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任尚书:临患不忘国 忠正冠明清

 

任尚书:临患不忘国忠正冠明清任濬(1595—1656),字文水,号海王今博山镇夏庄村人,崇祯四年...



博山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地址:博山区泉水路26号
联系电话:0533-4181519
任濬故居(清)作为古建筑,于2014年3月17日被批准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濬(1595—1656),字文水,号海王,今博山镇夏庄村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

任氏家族家风醇厚,祖父任经乐善好施,深受乡党爱戴。父亲任克明彬彬儒行,有人把他与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康成并列。母亲杨氏,明诗习礼,对任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濬自幼天赋异禀,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中记载他出生时一则轶事,说任濬出生的时候,是与一条蛇一同产下来的。家里人不知所措,就把蛇送入深山。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那条蛇忽然又回来了,前来奔丧的人吓得四处逃窜。那条大蛇到了灵柩前,头不住上下俯仰,好像是很悲伤的样子。任濬上前轻轻抚摸大蛇,大蛇慢慢安静下来,片刻以后,才缓缓爬走。

幼年任濬不仅天资过人,聪明颖悟,而且勤学不辍,无论炎暑严寒,苦读不辍。相传任浚小时候家里很贫寒,但他读书却很用功。每天放学后,回家吃过饭立即返回学校读书,塾师见他勤奋好学。产生了爱怜之心,有一天问任浚说:“你吃饭这么快,你家吃的什么饭呀?”任浚说:“一日三张饼。”熟师一听认为他家生活条件好,又问道:“你家一年打多少粮食呀?”任浚说:“十二鼻。”鼻是什么计量单位,塾师不懂,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任浚家这年打的粮食,用四个鼻子的瓦罐盛着,每顿饭都是喝稀粥,粥凉了,表面凝固成饼。三张饼就是三碗粥,十二鼻是三罐粮食。

任濬曾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启元年(1621年)连续三次参加山东乡试均未中。而三次不中的原因竟然是考官因为任濬的文章太过深奥,以为是“枪手”代作,故使其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天启四年(1624),任濬参加山东乡试,高中甲子科举人。考官盛赞其“识负日月,学沛江河,可称天下士”。

天启五年,任濬参加会试。当时庄际昌任会试考官,考试的时候,题目还没有发下来,主考大人就让人传唤考场有关人员。庄际昌坚决不允,认为主考各官与誊录人员不能往来,古来皆然。这一制度如不能贯彻,则考场就没有任何公正性可言。但当时宦官魏忠贤操纵朝政,两科会试由阉党施凤来、张瑞图等人把持,他们营私舞弊,任人唯亲,任濬等人自然是榜上无名。庄际昌虽据理力争,却也无济于事。

崇祯四年三月,任濬先后通过周延儒、何如宠为主考官的礼部会试和崇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终于考中进士。相传任濬在中进士后不久,曾写下一副对联,上联:“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下联:“院考难,府考难,县考最难” 。其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中进士后,任濬出任山西芮城知县。芮城是个小县城,任濬主政以后,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两年内使芮城政风民风有了很大的变化。 崇祯六年三月,任濬以政绩突出改任榆次知县。当时的榆次县城,土匪横行,匪患严重,社会治安混乱,任濬广泛发动百姓,训练乡勇,剿除匪患,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和稳定了一方平安,经过三年治理,百姓生活得到彻底改善,任濬也赢得了榆次百姓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其事迹至今还在榆次广为传颂。

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当朝改变考选旧例,规定两名政行优异者为候选翰林。任濬以“器识远大,学问赅博”、“正派刚苴,耿介敢言”,被首辅张至发、吏部尚书田唯嘉等人举荐翰林,在选拔考试中,任濬名列第二,按规定应为翰林,但因讲官项煜诬告任濬与张至发次子联姻,未能入选。崇祯十一年二月,任濬再次做为监察御史人选被保举、推荐。项煜再次攻击任濬与首辅张至发。崇祯觉得项煜肆意妄为、纠缠不休,免去其侍读讲官职务,降职三级,调往外地任职。

崇祯十三年(1640),任濬因政绩突出,升任江南巡按,代天子巡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这四地经济发达,是明朝主要的税源地。该地经济发达,百姓巧言令色,官员刁钻奸滑,重利盘剥,历来就甚难治理。《明史》记载了一件事,与包拯、海瑞并称中国民间三大青天的况钟,初临苏州时,大小官员环绕着他,请他判决事务。况钟装作什么也不懂,频频发问,官员说怎么办,他就怎么办。那些官员窃喜,认为况钟这人好欺辱,就恣意妄为,结果被况钟一一惩办。

任濬到任时,看到这些官员与地主恶霸相勾结,重利盘剥,广占田地,百姓困于税赋、迫于饥寒。任濬不惧险阻,深入民情,勤于政务,明辨是非;惩腐官,治滑吏,减轻农民赋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扭转了当地的风气。等任职满一年,回到朝廷陈报政绩的时候,只带了两只鹤,两块文石及百十卷书画。

