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會飲:八佾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經典,有各種讀法。我的讀法,是先聽聽那些往昔的偉大讀者怎麼說。他們為經典操過心,也藉助經典省察自己操心世界的方式。讀一本經典,首先意味著加入這樣一個閱讀共同體。我常想,這真像柏拉圖、色諾芬筆下的會飲。眾賢圍在蘇格拉底身邊,你言我語。這場會飲,我是遲到者。遲到者的禮貌,是先學會傾聽。一旁聽著那些異代而同時的好言語好意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遂有《論語會飲》。體例笨拙,無非抄書,隨讀隨抄,亦有披沙見金之樂。衰世閒人,日課數章,有緣人或發一笑,高明者鄙之可也。



無銳齋論語會飲
八佾第三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集解馬曰】: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集註】:

謝氏:君子於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則雖弒父與君,亦何所憚而不為乎。

【朱子語類】:

o 季氏初心也須知其為不安,然見這八佾人數熱鬧,便自忍而用之。這便是遏絕天理,失其初心也。

【宗周學案】:聖人誅亂臣賊子,往往就處心積慮處摘發他真種子出來,使他罪狀無逃,亦便指點他良心,開以自新之路。於季氏八佾,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於宰予短喪,則曰女安乎。可見。

【船山訓義】:且無論其理,而問其心。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以雍徹:

【集解馬曰】: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

【皇侃義疏】:禮:天子祭竟,欲徹祭饌,則使樂人先歌雍詩,以樂神。後乃徹祭器。於時三家祭竟亦歌雍詩以徹祭饌。故云三家者以雍徹也。

子曰云云:

【集解包曰】: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諸侯及二王之後來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

【皇侃義疏】:孔子稱雍詩之曲,以譏三家也。相,助也。辟,猶諸侯也。公,二王之後也。穆穆,敬業。奚,何也。孔子曰:此詩曲言助祭者有諸侯及王者後,而天子容儀盡敬,穆穆然。今三家之祭,但有其家臣而已,有何諸侯、二王後及天子穆穆乎。既無此事,何用空歌此曲於其家之廟堂乎。或問曰:魯祭亦無諸侯及二王後,那亦歌此曲耶。答曰:既用天子禮樂,故歌天子詩也。或通云:既用天子禮樂,故當祭時則備設此諸官也。或云:魯不歌此雍也。季氏自僭天子禮,非僭魯也。

【集註】:

程子: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當為,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襲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徹,故仲尼譏之。

【朱子語類】:

o 問是成王賜周公。曰:便是成王賜周公,也是成王不是。若武王賜之,也是武王不是。公道是成王賜便不敢道不是了。雍詩自是成王之樂,餘人自是用他不得。武王已自用不得了,何況更用之於他人。

【宗周學案】:歌雍比舞佾罪狀加著。夫子又以名義喚醒之。既無所取,益彰其僭耳。止緣魯僭用天子之禮樂,故季氏承桓公之後,亦用天子之禮樂。然禮,大夫不得祖諸侯,諸侯不得祖天子。此等大名義,魯君臣皆相見決裂矣。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人而不仁:

【集解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皇侃義疏】:此章亦為季氏出也。季氏僭濫王者禮樂,其既不仁,則奈此禮樂何乎。江熙云:所貴禮樂者,以可安上治民,移風易俗也。然其人存則興,其人亡則廢。而不仁之人居得興之地,而無能興之道,則仁者之屬,無所施之,故嘆之而已。

【集註】:

游氏: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其如禮樂何哉。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為之用也。

程子: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李氏:禮樂待人而後行,茍非其人,則雖玉帛交錯,鐘鼓鏘鏘,亦將如之何哉。

朱子:記者序此於八佾雍徹之後,疑其為僭禮樂者發也。

【朱子語類】:

o 如禮樂何,謂其不奈禮樂何也。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樂不莊敬,如何行得禮樂。

o 譬如不善操舟,必不奈一舟何。不善乘馬,必不奈一馬何。

o 人既不仁,自是與那禮樂不相管攝。禮樂雖是好底事,心既不在,自是呼喚他不來,他亦不為吾用矣。心既不仁,便是都不醒了。如人身體麻木,都不醒了,自是與禮樂不相干事。

