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机讲解第九周:20151207-1213

 

周一:第二十五章讲解周二:第二十一章讲解周三:第四十六章讲解周四:第十四章章讲解周五:第四十章讲解周六:第三十三章讲解...

学 习 提 示


文传君:本文为“文化传统《道德经》学习交流群”的随机讲解摘录,对每章的重点内容和全部章节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讲解,不逐字逐句绎读,可与平台上发布的公版《道德经》微学习课程互参。微信群里每天学习一章《道德经》,每周6章,周日复习,大约14周不到100天完成全部81章的朗读背诵。这样循环往复,很快大家就会有所印象、受益,完成学习《道德经》的百日筑基。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下文加入学习。
《道德经》微学习计划
本周助教:靈明。学习内容如下:
周一:第二十五章讲解
周二:第二十一章讲解
周三:第四十六章讲解
周四:第十四章章讲解
周五:第四十章讲解
周六:第三十三章讲解
周一

Mon
第二十五章讲解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内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今天北京又开始雾霾了。雾霾天我们也不怕,好好学习经典,先从精神上充实。我相信精氣神上的充实饱满能有效抵御形而下的变化,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剩下一点点再用形而下的方法如站桩啊太极啊中医啊食疗啊对治,就化大为小,不要因为雾霾精神就沮丧,积极应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章是对大道的正式命名。很多人理解,道就是规律。我曾经举例,假设有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发现地球上有个东西很有意思,有两根金属制成的轨道,上面有个东西拖着好多车厢在跑,跑到一个地方叫作车站的就停下来,很有规律。于是呢他为了理解这个规律,就浮空在地球上拿个小本本,记下来各种数据:起始车站、到达车站、中间停靠车站、停靠时间等等,整理出地球人叫的那个火车时刻表,觉得发现了地球上的一个规律。到了2016年,突然发现所有的火车开始提速了20%,这下规律一下子又乱了。外星人开始迷茫了,这是咋回事啊?说好的规律呢?

大道必然也会呈现出各种规律,但是他本身是什么呢?

这一章很重要。《道德经》假如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重新编排顺序,这应该是第一章。

有物混成:这个物是21章讲的其中有物的物,也就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中的这个众,就是万物之甫始的状态,也就是有物混成的这个物。这个时候,还在万物甫始的时候,还在混沌之中,都混成在一起。第四章讲的“象帝之先”,这个状态还在有物混成之前。所以老子反观到的这个状态,是在大道生成天地之前的那个状态,已经孕育出万物,且将要生成天地。

先天地生:这个是讲的先于天地之前的状态。回想道生一,所以理解这就是一的状态。我们一般将大道解为0,那么这是1,1就是太极;一分为二,二为天地,所以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那个状态,道家或者氣功讲的先天氣。这样就能理解什么是先天氣了,就是在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

寂兮寥兮:寂寥两个字各有含义;寂,安静无声。《道德经》讲: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没有声,不等于没有音。只不过是耳朵听不到而已。寥,无形。没有眼睛能看得到的形而下的形,不存在有形的物,万物还在无形的阶段。且要注意到,这两个字都是宝盖头,宝盖头为穴,意思是深远难测。

独立不改:他是一种超然独立的存在,或者只能是反观到他的存在,也理解为是一种庞然的存在,谁也无法去改变他,影响他。

周行而不殆:这个周,最早的初文就是雕刻的雕,雕刻有各种点,所以是密密麻麻的无所不到。那么这个周,就有无所不至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扇形的运行,但是不能理解为一种完美的圆的曲线。圆是规所做,实际生活中现实之中完美圆几乎不存在,自然界存在的,都是各种曲线的闭环,如环之无端。周行也有一种有规律的玄机,但是他不是曲线,而是扇形的旋转比较接近。这样才能合于周行无所不至,运作永不停止的含义。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为天下万物的母亲。理解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道在混沌之中孕育了万物,所以是天下万物之母,就跟人类生孩子一样。生之前呢?还有个孕的阶段,孕也有个过程。所以古人思维其实很简单,从人类生育理解了天地的形成,理解了天地万物都有个母,这个母,孕育了天地万物,生成了天地万物。第六章讲的是这个生的阶段。人从哪里生出来?自然是从母亲的牝门,所以就有了玄牝之门,也就理解了玄牝之门。这些都是一体的理解,但是在《道德经》分在各个章节。古人的行文特点跟时代有关,如语言文字、书写工具、载体等。

