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为了什么?

 

白日逐梦...



“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在我自认为我早已经找到答案的时候,今天再次反问自己,对啊,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高二的时候,经历了高一成绩的滑铁卢,一蹶不振,从小到大从家里得到的全是负面反馈和正面否定,一直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而无意义的,尤其高中那段时间少言寡语,不知为何而存在。分班之后,原以为可以在新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和解脱,没想到越发沉浸在抑郁里,这个看似无知又无趣的问题,我问过不止一个人,坐在我旁边的人,在周记备注栏里面自问,老师看到之后找我谈话时再问老师,以及晚上回家后再发短信问我的好友。

我确实得到了答案,我的好友告诉我:活着多有意义啊!正是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所以才要用一生去努力探求活着的意义,给自己一个答案啊!在这探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是活着的意义!(原话已记不清,抄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以上是听后领悟到的复原版)

从此以后,我就换了种想法,原来不一定非要死死追着一种状态去问为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既定状态下用行动去探寻为什么,探寻我们存在的意义,探求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或许是我的前十几年太过压抑和痛苦,每每尝到一丝快乐的滋味,就想牢牢抓住不放,不论我的大学学校怎样,专业怎样,如今我已告别校园,当我回忆起我过去四年的校园生活的时候,我只能坦诚地说:那是我截止到目前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相对于我的过去,最自由最开心的四年,四年,在这四年里,我笑的次数和时间比我四年前所有时间加起来次数都要多,时间都要久,我的专业课并不突出,我的成绩算不上优秀,甚至我的大学生活也算不上多么充实,在最后一年的时候匆忙考了很多证书,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送走了我最后一年的校园青春。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这四年里我得到的快乐,远高于这些东西,很感谢当初自己不经意的选择,或许有人会觉得换个专业可能找到的工作会更好,那另一种可能就是换个专业我的开心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呢?即使是一个不怎么好的专业,我如今从事的工作依然与之无关,过于强调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性,倒不如选择重新高考来得爽快。快乐就是快乐,不为什么,得到了就不会后悔,留着回忆酿成一杯盛满快乐的酒,闲时念着也是满脑香醇。

今天早上我最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没错,是上班时间,看到这个时间点下意识觉得一定有什么大事,听到她的哭声的时候,我立马意识到应该是考研。

如果说高考以后的志愿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自主选择,那么就业or考研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了,相对于高考后初尝成年自由选择的快乐,此时我们的第二次选择倒多了更多所谓的的理性和考量,家庭,恋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个社会的倾向性,似乎都被我们纳入了考虑范围,在各种因素中纠结,徘徊,犹豫,痛苦,生怕一个不小心,这个选择就会让自己万劫不复。

国人做事处处求稳,一个选择恨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在稳定中,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蒸发了自己入锅前的梦,蒸熟了自己的热情,蒸透了自己的思想,最终变成一盘熟肉,看到自己终于与货架上的其他商品一样了,既觉得有归属感,又不免遗憾自己终归抵不过外界影响,被平庸同化。

自己被迫屈从于生存的现实,不得不暂时搁浅自己想做的事,在无奈和被动之中,往往越能激发自己对想要的事物的渴望,越能明白自己要什么,所谓的教育,其实在刚告别校园那几年,校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才使我们完成了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质的改变。

那么当我们什么都不用考虑的时候,主业只有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放下一切去追梦呢?家长理解,亲朋支持最好,家长不理解,亲朋支持也不错,家长不理解,亲朋不支持,社会不认同这种选择,出现的概率很小,一般人达不到如此离经叛道的程度,比起为了生存在格子间加班的白领,为了养家在工地干活的工人,最自由的身份,最轻松的状态,就是学生,人生就这么短,有体力有精力去逐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说不?即使错了,也不会遗憾,后悔还可以补救,错了也可以纠正,为什么还要犹豫呢?其实更多的害怕,源于对自己不能为自己选择完全负责的担忧。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超越了,所以,当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真的不应该害怕,而应该庆幸,自己还有梦可以做,有梦可以追,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梦想是什么。


    关注 一派胡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