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这件“小”事

 

学校的约稿,先拿来凑个数...



(本来这个公众号是想随便写点自己的随感,但没想到能有这么多陌生朋友的关注。突然间有了压力,担心自己写的东西不好,不被喜欢,于是停笔了半个多月。

但实在不好意思再这么拖延下去,这篇文章是这周学校公众号的约稿,拿来先凑个数。

五一之后恢复更文,打算写写拖延了半年的斯里兰卡游记。)

马拉松这件小事
文 | Doreen
我跑步的缘由,说起来还和上外有点关系。
我最开始跑步,是在大学自学考研的时候。白天在自习室备考,到了晚上就戴上耳机,去学校的操场刷圈。耳机里播放的是英语小说,或者我自己录音的新传笔记。

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分毫必争啊。

和每个初跑者一样,刚开始跑步是很痛苦的,没有专业的跑鞋,没有运动内衣,甚至排汗的运动衣也没有。只知道戴上耳机,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去了操场,笨拙吃力的迈着步子,速度极慢。当时也没有现在的Nike、咕咚之类的跑步软件,只会用最原始的“圈”做计量单位,一圈一圈地数着,一般跑上五六圈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了。

在硕士入学之前,我在家度过了一个很漫长的假期。很无聊,就开始规律的晨跑。这时候,慢慢知道了“公里”的概念,知道用Nike+的app计算配速和里程,知道女生跑步要穿专业的运动内衣,有了一点菜鸟入门的样子。从这个时候开始由跑步的艰难期,过渡到了享受期,从每次跑步中可以感受到多巴胺释放的快感。



还记得开学那天,第一次来到上外的松江校园,按捺不住心中的小激动,溢于言表的喜悦。因为这个校园真的是太美了,林荫道,绿树,草坪,河流,还有一座座漂亮有特色的异域风格教学楼,迫不及待想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上外的校园。报告后的第二天,我就起了个大早,换上运动鞋,去校园里绕圈了。我留意了一下,绕校园一大圈,把所有的分叉小道来来回回都跑一遍,大概有3公里的距离。

于是每天早上的跑步变得满是新鲜感,围着校园的湖畔、道路绕上五公里,感受清晨静谧无人的校园,心情大好。上海雨季的时候,每天早上睡醒起来,在速干的短袖外面套上一件防雨的外套,戴上帽子遮雨,雨大了就打伞跑,就这样跑过了上海的许多清晨和雨水。跑过校园,跑过操场,跑过中央公园,跑过佘山。穿过马路,穿过车辆和人群,吹过风,晒过太阳,淋过雨。

(晨跑 摄于上外校园的清晨)
不知不觉地,我就开始踏入了马拉松的征程。每天五公里,简简单单地,积少成多,我开始可以跑10公里,接着就是半程马拉松。第一次参加的是2015年4月的扬州半程马拉松,愉快完赛,让我有了勇气报名参加全程马拉松,42.196公里。

2015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个人的首次全程马拉松,抱着“跑不动大不了就走完,重在体验”的心态,结果我跑完了,成绩比我预期的要好。目前为止我已经跑过了两场全程马拉松,在后来无锡的全马中,还完成了愿望清单里的一件:穿旗袍跑完了一场马拉松。

到上海的这两年,我没有去周边城市观光旅游过,反倒是马拉松带我去了周边的各个城市,扬州、杭州、无锡,这种用脚步跑过一个城市,证明自己来过的感觉真好。我也暗暗下了决心,每年在不同城市跑一个马拉松,像是对自己内心信仰的一种忠诚,用每年一场马拉松的承诺来提醒自己,勿要退步。

(2015 千岛湖马拉松)
身边不跑步的朋友知道我跑全程马拉松,都觉得我特别厉害,异于常人。其实想想,我也从最开始的三公里气喘吁吁地开始,哪是什么意志超人,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马拉松的原动力来自内心,需要勇气、耐力、专注和积极性。第一需要的就是勇气。大部分人没有勇气也不敢想象自己有潜能跑完40多公里,没有勇气超越过去的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跑全程马拉松的能力,只是执行起来需要对自己的训练作出承诺,然后用耐心和专注坚持下去。

跑步的时候,像是一种冥想,能感受到当下,能看得到未来。而跑马拉松对我的意义来说,就像考研,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去发掘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了解自己能做到哪种程度,明白人生没有限制自己的藩篱。

毕竟,大多数时间,过去的我们可能都低估自己了。


    关注 云来云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