吾不知其名:这个名,古人就是一种对人的称呼。名:月下开口;意思是黑夜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是谁,这个时候给自己起个名,我是张三,张家老三。张为姓,女生为姓。说明我们的姓,最早来自于母系社会,那个时候父亲是谁不那么清晰,但是母亲是谁清楚。这是人类经历母系社会这个阶段的残留。直到现在也还是有舅舅最大的习俗,这是兄弟姐妹的亲情。当然名与字也不同,我们这里不深究了。

那么为什么说吾不知其名呢?因为没有办法给这个物命名,天地万物的形而下的名,都有些特征、特指,但是这个大道无法用有形万物给他命名,因为他本身是孕育了万物啊。一切名都不足以说明这个有物混成的物,所以说道隐无名。

字之曰道:就给他起个字吧,叫作道。字,也说明是一种不得已的称呼,不那么正式,不那么能说明问题,但是相对而言还靠谱些。那么这个道,也必然意味着有些玄机。衟,这个是繁体字的最接近甲骨文金文的道,意思是要行;这个首呢,也要用心理解参悟。行与悟结合,思索与实践结合,才能越来越对准;感应正确,才有源源不断的靈机。

强为之名曰大:我就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叫做大。这个大,指的是无所不包,也意味着混沌元气就包围着我们,渗透着我们。那为啥我们还都感受不到呢?这些别的章节解读有答案。大家也可以想想,参悟下。

大曰逝:这个大还有个含义,是有种膨胀扩大的趋势。虽然是形而上,但是他有他那个范围的给以我们内心返观一种感受,如清、深、远、惚、恍等等。就好像是我们接触人也有种对他的氣质的一种无形的感受,这个感受该如何描述呢?只能是我们现有的名。如内心高傲、有距离感、端着、接地氣、亲和,等等。所以这里的大,也是类似的觀感,有着动态变大的感受。

这个逝,是离开的意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了自然就离开了,就好像是我们孩子大了也要离开。

逝曰远:离开了自然就远了。

远曰反:但是远去还会回来。

所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是大道之行,我理解为类似过去照相机镜头光圈的开阖旋转着出去又旋转着回来了。当然至少要理解为是一种立体,但是又不能理解为立体。因为立体也好平面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的天地形成之后才有的三维时空的感受。而混沌之中时空感受是不强烈的,理解为必然有种超越我们目前能理解的时空的效果、能力、特点,等等。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里一下子就出来了天地人,那过程呢?老子似乎没有讲,给我们留白了,留下些思维的空白需要我们自行补齐。

那么从上文看,自然是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过程之中而产生出来天地人。混沌这个时候阴阳不明显,但是随着这种大道的玄机、大道之行,也必然开始逐渐清浊有种分离,分离也有种相互的吸引、氤氲、暧昧,这里面自然就如人间的男女一样而阴阳交合,孕育出生命,也就是万物。整体上看,那么也必然有清浊之氣的扎堆,慢慢就形成了天地的初始,到了某个临界点,自然就生出天地,然后万物就随着从混沌之中,飘飘洒洒的落到地上,逐渐有了形而下的形体,视之可见听之可闻,也就能搏之可得,能摸得到了。

就好像是我们掰开一个东西,这里面的密密麻麻的种子就落下来了。我观察水果之中的火龙果,切开一个剖面就很类似我心中所想的混沌的样子。当然以上描述也是我的前识,一种比喻,大家不必固化在这个前识上,作为辅助理解吧。

我们讲一切都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以用我们的时空来理解,只有天地形成之中且稳定了才有我们现在的时空的概念,有了日月星才有了年月日嘛。

故道大:道生出天地万物,当然他最大。

天大:天覆盖了地球和动植物人物,当然也大。

地大:地承载了地球上的万物,当然也大。

人亦大:人呢,虽然是在天地之间生存,但是他在混沌之中孕育的时候,在万物之中,唯独他得了大道的灵氣、中氣,所以他很有能力,可以感应大道,所以可以为天地之正;故他也很大。

域内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这个宇宙时空啊,有四大,人呢占了其中之一。这是老子的再次强调,不可妄自菲薄,我们人类虽然生命短暂,最多只有两个甲子的天年,但是一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为天地做出贡献。