【宗周學案】:人而不仁,則本心之德亡,五官雖具,百行雖存,亦行尸坐肉,生意萎矣。禮樂為衛生之物,莫大焉者器數之陳。器數自陳耳,生意不相統,人其如之何哉。甚言禮樂不可以貌為也。

【楊樹達疏證】:

o 禮記禮器: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o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o 禮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o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籥,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大哉問:

【皇侃義疏】:重林放能問禮之本,故美其問而稱之大哉也。故王弼曰:時人棄本崇末,故大其能尋本禮意也。

子曰云云:

【集解包曰】: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於奢,不如儉。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皇侃義疏】:夫禮之本意在奢儉之中,不得中者皆為失也。然為失雖同而成敗則異。奢則不遜,儉則固陋。俱是致失,奢不如儉。故云……。凡喪有五服,輕重者各宜當情,所以是本。若和易及過哀,皆是為失。會是一失,則易不若過哀。故云……或問曰:何不答以禮本而必言四失,何也。答云:舉其四失,則知不失即其本也。其時世多失,故因舉失中之勝,以誡當時也。

【集註】:

朱子:孟子曰易其田疇。在喪禮,則節文習熟,而無哀慟慘怛之實者也。戚則一於哀,而文不足耳。禮貴得中,奢易則過於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用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范氏: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墮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

【楊樹達疏證】:

o 述而: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o 左莊二十四:魯御孫曰:儉,德之共業;侈,惡之大也。

o 大戴曾子立事: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惕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

o 禮記檀弓上:子游曰: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夷狄不如諸夏:

【皇侃義疏】:此章重中國賤蠻夷也。……言夷狄雖有君主而不及中國無君也。故孫綽曰:諸夏有時無君,道不都喪。夷狄強者為師,理同禽獸也。釋惠琳曰:有君無禮,不如有禮無君也。刺時季氏有君無禮也。

【集註】:

程子: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

【宗周學案】:諸夏無君。終春秋之世,弒君三十六,其他問鼎請隧偪逐僭擬之事,不可勝記。蓋滿目是無君世界,有出夷狄之下者。此夫子所以大管仲之功歟。

【船山訓義】:夫子知世變之將極,而嘆之曰:自帝王以來,長有諸夏者,唯此君臣之分義而已矣。上下相臨也,恩禮相洽也,威福相制也,故天下統於一。……乃今則異是矣。唯夷狄之有君矣,權未嘗分也,兵甲賦稅未嘗私也,利歸之國而禍必相救也;不似諸夏之諸侯不知有天子,大夫不知有諸侯,可專則專之耳,可竊則竊之耳,而更無以一人宰天下,以一君制一國之理勢也。夫有君則一國之勢統於一,合心同力,可安可危,而不可亡。

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

【集解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時仕於季氏。救,止也。

【皇侃義疏】:旅,祭名也。鄭注周禮云:旅,非常祭也。今季氏祭泰山,是非常祭,故云旅也。泰山,魯之太山也。禮: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止祭其封內;大夫非專封,則不得祭山川。而季氏亦僭祭魯泰山也。

泰山不如林放:

【皇侃義疏】:曾之言,則也。乎,助語也。孔子曰:林放尚能問禮本,況泰山之神,聰明正直而合歆此非禮之祀也乎。若遂歆此非禮之食,則此神反不如林放也。既必無歆理,豈可誣罔而祭之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無所爭:

【皇侃義疏】:言君子恒謙卑自收退讓明禮。

必也射:

【集解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

【皇侃義疏】:言雖他事無爭,而於射有爭。……所以有爭者,古者生男必設桑弧蓬矢於門左,至三日夜,使人負子出門而射,示此子方當必有事於天地四方故云。至年長以射進仕。禮:王者將祭,必擇士助祭。故四方諸侯并貢士於王。王試之於射宮。若形容合禮,節奏比樂而中多者,則得預於祭。得預於祭者,進其君爵土。若射不合禮樂而中少者,則不預祭。不預祭者,黜其君爵土。此射事既重,非唯自辱,乃係累己君。故君子之人於射而必有爭也。故顏延之曰:射許有爭,故可以觀無爭也。

揖讓而升下而飲:

