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疯、幼儿园退缩是怎么了?

 

丹东市智力发展中心实验幼儿园...





家长沙龙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孩子在家里可调皮、可活泛呢,我们说什么ta都敢反着来。但是一进幼儿园或参加群体活动,一点也不活泼,净往后缩......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们从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心态来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教养方式之

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过度包办替代日常生活,给予过多地关注和宠爱。

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很少有机会去体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凡事容易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同时,包办替代过多,也会导致孩子在该年龄段需要发展的自理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

另外,和过去相比,现代家庭有大量的物质、时间用在养育上。一部分家庭,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很多时候,孩子还没表达自己的需要,家长就把该做的、不该做的全都帮着做了。而这样的养育方式,孩子反而没有机会去发展“表达自我需求”的沟通能力。

幼儿园是群体教育,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过于包办和替代养育出来的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一些常规活动对ta来说就比较困难。而在群体活动中,体察他人能力比较弱的话,会影响与他人的合作效果。这个时候,又因为主动表达需求的沟通能力比较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孩子自然显得有些缩手缩脚了。

试想一个孩子,之前完全被呵护,任何事都有人帮忙搞定。进了幼儿园,事事需要自己去应对,可自身能力没有发展,应对起来很困难,心里就会产生疑惑、压力、紧张甚至恐慌。此时,如果又没有学会用合理方式来表达负向情绪,回到熟悉和安全的环境---家里,孩子就会用执拗、对抗、乱发脾气等一些偏差行为来发泄,这就是家长所说的“在家不听话,在外不活泼”了。





教养方式之

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同龄孩子玩耍、自由地体验和探索人际关系。

这种情况一般老人参与养育比较多。

老年人因年龄、身体、养育压力等因素,对孩子的限制可能会多一些,会有较多地“不行、不可以、太危险......”。其实我们想一想,人类天性是好奇和主动的,正因为这些,人类社会才会有巨大的进步。这个时候,家长说的“不听话”,只是孩子呈现人类自然的生命天性-----那份饱满的、积极探索的生命动力。

另一方面,自由地和同龄人玩耍,能发展孩子感知他人和人际交往能力。孩子需要通过真实的社会互动,去体验他人和自己是一样的生命存在,同时又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他们需要在玩耍中体验到矛盾、冲突、甚至是被孤立、被排挤等各种真实的关系状态。只有在一次次地经历与体验中,他们才慢慢学会合作、妥协、有条件的变通等解决方法。

如果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孩子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和同龄人玩耍,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进入群体后,孩子就会因一次次地遇到困难而后退,慢慢变成了家长说的“不活泼”。





教养方式之

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过度包办替代日常生活,给予过多地关注和宠爱。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时刻都是懂事、听话,希望成绩永远是满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去指责和批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有条件的爱”-----听话、达到要求我们才爱你,不听话、没做好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不爱你。

孩子需要时刻去揣测爸爸妈妈是否爱我,自我价值建立在“爸爸妈妈开心,我才是值得被爱的”这种外在评价上,而非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当孩子做事后,听到多是指责、批评、挑剔,ta就会在这些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内心渐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很低。而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总感觉自己做不好,经常处于自我怀疑和失望的情绪状态,就不容易对他人、关系、环境产生深度信任,

进入幼儿园,孩子既对他人和环境不信任,又怕听到更多的负面评价,肯定不愿意参与活动了。这时,家长看到孩子“不活泼”、“缩手缩脚”,更加指责:“你看别人都行,你怎么就不行呢?”

听到这些,一些生命特质比较旺盛的孩子,会将内心的愤怒、委屈、怨恨转化为外在的偏差行为,和父母、老师甚至社会作对。而生命特质比较内敛的孩子,有可能从此消沉下去,对人、对事、对生活,总是一种无能为力、消极的生命状态。于是,家长更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多一些耐心和放手,给孩子创造承担责任的机会

少一些包办和替代,孩子就多一些担当。一定要勇于做一个懒家长,笨家长,克制住自己“做”和“教”的冲动。再慢一些,留给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留给孩子表达需求的机会。再笨一些,多提问题:“那么,你想怎么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你的决定是什么呢?”引导孩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推着ta去实施,慢慢各种能力就发展起来了。

当孩子自身能力足够时,性格比较开朗的孩子自然会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而性格特质比较内敛的孩子,即使不参与,也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内心并不会有太多的负面情绪。

多一些社交活动、少一些身体和心理的约束

对孩子,我们再退后一些、再放手一些,给他们创造机会,去体验真实的社交。

只有在发现问题和尝试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慢慢体会到自身能力、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自己在集体的位置。他们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他人的内在感受,才能体验到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些真实的体验与收获,也是孩子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积累,能够带动ta自然地与他人、与群体互动,家长看到的,就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了。

调整心态,接纳孩子本来的天性

什么叫不活泼?活泼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特别愿意表现就是活泼么?我们有没有真正看见自己孩子宝贵而独特的生命特质。

很多时候,我们生怕孩子未来过的不好,把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状态,要求孩子一定开朗活泼大方,想想看这现实么?我们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些?如果孩子天生就是内敛、谨慎、慢热的性格特质,我们是否可以心平气和接纳,而不是强硬改变?

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评判。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很好,遇到困难,内在就会有能量和意愿去面对。当ta对自己的感觉很糟,内心总是一种“我这样不好”的消极状态,怎么“活泼”的起来呢?

放下对孩子“完美”的要求,是放下自己“做一个完美家长”的要求

曾经听过一句话,放下“完美”是对孩子和家庭最大的福报。家长沙龙中,我们经常说很多超级妈妈心里,都有一根小鞭子。小时候,我们被来自长辈的小鞭子抽着长大,比如“你要懂礼貌”、“你要100分”、“你要考好大学”......慢慢地,我们习惯了这种被抽着成长的感觉,习惯了追着完美来生活的状态。

于是,成年后的我们,接过鞭子继续抽自己,“我要买更大的房”“我要开更好的车”“我要再晋升”“我要更成功”“我的孩子要更优秀”.....自然地,我们把早已习惯的鞭子对准孩子:“你要懂礼貌”、“你要100分”、“你要考好大学”“你要......”

试想一个家庭,时时处于“鞭策”的氛围中,大人满腹焦虑与压力,孩子满心愤怒与恐惧,整个家庭系统僵硬而混乱。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

当我们放下对完美的追求,活的更放松、更自然,用更大的格局和眼界来看待教育、看待生命时,眼里就会少一些“不听话”“不活泼”,孩子和家庭的状态一定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通  知
♥ 亲爱的各位家长朋友:

实验幼儿园2016招生开始啦!

招生年龄:2-6岁幼儿

招生名额:托班—8名 新开班  属马

小班—8名 插班     属蛇

中班—5名 插班     属龙

大班—5名 插班     属兔

丹东市智力发展中心实验幼儿园期待您的宝贝的加入!

让我们一起享受爱的味道!




山石网络运营部提供技术支持



    关注 丹东实验幼儿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