那么该如何做呢?该如何行呢?既然我们讲过程,就有个顺序、次第。如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这里给出另外一个次第。

人法地:先要从效法地开始。效法地什么呢?厚德载物。

地法天:地法天,意思是地要取法于天。这里我们理解为,人法地之後还得法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法道:天地系统要取法於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注入负熵流给天地系统。从人法道的角度看,就是效法大道无私的玄德。无私合于道。自然就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长生久视。

道法自然:自然有很多意思。一个意思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自然界。道生天地万物自然有种内在的规律,也就是万物各有其自然,如花花草草虽然都大同小异但是也各有他的自然如花信。所以道法自然也可以理解为要理解万物各有他的一种内在的规律、自然。自然就是他自己本来的那个样子。道法自然呢?在这里最准确的理解,就是大道就是效法自己本来的那个样子,自本自根的意思。

这一章很复杂内容也很丰富,一般的章节也就是30-50分钟。这一章花的时间比较多,固然有年底新常态的缘故,主要也是有内容很丰富的缘故。就到这里吧。
本段讲解与公版课程互参
点击此处查看
周二

Tuse
第二十一章讲解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从这一章我领悟了《道德经》需要对齐,按照诗歌的节奏一行一行对齐。这样能把一些关键的名凸显出来,如:象物精信,恍惚窈冥等等。所以文化传统的《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对齐和分段。如28章就按照很长的对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这样老子的内在的一种递进就看出来了,能领悟出很多奥妙。其实这样也容易背诵记忆,把很长的章节找到了内在的规律。

我看历代的注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强迫症,有时候不同版本是为了对齐硬生生的修改了。如广德若不足,就改成广德若缺。但是老子干嘛非要对齐呢?我觉得偶尔出现一个不齐也是他的行文的自由。这一章也有不齐。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按照陈老的想法,应该:冥兮窈兮其中有信,才对啊。本来我也觉得这样有道理,但是可能失去了“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句话的内涵,故不采纳。

这一章是大道篇的25章的重要补充。我们来试着解读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首先说这个孔。按照现在的理解,这个孔,就是一个洞。对吧?有一定道理。穴是洞,洞穴,也有深远难测的意思。但是还有一个意思,是美好的意思。这个字,其实是个鸟的形状,张着嘴。古代的传说,见到这种鸟,表示府内要添丁,所以是好事。那么在现代还遗留下痕迹,如孔雀,就是华美的雀,长得漂亮。我个人比较倾向美好的解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指的是这种美好的德也好,按照别的解读大德也好,深远的德也好,其实是惟道是从的。惟道是从,指的是跟随大道而行,有道才有德。那么我们顺便理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等等。那么道德仁义礼还是有个顺序的。所以,道德有先后,道在先,德在后,还是通常的理解。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大道是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把这个物按照现在理解,他是一个存在,虽然这个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是存在而不是幻想,或者说我们现在的词组:规律。理解大道整体上是个存在,是个物;也理解有物混成有整体上是个存在的含义。

恍惚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含义。恍惚在现在汉语之中,有点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意思。那么古文大多一字一意。恍我们多次解读,其实就是内心感觉到有种光;惚呢?忽,是古时候的计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因为很小很轻,容易飘忽不定,所以有时间很短的意思。惚,也就是内心感觉有种飘忽不定,存在的时间很短、迅速变化,也有微小的含义。这是老子返观大道有种惚恍的背景。

比如疏忽,就是因为这个事情很小所以容易忽略了,马虎了。生活之中我们不能疏忽很小的细节。往往在小的细节上没注意结果失败了。要疏而不失。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这种惚恍的背景下,老子反观到象。那什么是象?我内心觉得应该是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个时间段的一种形势趋势的洞察,在内心自然出现一种象,把握了未来的一种变化。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正因为把握了未来的趋势变化,所以大家都向他靠拢,做成大事,还很平安。