【集解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

【皇侃義疏】:射儀云:禮:初,主人揖賓而進,交讓而升堂。及射竟,勝負已決,下堂,猶揖讓不忘禮。故云揖讓而升下也。云而飲者:謂射不如者而飲罰爵也。射勝者當酌酒跪飲於不如者,云敬養。所以然者,君子敬讓,不以己勝為能,不以彼負為否。言彼所以不中者,非彼不能,政是有疾病故也。酒能養病,故酌酒飲彼,示養彼病,故云敬養也。所以禮云: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懸弧之義也。而不如者,亦跪受酒而云賜灌。灌猶飲也。言賜飲者,服而為敬辭也。

其爭也君子:

【集解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皇侃義疏】:夫小人之爭,必攘臂厲色,今此射,雖心止不忘中,而進退合禮,更相辭讓,跪授跪受,不乖君子之容。故云其爭也君子也。

【宗周學案】:許敬庵先師述云:君子無爭,道在自反。射之揖讓而升,下而飲也,所謂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者也。唯務自反,不知有爭。故曰射有似乎君子所謂其爭也。君子似有爭而實無爭。微婉之詞也。世間射名射利互相爭勝無已時。一似射者,爭先命中。然朝市皆射圃也,而聖人以爭之道不可以訓天下,故於飲食起居出處辭受之節,極之郊廟朝享,每事節之以禮讓,默消其陵競之心,而於射發其撰。使卿大夫生而習之,為六藝之一,即辨官論才,亦必以射進。其意微矣。……君子無爭,蓋以禮物身,以讓養德,其素所學問如此,即於射亦見其無爭。謂雖天下必爭之地,而猶然無事於爭也。其所以為君子乎。

【船山訓義】:人之好爭,皆有所爭也。是非者,天下之公是公非也;得失者,吾心之自得自失也;未見以此而爭者也。其爭者不務其實,而所爭者名;不循其義,而所爭者利。若夫君子之道,修之於己,而毀譽一任之天下,安其分定,而利害任其去來,無所爭矣。

【楊樹達疏證】:

o 衛靈公:子曰:君子矜而不爭。

o 荀子堯問: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子夏引詩:

【集解馬曰】:倩,笑貌。盼,目動貌。絢,文貌。上二句,在衛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

【皇侃義疏】:此是衛風碩人,閔莊姜之詩也。莊姜有容有禮,衛侯不好德而不答,故衛人閔之也。……素,白也;絢,文貌也。謂用白色以分閒五采,使成文章也。言莊姜既有盼倩之貌,又有禮,自能結束,如五采得白分閒,乃文章分明也。子夏讀詩,不達此語。

【集註】:

朱子: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

繪事後素:

【集解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皇侃義疏】:言此上三句是明美人先有其質,後須其禮以自約束。如畫者,先雖布眾才蔭映,然後必用白色以分閒之,則畫文分明。

禮後乎:

【集解孔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

【皇侃義疏】:子夏聞孔子云繪事後素而解,特喻,人雖可憐,必後用禮。

【集註】:

朱子: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

可與言詩:

【集解包曰】: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

【宗周學案】:禮本是先王教天下之善物。蓋紀綱人道一日而不可廢者。自晚周文敝,有後進之禮樂。而憂世君子且并其禮而厭薄之。至以為忠信之薄,亂之首。蓋亦有見於文敝之禮不可以言禮,非盡去之無以返人心之厚。而聖人以為棄禮而返吾所厚,不若就禮而議其所先。先後之數睹,而禮教亦無弊於天下亦。

【船山訓義】:善學者,隨所感而皆有所通,而詩之為教,托事物以興起人心,尤其感人者也。顧感之而動,動之而不於其貞,則郊廟燕饗之雅歌,可引人之侈心而不知節;動而深求其理,則士女容華之詠歌,亦可推理之本然而反於樸。當文盛之世,禮失其本,言禮者不知擇焉。而子夏於詩遇之,乃稱以問於夫子曰:質文之不相謀也久矣,而詩有云巧笑倩兮,輔頰之巧,自然之巧也;美目盼兮,清明之美,自然之美也;皆可通於崇質之說也。又曰素以為絢兮,素者,比其天資之靚也;絢者,比其加飾之華也;然則自然之巧美不足矜,而必待於以素為絢,而後成乎巧與美哉。則其與言倩、言盼之旨不相合,而何謂其然哉。

【楊樹達疏證】:

o 韓詩外傳: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盡師而熟。由此觀之,則教學相長也。子夏問詩,學一以知二。孔子曰:……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能言不足徵:

