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庙与姜嫄祠

 

后稷祠位于陕西武功老城武功镇境内稷山之巅上阁寺,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后稷的祭殿。《水经注》卷十八载...






后稷祠位于陕西武功老城武功镇境内稷山之巅上阁寺,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后稷的祭殿。《水经注》卷十八载: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记载。《长安志》于武功条下载:"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即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镇)。

康对山《武功县志》载:后稷庙、姜嫄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嫄祠”。《长安志》载:"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乾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修宝意寺,寺东临绝崖"。显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此后,代有修葺。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记载:"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马嵬阎铎记"。明、清数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多言宝意寺"大唐创业天子(李世民)读书处",与《长安志》的"唐神尧(李渊)别宅"之说相吻合。

李渊在武功的住宅有三处,宝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于李渊之前。



姜嫄生于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末期。明代天顺五年( 1461年)李贤等人所撰《大明一统志》对姜氏城和姜水作了考证,在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然而,我国著名考古、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周弃(后稷)的母亲,姜嫄明白为姜姓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武功县境内,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也就是说,生于姜氏城的姜嫄很可能是成年后嫁到“邰”的,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这个“邰”就在今天的扶风。

那时,北部的黄帝部落与西部的炎帝部落征战不休,为了缓和双方矛盾,炎黄在部落交界(今陕西省扶风县的揉谷乡姜嫄村一带)共建了一个小城堡,初时叫“邰市”,后改名为“邰亭”。炎帝的后代姜嫄,从宝鸡姜城堡一带迁居“邰亭”;黄帝的后代“帝喾”从今黄陵县一带迁封到“邰亭”。帝喾是“邰亭”的王,姜嫄是帝喾的元妃。



随著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邰亭”又改名为“邰城”,也曾叫过“邰县”,后又为“邰国”。当地曾有刻有“邰市”字样的陶器出土。沧海桑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和渭水的冲刷、河岸日渐北移,“邰市”只得向东北方向的高处搬迁。到了秦汉时期迁移到今法喜疙瘩庙一带。后世认为“有邰城”在杨凌区疙瘩庙一带,其缘由盖在于此。以后逐渐败落,仅剩几间破烂不堪的宗祠大殿。大约 600年前,山西大槐树下的马氏兄弟二人躲兵役逃到了祠堂,定居了下来。经过数代繁衍,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因为祠堂裡面有一神像叫“姜嫄圣母”,便给村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姜嫄村”。兄弟二人成家立业后,依祠堂为界,老大一族住祠堂西,叫姜嫄西堡,老二住祠堂东,叫姜嫄东堡。在姜嫄西堡的大城门楼上,有一大木板镌刻的木碑,上书“有邰圣地”。姜嫄东堡的城门楼上有一砖碑,上书“时维姜嫄”,上世纪 70年代前后损毁。为了纪念圣母,保佑来年五穀丰登,姜嫄村在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即姜嫄圣母圣诞之日,村人举行祭奠盛会,瞻仰姜嫄塑像,纪念后稷。村俗云:“姜嫄人再穷,圣母年戏不能断!”延续至今,可见历代祭祀之盛。



春秋时期,姜嫄古祠被《诗经》描述为“必宫有恤,实实枚枚,赫赫薑嫄,其德不回。”意即:神秘的姜嫄祠,静穆宏伟;高大光明的姜嫄啊!品德纯正无邪。据唐张守节的《史记》记载:“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裡故邰国,后稷所封地,有后稷及姜嫄祠。”经后世人丈量,就是现在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一带。这裡是春秋时代“有邰国”的中心。

光绪十八年,姜嫄村群众重修姜嫄祠,光绪二十五年竣工。据载,複修的姜薑嫄祠,飞簷斗拱,金碧辉煌。不幸的是,这座巍峨的祠堂在上世纪70年代被毁,仅留下一通石碑诉说著往日的繁盛。

姜嫄祠虽毁,姜嫄村却发展起来。 1957年 5月31日,“姜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姜嫄村立起“姜嫄遗址”的石碑。姜嫄村村民2001年10月自发组织起来,捐款10馀元,良木几百,重修古祠。

【文章来源:中国哲士网】


    关注 方志咸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