实际上伟大的企业家、政治家都会在内心呈现一种象,把握到这个大趋势,顺着这个趋势而为自然就成功了。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恍惚的氣化背景下,老子还反观到有万物还处于形而上的存在。这个物呢?就包含了现代汉语之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那为什么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区分呢?按照元氣论,就是禀氣不同。如:人得中氣;动物如鳞介羽毛得四象东西南北之氣;植物自然得余氣。所以人为四大之一,就是从中可以直通大道。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个窈兮冥兮的窈冥,其实都是宝盖头,也就是穴。穴为幽深深远难测之意。窈,穴下的幼,则有微小之意。冥,也有幽远不可见的感觉。这也是老子的反觀,反觀到,在幽远不可见的难以测度的洞穴之中,有精在萌生。那什么是精?精,其实就是氣的凝聚。但是精呢,接近形而下。25章讲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大道演化的混沌元氣一开始可能是相对均衡的一團,然后随着大道的自然赋予的玄机在不断地往外膨胀扩展,那么这个过程自然有各种氣的清浊分离,也有氣的自然氤氲而孕育万物,也有氣的自然凝聚为精华。各种未来的趋势也就在其中了,可以内心感悟到象的存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精,老子感悟到是非常的真切的存在;真,也意味着有种纯粹,没有杂质掺假的意思。其中有信的存在。这个信,还是指的是现代含义的信息。人言为信嘛。人言首先是信息,传递某种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古人氣化能力强大,这个信,也就是人言一出来,就带有氣化的能力,就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信还有要完成一件事情,兑现承诺的意思,言而有信。也理解为,如果称得上言,这个言出来,也必然带有一种凝聚的氣的精华,所以在无形的氣化上,能管事。那么我们也就自然理解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个信,如果其中的精不足、不够,自然起不到作用,也就失去了诚信,别人就不再相信你。所以,信还是很复杂的好几个意思的糅合,都完整地保存在现代汉语之中了。

那么也可以理解为老子能把精之中的信解读出来,所以他才有各种靈机源源不断,才能有原创的五千言《道德经》的问世。

这个信其实就如我们现在的无线电波、wifi一样,其实大氣之中弥漫着各种的信息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解读能力。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古代到现在,那么对老子而言,古代就是我们讲的上古,他的现在,就是老子所处的时代。那么这个名是什么呢?我以前认为是大道,现在想,也可以是象物精信,以此才能反觀和理解万物的存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这里面不是有象吗?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所以为什么老子懂得那么多,就是因为他返观到了万物的甫始时候的在形而上的状。因为万物这个时候还在混沌之中,还仅仅是形之始也,所以只能是称为状。甫始,指的是最初始,形之始也。如易纬乾凿度讲的:太易,未见氣也;太初,氣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所以每个名都是很准确的定义出来。

读大道篇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要有种自信,我们都是混沌之中孕育的,那么与大道母亲自然有种联系,牵连,所以感应不是一件难事,反而是自然的事情。但是为啥感应不到?就是私欲大了,在我们甫始的生命外面有层染着,所以有种隔阂。逐渐少私寡欲,去掉染着,自然见素,自然抱樸。这当然有个过程。但是在过程之中我们自然已经能有所感应了,自然就显出修身家乡的一些初步的效果。说多了不容易记住,那就记住一句话:多熟读背诵就好了,自然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段讲解与公版课程互参
点击此处查看
周三

Wed
第四十六章讲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



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个天下,指的是周朝的天下。当然换在现代含义上,地球变小了,我们现在人有各种交通工具,高铁飞机,这样现在的含义上,天下就完全可以指这个地球村。

天下有道,指的是假如我们目前这个世界按照道的规律来运行的话,那么,战马就会退回去耕田,它的粪便自然就用于肥沃土地。却,有退却的意思,从战马退却回去当耕马。这类似铸剑为犁。

什么是天下有道?与现在的法治比起来,那么天下有道,就是道治。人人内心有道,去甚去奢去泰,而不是贪婪于物质享受而带来的利益之争,或者是思想之争,那么自然也就一片祥和。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假设天下无道的话,那么,即使是母马也用来作战,在郊外生下马驹。那么百姓的生活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啊。

能发动战争的自然是侯王。这种情况自然是侯王,也就是国家的领导人的欲望太大,不满足于目前的人口土地财富,而要拼命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所以这一章是规劝当时的诸侯的。

咎莫大于欲得:咎,一般就解读为过失,或者罪过。罪过,没有比欲望过大想要得到更多的财货的。这里的欲,不是指的我们现在人一般意义上的欲望,而是超出需要的才是欲望。在老子思想之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统治者必须要让百姓做到的。这里指的是侯王在治理国家上不该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发动战争,让百姓生活痛苦。

祸莫大于不知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也就是说,诸侯吃好喝好玩好住好,还有啥不知足的?不懂得知足,贸然发动战争,这样其实是给百姓也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说,能懂得满足的这种知足,反而才能做到永恒的充足。这句话有点拗口。老子想要表达几个意思?