【集解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皇侃義疏】:夏禮,謂禹時禮也。即孔子往杞所得夏時之書也。杞,夏之後所封之國也。徵,成也。夏桀失國,周封其後東婁公於杞。當於周末而其君昏闇,故孔子言夏家之禮,吾能言之,但杞君昏闇,不足與其成其先代之禮。……殷禮,殷湯之禮,即孔子往宋所得乾坤之書也。宋,殷之後所封之國也。紂失國,周封微子於宋也。孔子曰:殷湯之禮吾亦能言,但於時宋君昏亂,不足以與共成之也。

文獻不足:

【集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船山訓義】:以夏禮言之,夏先王所以肇修人紀,而傳唐、虞之道,以錫福於民者,吾知其大義之所立,精義之所讬,則能言之矣。乃其見之於品物度制者,必有徵也,庶幾於杞而徵之乎。杞奉夏祀而修其事守者也,乃緣陵遷而降用夷禮,不足徵也。……夫所謂不足徵者,其君不能修明之,其有司不能率循之,而故府之典籍有可考,舊家之遺老有可傳,猶可恃也。乃文已散佚,獻復凋殘,雖斷簡殘編之偶在,遺民野老之或傳,而得其一端,忘其全體,不足矣,故不能徵也。使他日者,遇遺文於殘缺之餘,逢故老於遷流之後,使一事而有其初終,一物而有其法制,吾則可即物以印合其義,即事以推求其意,無難取兩代聖王所以齊一天下之大用,而顯然證之曰:此可通萬世而不易者也,此則因一時為損益也,於以求大中之矩以垂於後不難矣。予旦莫俟之矣。

【楊樹達疏證】:

o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o 禮記中庸: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 楊樹達按:中庸云有宋存焉,與論語異者,中庸為子思居宋時所作,有所避忌也。本閻若璩說。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灌:

【集解孔曰】:禘袷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羣廟之主,皆合食於大祖。灌者,酌鬱鬯灌於大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別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

【皇侃義疏】:禘者,大祭名也。周禮四時祭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又四時之外,五年之中,別作二大祭。一名禘,一名袷。而先儒論之不同,今不具說。且依注梗概而談也。謂為禘者諦也。謂審諦昭穆也。灌者,獻也。酌鬱氅酒獻尸灌地以求神也。禮,必以毀廟之主陳在太祖廟,未毀廟之主亦升於太祖廟。諦昭穆而後,其合食堂上未陳列主之前。王與祝入太祖廟室中,以酒獻尸,尸以祭灌於地,以求神。求神竟而出堂,列定昭穆,備成祭禮。時魯家逆祀,尸主飜次。當於灌時,未列昭穆,猶有可觀。既灌以後,逆列已定。故孔子云不欲觀也。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子曰不知:

【集解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

【皇侃義疏】:孔子答或人曰,不知禘禮舊說也。所以然者,若依舊說而答之,則魯乖禮之事顯。若依魯而說之,則又乖正教。既欲為魯諱,故云不知也。

指其掌:

【集解包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集註】:

朱子: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聖人於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

【楊樹達疏證】:

禮記中庸:郊社之禮,所以祀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禮記禮運: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

【集解孔曰】:言事死如事生。

祭神如神在:

【集解孔曰】:謂祭百神。

不與如不祭:

【集解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朱子語類】:

o 問祭如在。人子固是盡誠以祭,不知真可使祖宗感格否。曰:上蔡言自家精神即祖考精神。這裡盡其誠敬,祖宗之氣便在這裡。只是一個根苗來。如樹已枯朽,邊傍新根即接續這正氣來。

【楊樹達疏證】:

o 春秋繁露祭義:孔子曰:吾不與祭,祭神如神在,重祭事如事生。故聖人於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獨任,事之而不專恃。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奧、竈:

【集解孔曰】:王孫賈,衛大夫。奧,內也,以喻近臣。竈,以喻執政。賈,執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

【皇侃義疏】:此世俗舊語也。媚,趣向也。奧,內也,謂室中西南角。室向東南開戶,西南安牖。牖內隱奧無事,恒尊者所居之處也。竈謂人家為飲食之處也。賈仕在衛執政,為一國之要,能為人之益欲,自比如竈。雖卑外而實要,為眾人所急也。又侍君之近臣,以喻奧也。近君之臣,雖近君為尊,而交無事。如室之奧,雖尊而無事也。并於人無益也。時孔子至衛,賈誦此舊語,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於己,如人之媚竈也。