这年正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陷洛阳,斩杀福王朱常洵;二月,攻打开封。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无人敢挡。三月初,崇祯皇帝令众臣推举一位才德出众的大臣,与巡抚高名衡一同守护河南,此时任濬正好巡按江南结束回乡省亲,尚未履任新职,因而众臣一致推举任濬以河南按察使的身份监军大梁,与高名衡一起抗击李自成。

此时,李自成已第一次攻打开封完毕。任濬上任后,修饬战具,誓师励众,激励亲藩,调和文武,抚勉百姓,明信赏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士士气不断提升。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四,保定总督遣兵扮成乞丐送蜡书来,说不日救兵将至。任濬将这个消息告知众守城官兵,官兵顿时士气高涨。正月初八夜,任濬选精兵五百,冒着大雪分数处杀入义军阵营,义军顿时乱了手脚,全军溃败。

李自成曾先后率军三次攻打城池,都被任濬击退。清人周在浚《大梁守城记》一书对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之事记之甚详,其中有“贼愤恨,列万弩射城内竟日,箭著城如猬毛” 等句,可知战事之激烈。任濬也因战负伤,还乡修养。任濬忠肝义胆、治军有方的优秀品质在与李自成的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末农民整个战争史,唯河南开封打的最艰辛,其与任濬守护城池有莫大关系。

崇祯十七年,痊愈复出后的任濬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揽河南、湖北两省军政工作。任濬带上少量随从,轻车简从,率部疾驰开封,欲再次与李自成决一死战。二月,任濬部夜宿长垣。李自成一支义军悄悄潜行到长垣,在城门下打了个招呼,城门就打开了。此时任濬尚无任何察觉,当穿上衣服想查问时,却发现义军已经站在门内了。

任濬被俘以后,属下四散逃窜,有两个仆人却独不肯去,被一同押至彰德。任濬在义军那里受尽酷刑,义军将他绑缚起来,用长矛刺破他的头颅,致使头皮翻落,遮避了眼睛,鲜血一直流到胸膛,直至昏死过去。后来义军解除了绳索,他才苏醒了过来。押解士兵被任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所震惊,他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视任濬为神人。

三月中旬,义军攻陷北京后,押解士兵争抢银两,掠夺民女,顾不上看押任濬,任濬乘机逃脱回家,躲过一劫。

入清以后,任濬重被起用,为户部右侍郎,督理京省钱法。顺治八年,任濬出任左侍郎,总督仓场。当时管理仓场的官员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侵吞国家粮米。任濬到任以后,以公廉自律,在京、通二仓场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三年时间,仓场种种营私舞弊之行为清除殆尽,仓场储藏量年增十万。顺治十一年(1654),任濬擢任刑部尚书,十二年以病告归,十三年正月病逝。

任濬以其秉守职责,忠肝义胆被历史所记录,有关他的各种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还属任尚书耙和尚的故事。说有一年任濬到井峪寺找方丈商议母亲还愿之事,井峪寺方丈将任濬迎接自己内室后,外出张罗相关事宜。任濬忽然发现这方丈内室地砖竟然会动,他一脚踩上,砖钻入墙里,桌下露出一个洞口来。任濬一看,洞穴内有灯光;人影晃动,脂香粉气溢出穴外。此时早有一年轻妇女来至洞口侍侯。她见来人不是和尚,连忙低声说:“和尚凶狠,赶快逃命。”这女人说罢,连忙把洞口关严。

方丈回来后,任濬同方丈商议完母亲还愿之事后,起身告辞,神色如常,没有漏出丝毫迹象。回家后,任濬即修书一封,命家人连夜交青州知府。众人都被蒙在鼓里。

第二夜天刚亮,井峪寺已被官兵围了个水泄不通。官兵入寺搜查赃私,审问罪犯。有人招架不住,先招了供。官兵找到了地穴口,放出了和尚抢霸来的民女,挨个查清居住乡里。井峪寺和尚上了枷锁,交营官看押。

任濬母亲杨夫人笃信佛老,虽在病中,听家人传话说任濬正与知府大人商议处置和尚,不顾身体孱弱,召唤任濬到内宅。任濬请示母亲如何处理。杨夫人想给和尚一个机会,就说:“你给我罢(罢与耙谐音)了。”任濬就顺着母亲的话,将将一干和尚人犯埋入壕中,只露着头顶,用牛拉着耕耙,一个个把头耙去了。现在夏庄村山里尚有和尚堰,任尚书为民除害的故事也一直流传着。

任浚一生持重谨慎,当然不会随随便便就把和尚头“耙”掉,但也由此看出任濬天性之笃,为公为忠,体恤民情。

任濬一生著述甚丰,惜其殁后,遗文散亡,存世稀少。《续修博山县志》收录仅《十三经注疏序》、《苏松观风谕文》、《任文水自叙》、《十一圣庙碑记》等文。《山左诗抄》有其《京邸元夕咏料丝灯屏》一首 ,为较早吟咏博山琉璃的诗作,特录文末以赏:

云屏曲曲试春灯,幻出瑶台十二层。

璀璨漫疑施杂组,通明共羡列条冰。

光摇绮席兰初爇,影射珠帘月共澄。

独有颜神山下客,今宵乡梦定应增。




    关注 博山文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