第一个知足的意思是,要懂得知足,珍惜现在所有。

第二个足,是懂得知足的道理,知道目前这种情况虽然或许也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已经值得珍惜;而要是不懂得知足这个道理,内心充满焦虑紧张失落矛盾痛苦等等负面的情绪,那么或者连现在的所有也将失去。

第三个意思是懂得知足,还懂得知足的这个内在道理,那么,内心总是一种平和,也自然懂得不急不躁、绵绵若存、不断积累、道术并进,将老子讲的其他道理统统用上,那么,就会带来有永恒的满足。

人心始终要平衡、平和,在知足和知止的同时,不影响道术并进,提升自己的道行和专业技能,那么就会带来永恒的满足、充足。学习这章我们也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之足常足矣。
周四

Thur
第十四章讲解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

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每天积累一点点,年底一看,就会收获很多;每天读一章讲解一章学习一章,98天大循环过去之后,就会感觉精神上充实很多,生活也在悄然变化。时间之伟义大哉。先来个开场白。

视之不见名曰夷:用眼睛来看,是看不见的,我把这种特点起个名,叫作夷。我们已经在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一章讲过夷,就是弓+矢。射出去看不见了,所以叫作夷。过去有个民族,叫作东夷,实际上是山东这一代的民族,他的英雄就是后羿。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是嫦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嘛,实际上是太阳历改成了太阴历。但是也说明这个民族很能射箭,弓箭术强大。但是他们不为华夏民族所包容,所以呢就被打败了。这就是华夷之争。后来也把外国人称为夷。这一批人有一部分就移民到了现在的贵州啊或者更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彝族。所以彝族还有很多的上古文化继承下来了,如水书。我就根据自己的记忆讲一些,这样大家兴趣就更加浓厚些,按图索骥也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听之不闻名曰希:用耳朵听是听不到的。这特点起个名,叫作希。我们经常用依稀,实际上也有这个希的象,也就是好象,仿佛记忆之中保留着。别梦依稀咒逝川。这个希,就是仿佛还能听到,实际上是听不到的。这就是形而上的一种感受。大音希声,从这个希,理解音,还是形而上的感受,仿佛有声,但是不是耳朵这个感官来的。是无形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内心的感受,而在大脑之中,兑现为形而下的声,实际上就是音。故曰:大音希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搏,指的是用手去抓挠,但是触摸不到,所以起个名,叫作微,意思是很小很小无法用身体去触摸、去感受。

这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种方法:眼看、耳听、身体四肢触摸;换句话:视觉、听觉、触觉。但是,用这三种方法是无法认识形而上的物的。想想我们认识事物是不是都是这三种办法?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三者也就是希夷微,已经对形而上的物描述到了极致,已经无法再往下深究了,说明老子也有言穷的时候,所以就要再从整体上对他进行描述。

其上不皎:往上看他的上部也不明亮。

其下不昧:往下看他的下边也不暗昧。

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一种遮诠法的文法,也就是否定的文法,意思是没有上也没有下。因为我们一般讲上边有天光,所以物体的上边相对就较亮,下边也会暗淡些。

绳绳不可名:这个绳,其实是接近渑这个音。黾,也读渑。我们一般读为min。通的是冥,意思是幽微深远难以测度,也无法命名。道隐无名之意。如果读渑呢?意思绵绵若存,都可。我们还是取冥的意,更胜。

复归于无物:重新回到连物还都不存在的时候的状态。理解21章象物精信,是有顺序的。大道演化万物,有个顺序,同时又绵绵不绝,所以象物精信是并存的。

是谓无状之状:这个时候还无法形容他的样子,是没有样子的样子,无法形容。这个状,现在讲就是描述某个东西的样子。这个样子,因为还在形而上,所以也仅仅是影影绰绰的一种感受,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万物还没有形而下的固化的形,所以只能称之为状。现在词组就是形状,糅合了古汉语的两个字。

无物之象:这个时候,还没有生命孕育出来,还没有物,只有象,也就是一种未来的趋势、动态能感受到。这个趋势、动态还只能是用元神解码出来,化为形而下的一种象,兑现在脑海之中。如音,化为声,但是又不是声。

