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咸阳八景之渭阳古渡

 

【明】李采蘩万倾波滔日向东,中流尽鷁往来通。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



【明】李采蘩

万倾波滔日向东,中流尽鷁往来通。

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

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

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

【题解】

渭阳:咸阳。古渡,从古至今的渡口,本为汉唐西渭桥(即便门桥)旧址。渭阳,即咸阳,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南里许。桥废后,至明嘉靖(1522—1565)年间,以舟为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通陇通蜀,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咸阳古渡几千年,闻名遐尔。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咸阳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1992年2月20日,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在原南城门外,即咸阳古渡码头旧址左侧约30米处,立有“咸阳古渡”碑石一座,碑背刻其历史渊源:原名渭阳古渡,史见《诗经•渭阳》秦康公送其舅父晋公子重耳至渭阳之典,周秦至今数千年,为秦中第一大渡,系关中八景之一。咸阳古渡南岸码头,以白马河以东约500米处的河南街最为红火,名声最大。著名的1949年6月咸阳狙击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无疑,为这个古老而闻名的历史遗迹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2001年重现人间。

【渭阳古渡】
渡头欸乃,渭河号子,正为历史天空挥之不去的古老声音。
民国的贸易通道时期,咸阳古渡成为最繁忙的贸易、客运要道。


【传说故事】

相传,张飞鞭的故事,被人们说得神话一般。不知什么时候,人们为了制服渭河涨水淹进咸阳城,在河北岸的古渡码头西侧不远处,修了一座“张爷庙”,庙里,供着张飞一条丈八长的青龙鞭。每当遇上渭河涨大水,河水漫上北岸涌进咸阳城时,人们便赶紧把“张飞鞭”抬上城头,河水就“哗、哗、哗”地退下去了。从那时候起,渭河的水,从未进过咸阳城。“水淹兴平,我老张不敢应承;水淹咸阳,有我老张一面承当。”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古渡码头对岸段村有一个庙,叫瓦爷庙,原来只有一间烂房房。一天晚上,瓦爷给村里有骡子马的人家个个打了招呼,说黑咧把牲口喂美,明个儿想借用的。又给县北巷的木场老板说好,明个儿要买木头,还在要买的木头上个个划了记号。当天晚上,只见瓦爷庙里灯火辉煌,叮叮咚咚地响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发现自家的骡子马浑身都是汗水,却没见谁来拉过牲口,心里直纳闷。再一看,瓦爷庙一夜之间变了样:齐刷刷的九间大庙一线上齐了,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庙门前左右还栽了两排一人多高的柏树,一直通到观音山下。人们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县北巷木场的老板,一夜之间,一片子木料也不见了,赶紧叫人向县衙报了案。县衙一查,也没说过人,只好尾巴夹在尻渠子,灰溜溜的走了。从此,瓦爷庙的名声便传得越来越远了。

据说,咸阳流传着一个“鬼打城”的美丽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北筑长城,南修五岭,还是不放心,一心想把咸阳城建成殷纣王的江山——铜底铁帮子。秦始皇强行征调全国几十万妇女、娃娃打造咸阳城。奇怪的是,城墙一天一天自己悄悄高起来了。后来人们还发现槌子窝窝儿不是向上的,而是偏偏向下的,有木碗那么大小,如秃子头似的光溜溜的。原来,孟姜女哭长城的消息传到了咸阳,修筑长城的冤魂偷偷跑了回来,替妻子、儿女修好了城墙。天长日久,人们便把它叫做“鬼打城。”
【文章来源:新浪网】



    关注 方志咸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