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些大作家的日记里竟然写这些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读书(ID:ifengbook)
鲁迅
《鲁迅日记》
本书收入作者自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8日所写的日记。

简洁之“无事先生”
戊午日记 三月

一日晴。下午往通俗图书馆。夜商契衡来。

二日晴。午后寄家用泉百,二月分。夜钱玄同来。

三日昙。星期休息。上午得二、三弟妇信,二月廿七日发。午后往留黎厂买《张僧妙碑》、姚伯多、錡双胡、苏丰国造象记各一分,共大小十一枚,券八元。下午往铭伯先生寓。晚蔡国青及其夫人来。

四日晴。上午得三弟信,二月廿八日发。得宋芷生信并拓片一包,廿八日太原发。

五日昙。无事。夜商契衡来。

六日晴。午后寄丸善银六元。夜濯足。

七日晴。上午寄三弟《互助论》一册。下午寄宋芷生信。

八日昙。上午寄阮和森信。夜雨即已。

九日昙,大风。昨子佩自越至,今日下午送来所买《艺术丛编》第二年分六册,《说文古籀补》二册,《字说》一册,《名原》一册,共银廿三元,合券三十八枚。又家所寄糟鸡一合,自所买火腿一只,又贻冬笋九枚。

十日晴,大风。星期休息。午后子佩来。

十一日晴。上午分送图书分馆、钱均夫、齐寿山,《新青年》各一册。又寄季市一册并函。赠戴螺舲笋三枚。下午得徐宗伟函,即复。陈师曾与好大王陵专拓本一枚。又同往留黎厂买杂拓片三枚,一元。又《曹全碑》并阴二枚,二元。

十二日晴。无事。

二十四日雨。星期休息。下午风。无事。

戊午日记 四月

十三日晴,大风。无事。

十五日晴,午后风。无事。

二十二日晴,晚风。无事。

二十七日晴,下午风。无事。

......

戊午日记 五月

一日晴。无事。

四日晴。无事。

十五日晴。下午昙。无事。

......
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20岁去美国,在美国留学7年(1910年—1917年),共写了17卷日记。
不只是打牌
七月廿一日:化学第二小试……打牌。

七月廿二日:打牌。读美国短篇名著数种。

七月廿四日:上课。得德争一书。打牌。演化学算题。

七月廿五日:上课。作书复德争。打牌。

七月廿九日:读《马太福音》。读Samuel Daniel情诗数章。打牌。

八月五日:打牌。

八月十日:连日或以读书,或以打牌,恒子夜始寝,今日觉有不适,故以此矫之。

八月十一日:夜打牌。

八月十八日:读马可梨之“History”及“Johnson”。打牌。

八月廿三日:夜打牌。

八月廿四日:是日,打牌两次。
论女博士
友辈中择偶,恒不喜所谓“博士派”(Ph.D. Type)之女子,以其学问太多也。此则未免矫枉过直。其“博士派”之女子,大抵年皆稍长,然亦未尝不可为良妻贤母耳。
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四日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

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

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elderlin的诗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五日

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

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e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

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凯尔泰斯·伊姆莱
《船夫日记》
《船夫日记》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是对纳粹大屠杀和集中营生成因素的深刻思考,是他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哲学思辨,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
自我纪实是一种船夫的苦役
假如一个人不面对现实,而总是一味地谋求与事实的和谐,那就是因循守旧。什么是现实呢?简而言之:我们自己。什么是事实呢?无能为力。两者的关系,简而易之:道德的生活,命运。或者说:没有关系,对这一事实的接受是一个偶然与适应的过程。因此,因循守旧本身也变成了事实和无能。
到目前为止,就连我自己都不很清楚:我的作品及我的生活,与这个崇高的荣誉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也许,我在独裁统治下,在充满敌意、绝望陌生的精神环境中生活的太久,以致萌生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识:根本无须琢磨这个问题。

在1955年一个明媚春日,我突然省悟:只存在一个唯独仅有的客观现实,那就是我自己,我的人生。

自我纪实是一种船夫的苦役。我像坚持划桨似的执着于此,饱尝磨难,艰辛向前。船行的方向是否正确?也许这正是我所关心的问题。克莫德说:“我们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小说家。”