是谓惚恍:从这里理解,原来在象物精信还没有兑现出来的时候,这就是惚恍,也就是氣化的大背景。

迎之不见其首:对着她的前面看,看不到她的前面。

随之不见其后:跟着她的后面看,看不到她的后面。

这个跟其上不皎其下不昧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混沌,是没有我们的空间感受的,没有上下前后之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要能把握住上古传下来的大道,才能驾驭当今的形而下的万物、社会、国际趋势。今之有,也就是当今的所有的人事物的集合、整体。

这就是我们要继承我们的上古祖先的教下,学习上古的经典。这些教下也就是都整合在2500年之前的经典之中了。敝则新。首先是继承,然后跟现实结合,这就会有更新的源源不断出来。大道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所以首先是要继承,涤除玄览,用其光复归其明,自然还会有更新的出来,化为靈感、真知,自然能驾驭当今的万物。现在很多人讲创新,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继承,否则无以谈创新。

能知古始:能够知道上古时候大道传下来的开始。在最初始的时候还没有语言文字,但是实际上这些上古的传授,老子都化在了《道德经》的五千言之中了。那么文化传统的传授,实际上也包含了很多无形的信息在其中,一代代传下来。

是谓道纪:这就是大道的传统。纪,就是统。我理解这个绞丝旁的统,就是一团整整齐齐的丝线的头。抓住这个头,就把无形的丝线都抓住了。所以大道统于一。

这一章很丰富。什么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就是无。什么是大道呢?25、21、14对此有比较丰富的描述。多读,不带前识,内心慢慢自然会越来越明。
本段讲解与公版课程互参
点击此处查看
周五

Fri
第四十章讲解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今天这一章很简单,也是最短的,只有21个字。谁要感兴趣可给81章排个序,看看哪一个是最短的,哪一个是最长的。

反者道之动:这个反,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回归到大道之中,如复归于樸。反,与正的方向相反。绎读有说明这个反字,是反着向上攀沿而上,与顺着向下正好相反。也说明反向不容易。

正向,是开;反向,是阖。道生万物,是开;逆返无极,是阖。反,也通返,返回。

反与复也有接近的意思。差别在于:复,指的是重新回到某个原点;而反,指的是这个重新回到原点的过程。

所以道者在复归于樸的这个过程之中,也必须有种与大道的互动、交流;这个动,也有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意思。也理解我们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也会有种互动、交流,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真知出来。要内心自然地开放,保持互动,才能动而愈出。

弱者道之用:柔弱一般是并用的。但是柔和弱又不同。柔,就好像是橡皮泥一样具有塑性;弱呢,轻飘飘的不受力,如弱不胜衣。从字形上看,也有弓和羽的象,和在一起。

一般初生的羽,都有种幼小也自然轻飘飘的不受力。这里的弱,形容大道之氣是非常的初始,所以很弱,但是很容易渗透到万物之中,施加作用于万物。所以解读为:柔弱之氣是大道作用于万物的方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向的视角不同,这里是从万物的角度逆推他的根源。这里的有,如第一章所言:有名万物之母。在科学上,就是最基本粒子的级别。

有生于无:有,又是从哪里来的?有自然是从无而来,也就是无中生有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无,就到了混沌元氣的层面。有无相生,指的是有还将回到无。庄子寓言:倏忽在中央之地遇上了混沌。这段寓言的含义甚多,其中,也有“有无相生”的含义。

从聚散的角度看:聚则为物,散则为氣。所以理解还有个聚散的机制,才是深入到氣化的堂奥之中,才能作用于万物。
本段讲解与公版课程互参
点击此处查看
周六

Sat
第三十三章讲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九周,每周7天也是一个循环。所有的循环都跟天文星辰有关,只不过有些周期我们不知道他在天文上的含义,例如六十甲子和两个甲子的天年。人类的寿命就被制约在这两个甲子内,修行再好到时候也要瓜熟蒂落,无疾而终。所以,人类始终都要面对生命的周期这个永恒的课题。《道德经》这里面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终极思索。修行的目的何在?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复归于樸。既要一生安全运转,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陵行不遇兕虎以其无死地;还得有所升华。所以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行于大道。谓之修行。

