵竹刻死了’。”

除了金陵竹刻行业的现状不好,那时,谷正宏个人也面临着一个不小的危机。一直是商人身份的他缺乏深厚的文化知识,所以,对金陵竹刻艺术的研究也做不到深入、透彻。这时“重回学校读书”的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2009年,在谷正宏的刻苦努力下,他考入清华大学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班。

对传统文化和金陵竹刻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谷正宏找到了发展金陵竹刻博物馆的突破口。

“金陵竹刻实质上是文人竹刻,它的发展不应受地域的限制。”明白了这点,他开始在苏州、南京等地设立“金陵竹刻名家工作室”,网罗了一批竹刻人才。

经过10多年的抢救与保护,南京聚集了大量竹刻人才,也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金陵竹刻珍品。

图为金陵竹刻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
如今金陵竹刻被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谷正宏创办的金陵竹刻博物馆,也被列入江苏省金陵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

回想13年前做“博物馆”的艰难,谷正宏无限感慨,“以我那时候的资产,我可以炒房,或做别的生意,都会过得比现在轻松……”

人生没有假设,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

“现在我只有一个心思,把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做好,把老祖宗留给南京的‘宝贝’保护好!”谷正宏的语气十分坚定,“金陵竹刻,它传承的是文人的高贵精神,是流转百年的文人梦,‘雕刻时光’,留住传统文化之光!”


凤凰江苏原创」
文/唐婧 摄/郑欢
编辑/华贤东
◆ ◆ ◆  ◆ ◆精彩原创
文艺修复师:一群带着历史"镣铐"跳舞的工匠
秉承“金陵派”南京非遗金陵折扇丨工艺解析
南京非遗地图丨倪世金:老厂长的折扇梦
每个艺术家都是孤独患者?丨人·物
婚礼化妆师的一天丨最镜头





    关注 凤凰江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