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暴力下,谁又该沉睡?丨一说

 

谎言擅长百米冲刺而真相擅长马拉松,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编者按


当舆论随着情绪膨胀,有些人在网络上“张牙舞爪”,有些人噤若寒蝉。似乎每一个人都会不断地卷入每天更新的头条热点,在事件热度消退时又匆匆赶往下一场舆论当中。在或真或假的声音中,你会如何选择?




当一件新闻发生,相比起真相本身,对于真相解释的信息往往如潮水一般涌来。人们将那些猎奇的,八卦的,甚至仔细地思考会让人觉得可笑的消息顶上了头条,当真相渐渐明晰,他们却又开始相互责怪:“怎么能随意谈论别人的隐私?能不能理智一些?不要再去消费他人了!”如今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渠道发表自己的言论与观点,然而人的尊严、隐私却在这样“没有边界”的言论自由下变成了可以随意讨论的话题。我们离真相那么远,却装作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对他人品头论足。

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而那些推测的消息与真实的报道相隔太远时,人们早已忘记原来事件本身的模样,他们只记得其中令人吃惊的,能够和别人在茶余饭后有所谈资的部分。至于其他,早就随着每天都在更新的热点消逝了。



那些事后评价者未尝不是默许舆论暴力产生的“沉默大多数”。人们在社会统一舆论与价值标准之下往往会选择“噤若寒蝉”,以此防止自身被社会的主流所孤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群体压力试验表明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具有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一旦你打破了大多数人共享并认同的规范,就必然会受到惩罚,所以但凡是人都会存在一种被孤立的恐惧。因此,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你不同意但迫于大多数人的压力保持沉默,这就是一个 “沉默的螺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表达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多种不同的信息,而发表的言论却渐渐趋于单一。人们在无知中盲目地跟随着大多数人的意见,甚至在自知的“沉默”下对优势意见默许、附和。“沉默的螺旋”并不存在观点上的正确或是错误,被压抑的舆论不一定就是真话,即使人们面对一个群体内高度一致性的公开观点,沉默的螺旋也仍然没有消失。在事件正确性模糊的情况下,人们的从众更多是一种认知的选择而非仅仅对孤立的恐惧。



无论在任何群体中,我们都不应该低估自身质疑的力量。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言论,使言论越过其本身的边界从而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侵害。何谓自由?“我之自由,以他人之自由为界”,言论自由的边界也是如此。在网络舆论的平台上,大多数人都在跟着势头,群起而对他人攻之。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问他到底为什么对他人抱有这么大的恶意?他们不知。当言语成为大多数人泄愤的工具时,舆论便成为了一种对特定对象的暴力。这样的暴力攻击往往不是针对事件本身,而是对于个人;仿佛一夜之间,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的“污点”都被放大,而他的优点却被认为理所当然。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自己认为的“真实”,真相到底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

舆论暴力下,个人的理性被群体的狂热所取代,这时的“逻辑”和“常理”都被群体的情绪淹没。无意识的冲动支配群体的行为,于是显得他们的行动趋于合理,然而,一个理性的人应当有独立的思考与持续的怀疑,而不是跟随舆论流动进行判断。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犯着不同的罪。我能决定谁对,谁又该沉睡。”我们不是上帝,无法决定谁对而谁错。但我们至少能够不成为舆论的凶手,在永无止境的夜晚闭上肆意的嘴。
如何参与「一说」?

①直接在下方评论区或后台留言,表达你对这个话题的见解

②长文章(1000字左右)发至我们的邮箱:postsdqn@126.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张佳佳
编辑:张杰
责任编辑:张佳佳



    关注 师大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