那么修行实际上面对的是什么?怎样才算得上修行?其实每个人要面对的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达成无形的氣和,而不是违和。无形的抵触冲突对抗还是最厉害的。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各种人?如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完全无关的陌生人;然后谈得上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然后谈得上是与大道的关系。所以道天地人,这个人,不是孤独的个人,是所有的地球人的集合。那么修行是有个次第的,要从相关度最大的身边人开始,逐渐扩大。所以是修之於家,然后是修之於乡。

知人者智:什么是智呢?《道德经》多次出现智,或多或少带有些贬义。从这句看,知人者智,本身不带任何贬义。所谓知人善任,我们也需要。假如把一个工作给一个不合适的人,那就是不智。因为人一般难以改变,与其勉强他有所变化,不如给他合适的工作。当然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这个变化需要漫长的时间,犹如树苗的长大,有他的一种自然。一般工作上手需要时间慢慢熟悉,得有所耐心才好。

自知者明:如果说知人者智带有贬义的话,那么主要是要跟自知者明结合起来读。一般人看别人都是清楚得很,俗人察察,明察秋毫;但是看自己就没有这种手术刀一样的锐利。这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假设我们看人都看到他的不足,而没有看到他的很足;看自己都看的是好处,看不到自己的不好处;这就是不明、不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以及短处;能发扬长处,弥补不足、短板,那就是有自知之明。这样明与智结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和谐很多。自知者明,隐含的意思是修自己,去甚去奢去泰。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算得上是有力量。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是以力战胜别人?还是耐心交流、倾听他人的想法、合理性?这样才能克服自己认知的一些不足,纠正自己的偏差,达成折中,形成共识。所以当人与人之间有不一致、不和的时候,要内心谦下、心氣柔弱。自胜,就是升华自己、提升自己。但是人可以自己升华吗?显然不能自己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就需要有一个形而上的很高的东西的感应。从现实看,就是读经领悟,在神上自然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实操的办法。

靠外力只能是暂时让别人屈服,真正让别人服氣的还是自己的内心的修为、无为,不言之教。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知足者富:在财货上知足,懂得知足、知止,这才是真正的富有。生活的经验,是不知足往往失去更多。但是这里面也有矛盾,怎样才到了应该知足的时候?这在于内心的自证。我认为关键在能始终心平气和无伤身体一生平稳运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财货有余非道也哉。物质上够用即可,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最关键的。

强行者有志:《道德经》与志有关的是弱其志。这里的强行者的强,专家意见是,勤而行之的勤。有理。强行,也可以理解为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往前行。我们做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难免也有困难,也要克服,尤其是克服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努力往前。当然了,弱其志指的是有种弹性。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往往有种不理解,也不能不管不顾往前走。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是多交流就能缓和气氛,取得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少能减少无形的阻力。所以,强行者有志,这里还是勤行者有志更加贴切,更加合于《道德经》全文的宗旨。强行也跟实际不符,大多没有好的效果。

不失其所者久:这里的所何意?所,就是一个地方,如:托儿所、派出所、招待所等等,保留了所的这个意思。如:兵无所容其刃;这个所,也是地方,就是因为含德之厚所以无死地,没有一个该死的地方,德全不危嘛;所以,兵器没有地方可以放下去。无法伤害到德全且厚的人。

那么这句话的所,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根基、根据地等含义。这个根基是何意呢?以我的理解也有显意也有密意。如果讲显意,那么我们的身体、事业、专业技能就是我们的根基,再怎么也不能失去,失去了在人间就没有立足之地;如果讲密意,那么我们的无形的精氣神才是我们的最深的根基,虽然看不到,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无形的神氣,能做成事业都是精神层面很丰富很博大很内涵才能做成,精神越丰富强大柔弱则能做成越大的事业,包括无形的事业。这就跟深根固柢联系起来了。

死而不亡者寿:所以从这句话看,老子不仅仅是让人的一生平安运转,还要在享尽天年撒手而去之後,依然存在,而没有消失。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真意在此。

所以结合全文,要做到死而不亡者寿,就需要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勤行,这样就能不失根基,长生久视。
加入学习

文化传统《道德经》学习交流微信群实行实名登记入群,申请方法如下:

1、添加文传君个人微信:搜索微信号码wenhuact001添加,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添加好友时请注明“道德经学习”。
2、提交登记信息:请将“姓名+年龄+职业+《道德经》熟悉情况+其它”以私信发给文传君。

3、通过申请的,由文传君发送入群邀请链接,《学习提示》和《群规》,请认真阅读并严格遵守。


    关注 文化传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