我们很难抛开呕吐的希姆莱去想象明斯克大屠杀和奥斯维辛毒气室的窥视窗。毫无疑问:他是这样注解康德的绝对律令。德拉鲁(Delarue)对希姆莱做了精辟的描述:他严肃考虑了道德问题。拜尔医生(Bayle)的分析我不能苟同:“他从一出生就对抽象的概念不敏感。”与之相反,我认为他只对抽象的概念敏感,而苦于缺乏基本的想象力,其实,我们从所有的“领袖”身上都能观察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几近病态的思维,就像一台机器机械性地运转”。
我阅读哲学家的著作,与其说想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喋喋赘语感兴趣。
一个人之所以写作,可能并非由于某种天赋的驱使,而是因为他不能接受语言和现成的概念。我起初认为,人仅仅只是非常的愚蠢,每个人都要比另一个“马上就能理解一切的人”更为愚蠢。一个人开始从事写作,就如同一位想要从重症中康复的病人,想要成为精神疾患的主人——至少在他还能够写作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
《安妮日记》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与密室其他成员的相处、对性的好奇、对战争的看法、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援助者的感恩……
永远不要偏离他们内心深处的公道正义
1944年5月22日

是啊,德国人重新武装的那些年,英国人在睡觉,可是其他所有国家,尤其几个和德国毗邻的,也都在睡觉。英国和整个世界如今发现把头埋在沙里没有用,现在个个,尤其英国,都在为自己的鸵鸟政策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人告诉我们,反犹主义在一些先前难以相像的圈子里也纷纷冒出来。这件事对我们有非常非常深的影响。这股怨恨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许是出于人性,但这怨恨并不会因此而变成对的。基督徒说,犹太人向德国吐露秘密,举发帮助他们的人,害他们遭到已经有那么多人在德国人手中遭到的可怕命运。这是事情。

但是,就像一切事情一样,他们应该看看这件事的两面:如果基督徒处在我们的境地,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做法?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基督徒,有谁面对德国人的压力时能保持沉默?人人都知道不可能,那么,为什么要求犹太人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现在有些地下圈子传出话来说,战争以前移民到荷兰,后来被送到波兰去的犹太人,以后不准再回来这里。他们在荷兰获得庇护,但希特勒完蛋以后,他们就应该回德国去。

听到这种话,我们不禁怀疑,打这场漫长又艰苦的战争,为的是什么。大家老是说,我们是为了自由、真理和正义而战!现在战争还没打完呢,就起了纷争,犹太人就被当成次等生物。有一句话说:“一个基督徒做什么,是他自己的责任;一个犹太人做什么,则是所有犹太人的写照。”如今这个世界第N次想证实这句话,真令人难过,非常难过。

老实说,我搞不懂,荷兰人,一个善良、诚实、政治的民族,怎么可以这样评判我们——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受尽压迫、最不幸、最可怜的民族。

我只有一个希望:希望这反犹风气只是一时的事,希望荷兰人会拿出本色,永远不要偏离他们内心深处的公道正义,因为现在这些说法没有公道!
费尔南多·佩索阿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它是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多为“仿日记”片断体,由众多研究专家搜集整理而成。

