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遗地图王高飞:烙出“繁花似锦”

 

火针上的绝美“刺绣”。...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说和保存记忆的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一座建筑,也可以是一片瓦砾,但是事物终究会破碎,会被遗忘。

因为事物是静止的,只有生生不息的人类,才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继承者。而那些人们代代相传的技艺,就像绵延历史长河中一条条纤细却坚韧的线,在暗处默默串联起了华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

南京一直以历史文化名城享誉世界,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也因此引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到访。

如今恰逢第七届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于南京举办,此次名城会再次聚焦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守艺新生,乐享非遗”的口号。同时名城会组委会还联合社会公益组织稀捍行动在一年内邀请10位国际设计大师和15名新锐创变者,实地探访南京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沟通匠心、切磋技艺。也因为这个契机,让南京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老技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烙画



四十多岁的王高飞每天往返于三所学校之间,教孩子们学习烙画技艺。他说电影《百鸟朝凤》他看过两遍,“看了两场哭了两场”。

从20岁多学艺开始,烙画在王高飞的妙笔之下“繁花似锦”。时光流转,王高飞反而变得愈加坚定,同《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匠一样,现在的他,视传承烙画这项市级非遗为自己的生命。

把这项自己打磨了二十多年的技艺传给学生,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之外,“在南京,保留一块实实在在做手艺的地方就够了,我们手艺人的要求其实很低。”

对王高飞的采访就是在他这块“实实在在”的地方进行的。1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和不同主题、多种尺寸的烙画作品。

王高飞对这间小小的空间充满了热情,“我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离开工作室。”


自学烙画 他问单位要了一块大烙铁





烙画又称为烫画,是用热烙铁在木板、竹片、葫芦、宣纸等材质上作画的一种技艺,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珍贵画种。

谈起烙画,就像打开了王高飞的话匣子,在他说起烙画的每一个神态里,我们总能感受到他满满的自信。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王高飞,最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画,“然而,80年代初,我20多岁时,思想开始逐渐成熟,发现学中国画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因为条件有限,也拜不上名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看了一架古琴上的“烫花”后,王高飞便对这种神奇的花纹着了迷,沉浸在回忆中,说,“那些花纹一看就是纯民间的东西,很好奇,就开始琢磨它是怎么弄上去的。”

于是,当时还在工厂上班的他就“厚着脸皮问单位要了一个大的烙铁”,在物资奇缺的80年代,这块烙铁就成了王高飞最“宝贝”的东西,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王高飞与烙画的缘分延续了一辈子。

图为王高飞在葫芦上进行烙画创作。
那时,只要是能提高绘画技巧的方法他都千方百计地去学习,“看展览、逛书店、临画谱”成了他生活的绝对重心,“我的注意力全部都在烙画上,别的事情很难吸引到我。太走心了,导致我开车时会走神,也常常不知道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

回想这一路学习烙画的过程,王高飞感慨良多,“年轻时,没有师傅、没有人交流,完全靠自学,独自摸索怎么画烙画的过程非常艰辛。”

坚守匠心 他将国画技法融入烙画

自20岁接触烙画以来,30多年了,王高飞对烙画的热情从来没有过一丝减退。

在烙画的世界里,王高飞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生活中见到什么,都想拿起烙铁往上面画,想用画画来感染大家。”

对于绘制烙画来说,最传统、最常见的一种材质就是葫芦。

图为王高飞绘制的烙画作品。
因谐音同“福禄”,在民间,葫芦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对于葫芦,王高飞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在他的工作室里,你不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葫芦,也能看到绘制了各种神话人物、历史故事、信仰图腾的葫芦。

为了寻找最适合绘制烙画的葫芦,每年秋天,王高飞都要到河南、甘肃、陕西等西北部盛产葫芦的地方跑一趟,去寻找形状最漂亮、质地最坚硬的葫芦。

有了最好的葫芦做绘制材料,下一步,王高飞心心念念的就是锤炼自己的烙画技法。

“皴染”是传统中国画中描绘山石、树木最重要的一种技法,有中国画功底的王高飞,用烙铁把这种技法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手艺人的技巧磨砺,有时候需要成千上万遍地重复,才能掌握。”打开了话匣子的王高飞滔滔不绝,“曾经有段时间,我临摹范曾的画,一遍一遍,最后都熟悉到可以默稿的。”

“轻重缓急、深浅浓淡”这是王高飞为自己的烙画技法总结的八个字。王高飞用烙画烙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同时,他也给予了烙画新的可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达到这八个字所能呈现的效果,王高飞用电焊条改装了一种特殊的烙笔。

“最原始的烙笔很大,要烧很久才能达到高温,但画画的人是很有激情的,如果要等温度上来以后再画,激情可能就减半了。”“这一个小工具,我就摸索了十年”王高飞感叹。

不卑不亢 他默默无闻传承非遗

手艺人,“守艺人”。对于手艺人来说,技艺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王高飞想通过烙画获得的,却不仅仅是“安身立命”,他更想维护的是手艺人的尊严,“通过烙画,我能活得不卑不亢,这就是一个手艺人的尊严所在。”

“在商业化的时代大潮面前,如何坚守与传承非遗?”电影《百鸟朝凤》在探索,每一个像王高飞这样的手艺人,也在默默无闻地探索、耕耘付出着。

被评为市级烙画非遗传承人之后,王高飞没有迷失自己。这些年,除了坚持创作之外,王高飞还要往返于南京市五十四中和南京市聋哑学校之间,教孩子们学习烙画。

“我做烙画已经三四十年了,我有足够的经验来教孩子。能把所学到的技艺传承给学生,是我最大的心愿。”

“南京青奥会的时候,有个聋哑人火炬手就是我的学生,她很有烙画天赋,后来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了。”

提起自己的学生,王高飞很骄傲,“现在我还带了两个甘肃的大学生,一个是晓庄学院的,一个是江苏特教学院。”

“实际上,我们就是在默默无闻地传承非遗。”

“我这里埋藏了这么多东西,你今天不进来,也许你就永远看不到。”说到这里,王高飞很激动,“我希望能有专业的展览馆展出我的作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过去的十几年间,数不清的民间技艺人去歌绝、人走舞歇,这不应该是王高飞的命运,更不应该是烙画的命运。

王高飞是个很特别的手艺人,他的技艺是传统的,但他的思想常常是“现代”的。

最后,当被问到自己的烙画有什么特点时,王高飞笑逐颜开,好像是早已准备好要回答这个问题似的,“我的烙画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东西才是‘活的’艺术品,才能传承不衰。”


凤凰江苏原创」
文/唐婧  摄/毛寿皓
编辑/华贤东
◆ ◆ ◆  ◆ ◆精彩原创

“文物修复师:一群带着历史“镣铐”跳舞的工匠

秉承“金陵派” 南京非遗金陵折扇 | 工艺解析

南京非遗地图 | 倪世金:老厂长的折扇梦

每个艺术家都是孤独患者? | 人•物

婚礼化妆师的一天丨最镜头





    关注 凤凰江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