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25 张鸿“祭孤”~PK~ 吴春红“祭孤”【海陆丰大型民俗】

 

珠海汕尾猛男~PK~汕尾本土美女:两HONG相斗,必有一紫【祭孤,海陆丰大型民俗】...



“祭孤”情思

·张 鸿


在家乡甲子,乡亲们把农历七月称作“孤月”。“孤月”期间,甲子的妇女们是最忙碌的,因为每个社头乡里都要“祭孤”。而且要从农历七月十一北门“开孤门”开始到农历七月廿九南门头“完尾孤”结束,这期间,天天都有社头乡里要“祭孤”。而我老母亲在“祭孤”期间更是忙碌,每年甲子的每场“祭孤”她都会备上丰盛的祭品前去祭拜。

我家所在的水门社在甲子属小社头,要联合头股社、北栅社、和光社轮值主祭甲子北门的“开沟门”。甲子“祭孤”中北门“开孤门”是最隆重的,一时间香烟枭枭,端肃庄严,也是参与轮值主祭社头各家庭的大事,花费不菲。为减轻家庭负担,于是,老母亲就参加了社头的“克会”。“克会”,即社头每家以人丁为基数,提前一年每月集中筹储几块钱于理事负责人处。这样一年下来“祭孤”的费用就有了,到了农历七月十一,北门天地公“开沟门”始祭时,就不用再从拮据的家用中拿钱出来采办祭品了。这样积少成多的办法倒成了当时解决习俗开支费用紧张的妙招。

我母亲一直热衷于“祭孤”。从农历七月十一在北门“开孤门”庄严肃穆开始,甲子有十几个“孤场”她都会去祭拜,而且备办的祭品也很丰盛,三牲、粿盒,香锭、冥衣……我年幼时,常跟着她“打下手”,每每看到母亲在祭场上梵香,款款跪下,嘴角微微唠叨什么,但眼角却经常闪烁着不经意的泪花。拜祭完毕,母亲的眼眶经常红眶湿润……甚是不解。

原来1943年时,在那场“去七留三存一半”的大饥荒中,饿死了我母亲仅存的两位亲人——父亲和十五岁的弟弟,更甚者,外公饿死后,族人便凑钱买了个“薄板仔”(薄板棺材),草草埋葬在“北门后”。可是,三天后,我母亲下园地路过时,发现外公的墓穴被雨水冲刷成了水坑。于是心中大愕,便找来族人勘察,发现不仅“薄板仔”被人盗窃,无了踪迹,连外公的尸体也不知被谁抛弃到哪里去了,不见踪影……倔犟的老母亲不忍直视自己生父尸骨无存,便开始了历时近一个月到各善堂、万人坟、鬼仔埔等荒郊野外寻觅外公遗体的历程。可是,在那个悲催的大饥荒年代,一个年仅十七岁孤弱女子怎么能找到被歹人丢弃的尸体!可怜的外公,饿死后,仅仅因为拥有一副薄板棺材而落得个尸骨无存,成了孤魂野鬼。那情那景何止“露从今夜白”、“断肠人在天涯”……

“悲歌可以当泣”,那时,我那年轻软弱的老母亲却凭着“铁钉咬断”的秉性耕农种植,并由族内“老大”组织,与同样家人在大饥荒中饿死、只剩孤身一人的“好命”的刘氏族内姐妹合伙“烧鸽食”(合伙食)。农闲时分,她们便贩点鱼货、海盐干起了“担八索”,到邻近四乡六里“落乡”做点买卖营生,竟也干得风生水起。直到我那干田园好把手的父亲“上门”,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每当想起“祭孤”的那些日子,仿佛时光会逆转而来,我的母亲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轻轻地向我叙述着炙鸡絮酒的“祭孤”……


张  鸿PK吴春红
两HONG相斗,必有一紫
【红得发紫】

不一样的“七月半”

·吴春红
每到农历七月,母亲总叮嘱“晚上不可外出。在外早点回家。不可到海边、河里游泳……”。从小听着长大,早已熟知这些叮嘱源于特殊的七月。农历七月俗称“鬼月”。七月十五,本地民间统称为“七月半”,也称“鬼节”,是祭祀亡灵的日子。

本地的说法是“七月一到鬼门开,各色鬼魂一殊”会出来游荡。很多地方便在“七月半”这一天,集中在社区或村子的各主神庙,举行“祭孤”(也称“祭幽”“普度”)或“打醮”仪式。

当晚,在神庙前摆上三牲祭品和银锭香烛,还有各色生活用品,请高僧诵经后,香烛点燃,银锭焚烧,祭品、物品则由众人“抢孤”。期间,要演正字戏、西秦戏、皮影戏等各种“醮戏”,给“孤魂野鬼”和“神明”观看。十四、十五过节当天,各家要在家里或祠堂祭拜祖先。前后几天,很多地方还有“放生”活动。

孟秋七月的献祭活动,其实是源于古代“春祈秋报”的农事信仰习俗。还过着这样真正传统习俗的地方,已经不多,但是还存在着。

海丰县平东镇的某些村落,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七月半,要宴请亲朋好友。宴客头天便开始杀鸡宰鸭,炸“大粒参”,做“鼠壳粿”……,一色的,全是最好最拿手的菜肴。当天菜热酒酣,与大家热热闹闹地过节。听老一辈说起,这样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七月半宴客,是为了庆祝“田完”。“田完”,顾名思义,便是田里的活告一段落,早稻已收,晚稻已种。此时宴客,感觉更像是一种仪式,是告别一个季度,开始另一个季度的仪式。

习俗虽久远,宴请的客人却有所变化。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旧社会时代,七月半是地主家宴请长工短工的日子。夏收秋种,十分忙碌,家里田地多的,人工不足,便在本村或附近村子,请一些打零工的百姓。这些人在主家打一个月或半个月工,帮助收割,并播下晚稻秧苗,工作便算完成。主家会在他们结工离开时,做上一桌好菜,祭祖拜神。答谢“神恩”,同时也宴请工人,也是表达对他们尽力干活的谢意。

新中国成立后,田地归集体所有。一到七月,大家热火朝天忙碌之后,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休整。社团为庆祝收成,犒劳辛苦劳作的社员,也会在这个时间,大家聚一起吃一餐好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一餐菜肴未必丰盛,却也是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到土地改革以后,田地便分干到户了。各家各户在夏收秋播时忙不过来,亲朋好友或邻里之间互助互帮,组成“互助组”。收成完成之后,为答谢大家帮忙,会在家里宴请帮忙的乡人。因为收成的时间差不多,帮忙的也大多是同村之人,请客的时间便商量着错开了。或宴十四或宴十五,或宴午餐或宴晚餐,还有的宴早餐。渐渐地,这便也成了一种习俗。只是,宴请的再不是帮忙干活的村人,而是没有过“七月半”的所有亲朋好友。

其实,“七月半”不仅仅源于农事信仰习俗。在佛教里,这一天被称为“盂兰盆节”,源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过节在于教育人们供奉僧众,多做善事,并提倡孝道。道教称这一天为“中元节”,是为了教导人们检讨自己,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时到今日,这一天演变成了完全的“鬼节”。但是,我们在忙碌于“祭幽”的同时,更不应该忘却,还有很多更值得传承的东西。




原文来自《汕尾日报》16.08.21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诗一定要读懂吗
诗歌大比拼【林进挺PK黄鹏PK吴庭苇PK罗素丽】
林永炼的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王晓忠两首~PK~陈坚青一首
陈瑞绒散文 ~PK~ 苏香小说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进入!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进入!
请别吝啬手指头,按下下面的二维码好吗?


    关注 王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