【集註】:

朱子:故時俗之語,因以奧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竈雖卑賤,而當時用事。喻自結於君,不如阿附權臣也。

獲罪無所禱:

【集解孔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獲罪於天,無所禱於眾神。

【皇侃義疏】:孔子識賈之詐,故以此焉距之也。言我不被時用,是由君命,何能細為曲情以求於汝輩。譬如世人得罪於天,亦無所祈禱眾邪之神也。

【集註】:

朱子: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竈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竈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竈,亦不可媚於奧也。

【朱子語類】:

o 王孫賈意欲夫子媚己,緊要是媚字不好。如夫子事君盡禮也,何嘗是媚。他見夫子當時事君盡禮,便道夫子媚奧,故夫子都不答他,只道是不如此,獲罪於天則無所禱,何為媚奧,亦何為媚竈。逆理而動,便獲罪於天。

o 王孫賈庸俗之人。見孔子在衛,將謂有求仕之意,欲孔子附己,故有媚奧與媚竈之言。彼亦須聞有孔子之聖,但其氣象卑陋,自謂有權可以引援得孔子也。子曰不然者,謂媚奧與媚竈皆非也。天下只有一個正當道理,循理而行,便是天。若稍違戾於理,便是得罪於天,更無所禱告而得免其罪也。猶言違道以干進,乃是得罪於至尊至大者,可畏之甚。豈媚時君與媚權臣所得而免乎。

【船山訓義】:世之降也,人皆以媚為工。有媚人者,則有望人之媚己者。望人之媚己,則不顧己之當媚與否,而欲攘人之媚以專媚己者。相爭於權勢之中,而名分有所不顧,其逆理也甚矣。逆理者,逆天者也。逆天者不祥,故春秋之君臣,其自蹈於危亡者不一也。

【楊樹達疏證】:

o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何以言其然也,不祭天而祭地神者,春秋譏之。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是其法也。

o 漢書禮樂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大平而大備。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孔子美之曰……

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無從周:

【集解孔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

【集註】:

尹氏: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如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入太廟:

【集解包曰】: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

【集註】:

朱子:此蓋孔子始仕之時,入而助祭也。

鄹人之子:

【集解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

知禮:

【集解孔曰】: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

是禮也:

【集解孔曰】: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

【集註】:

尹氏: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同,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於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

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不主皮:

【集解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

【皇侃義疏】:射乃多種。今云不主皮者,則是將祭擇士之大射也。張布為棚,而用獸皮怗其中央,必射之,取中央。故謂主皮也。然射之為禮,乃須中質,又須形容兼美,必使威儀中禮,節奏比樂,然後以中皮為美。而當周衰之時,禮崩樂壞,其有射者,無復威儀,唯競取主皮之中,故孔子抑而解之。

為力不同科:

【集解馬曰】: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設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皇侃義疏】:古者役使人,隨其強弱為科品,使之有上中下三等。周末則一概使之,無復強弱三科,與古為異。此明古不同科也。

古之道也:

【皇侃義疏】:射不主皮,及為力不同科二事,皆是古有道之時法也。

【集註】:

朱子:古者射以觀德,但主於中,而不主於貫革,蓋以人之力有強弱,不同等也。記曰:武王克商,散君郊射,而貫革之射息。正謂此也。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告朔、餼:

【集解鄭曰】:牲生曰餼。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

【皇侃義疏】:禮:天子每月之旦,居於明堂,告其時帝布政。讀月令之書畢,又還太廟,告於太祖。諸侯無明堂,但告於太廟,并用牲。天子用牛,諸侯用羊。於時魯家昏亂,自文公而不復告朔,以至子貢之時也。時君雖不告朔,而其國之舊官,猶進告朔之羊。子貢見告朔之禮久廢而空有其羊,故使除去其羊也。餼者,腥羊也。腥牲曰餼。

我愛其禮:

【集解包曰】:羊存猶以識其禮,羊亡禮遂廢。

【皇侃義疏】:孔子不許子貢去羊也。言子貢欲去羊之意,政言既不告朔,徒進羊為費。故云愛羊也。而我不欲去羊者,君雖不告朔,而後人見有告朔之羊,猶識舊有告朔之禮。今既已不告朔,又去羊,則後人無復知有告朔之禮者,是告朔禮都亡。我今猶欲使人見羊知其有禮,故云我愛其禮也。