我们从未爱过什么人


我的梦是愚蠢的避难所,就像用雨伞遮挡雷电。我感到如此倦怠,如此愁苦,如此缺乏姿态和行动。无论我怎么去探究自我,所有梦想之路都通往焦虑的空旷之地。有时候,甚至连梦都避开我这个执迷不悟的做梦者,于是我看清了事物生动形象的细枝末节。让我躲藏的雾已散去。我灵魂的肌肤被每一条看得见的边缘划破。我的器官在发现它们的粗糙时,被每一件看得见的粗糙物刺痛。我的灵魂被每一个物件的可见重量沉沉压住。我的生活仿佛就是被生活鞭打。
旅行是那些不懂得感受的人做的事情。这便是为何游记总是和见闻札记一样不能令人满意。游记的作者有多大想象力,他的作品就有他用尽他所能想象出来的、风景里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来吸引住我们,但他必然无法用详尽的描述去记载自认为看到的风景。我们都是近视眼,内心却不是。只有我们用来作梦的眼睛才能真正看见......在我们永恒旅途中,除了我们没有别的风景。什么也不属于我们,甚至我们自己也不属于我们。我们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什么也不是。我将什么样的手,去伸向什么样的宇宙呢?宇宙不属于我:因为宇宙就是我。
我们从未爱过什么人,我们的所爱不过是某人在我们思想里的观念,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即我们的自我。这一点适用于爱的全部范围。
我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喜欢的家伙,他们甚至对我有一种模糊而好奇的尊重。但我得不到热烈的感情。我没有挚友。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尊重我的原因。

我的想法:佩索阿,因为你对别人不热情,所有别人也无从回以你热情。我很像你,所以批判你的同时也是在批判我自己。我不敢面对我自己,但是面对你的时候,我得以看到我的影子,得以狠狠地批判,指桑骂槐,继而让自己羞愧。

假使你对别人热情——然而我看了你的资料,你是一个孤独、内向、孤僻的人,不爱旅游,不爱出门,认为没有多少知己值得深交,因为和你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我深深理解你的悲哀,因为我和你一样。

但是孤独有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交友是升华的另一种机会。我相信。内向孤僻是你人性的弱点。

尊重你是因为不了解你,因此对你保持敬畏。

他们远远地看着你,觉得你有些厉害,但是又说不出到底厉害在哪个抽象的领域,只知道你身后的影子特别大——大到紧紧贴着从天花板到地板的墙壁。
梅·萨藤
《过去的痛》
梅·萨藤,原名埃莉诺·玛丽·萨藤(Eleanore Marie Sarton,1912—1995),生于比利时,4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她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小说家,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拥有17个荣誉博士学位,曾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教授过诗歌,195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探索者”。她在前半生的教学与写作生涯结出累累硕果之时,选择了独自隐居,从喧嚣中抽身而退,面海而居,写作、沉思、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体悟孤独与人性的关联。
关于爱与孤独


在重读这本日记的时候我问自己,毕竟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老朋友、新朋友、工作上的朋友进出过这所房子,为什么孤单仍是这一年反复出现的主题?在一个人类大家庭围绕着我时,我如何能够孤单?他们带来了礼物、赞美,他们心底的自我,要求的只是我在这里并且倾听。

孤独的降临是因为我不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温柔的交流之河在所有日子下面流过。

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有时至少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

我一直把爱情想象为一次旅行,它的结束就像一个人再次回到自我一样。激情地爱一个人,常常是爱一个与自己非常不相像的人,价值就在于它把你的自我带入一场通往陌生地域的旅行。
也许,相对于孤单,我一直非常得意于孤独——“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现在我感到惊人地孤单,因为我不是我自己。在与朋友相处超过半小时后,我就会感到我的灵魂在被抽干,仿佛空气从一只气球里涌出一般。所以有人在我这里是不行的。

我希望在激情的人际关系中也能感受到脚下坚实的大地。结果证明那也是一个幻觉,于是我在完全的孤独中回到我开始的地方,既是作为一名作家也是作为一个女人。过去这一周我一直在做的是—促使我重新开始记日记的东西正在帮助我—再次与孤独和平共处,再次不怀奢望地回到工作上来,回到工作的快乐中。
因为我独自生活,最近二十年来一直如此,所以我在孤独中写作。但这些天来我逐渐意识到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她们是寡妇,她们的孤独是“既成事实”;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对于后者,我这个榜样可能是有害甚于有益。
我已经逐渐成了孤独生活的代表,这选择本身在对抗婚姻或生育方面是有效的。也许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有两个时刻,二十岁和六十岁之后,孤独能带来创造。但对于两者来说,只有二十岁时孤独才是一种选择。并且这几乎仅仅是一个暂时的选择,因为生活在继续,有各种可能会改变生活的进程。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购买【毕淑敏自选集】


    关注 十点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