【集註】:

朱子: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若倂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

楊氏:告朔,諸侯所以稟命於君親,禮之大者。魯不視朔矣,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實因可舉。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朱子語類】:

o 須見得聖人意思大。常人只是屑屑惜那小費,聖人之心,卻將那小費不當事。所惜者是禮。他所存者大,更看得這般意思出,方有益自己,意思方寬展,方有個活動長進處。

【宗周學案】:去羊存羊,蓋師弟子有感於時事之衰,先王之政不復行於天下也,故私相寄慨如此。去羊者,有傷於禮亡,而存羊者有幸於禮存也。然只此可見聖賢胸次如霄壤之隔。倘以之用世,則子貢便多詭激,拂人情阻事機處。夫子則平情以應,自不乏挽回匡救之術。

【船山訓義】:斯告朔之禮,何禮乎。上天對時育物之至仁在焉,先王一道同風之精意存焉,先公垂統無窮之盛德歸焉。吾君以此飭其侯度,一國之臣民以此而奉若王章。良法美意,誠可慕也;實去名存,誠可惜也。……處衰晚而想盛治,情之不忘,聖人之意念深矣。舉一羊,而魯君臣上下之際,其可變而之道者不乏。故夫子極欲用魯,而甚惡夫欲變而之於苟且者也。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人以為諂:

【集解孔曰】: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為諂。

【宗周學案】:事君者,內盡其心,故外盡其禮。蓋有見於臣道之當然,而非貪位固寵之為也。有一毫貪位固寵之心,則流而諂矣。諂者禮所不載。緣春秋之世,天下無君,人人相習為驕蹇之風,而不知怪,故以禮為諂。人心之壞,一至於此。聖人身示之極,實以挽回周家八百年綱常,而語意含蓄不露。

【船山訓義】:魯之不知有君久矣。無君者必於無禮。夫子出而事君,其必盡禮以事君者,有聖人之大義,非但以感無禮而愧之。然使有人之心者,亦必於此而知愧。乃當時舉國之人,懷利祿以趨權門,顧以不敬君為剛直之節,遂有譏夫子者,而夫子重有感而嘆曰……

【楊樹達疏證】:

o 說苑敬慎:孔子論詩,至於正月之六章,懼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世不與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則孽也。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以禮以忠:

【集註】:

朱子:二者皆理之當然,各欲自盡而已。

呂氏: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忠之不足。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不淫不傷:

【集解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集註】:

朱子: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夏后氏:

【皇侃義疏】:白虎通曰:夏以揖讓受禪為君,故褒之,稱后。后,君也。又重其世,故氏之也。殷周以干戈取天下,故貶稱人也。白虎通又云:夏得禪授,是君與之,故稱后也。殷周從人民之心而伐取之,是由人得之,故曰人也。

使民戰栗:

【集解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

【皇侃義疏】:宰我見哀公失德,民不畏服,無戰慄悚敬之心。今欲微諷哀公,使改德修行,故因於答三代木竟,而又矯周樹用栗之義也。言周人所以用栗,謂種栗而欲使民戰栗故也。今君是周人,而社既種栗,而民不戰栗,何也。

不說不諫不咎:

【集解包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事已遂,不可復諫止。事已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

【皇侃義疏】:聞而譏宰我也。言種栗是隨土所宜,此事之成,著乎三代。汝今妄說曰使民戰栗,是壞於禮政。故云成事不說也。遂事不諫,此指哀公也。言哀公為惡已久,而民不戰栗,,其事畢遂此,豈汝之可諫止也。既往不咎,此斥宰我也。言汝不本樹意,而妄為他說,若餘人為此說,則為可咎責。今汝好為謬失而此事既已往,吾不復追咎汝也。是咎之深也,猶於予與何誅之類也。

【集註】:

朱子: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謹其後也。

【楊樹達疏證】:

o 周禮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本。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器小:

【集解何曰】:言其器量小也。

【皇侃義疏】:器者,謂管仲識量也。……孫綽曰:功有餘而德不足。以道觀之,得不曰小乎。

【集註】:

朱子: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于王道。

管仲儉:

【集解包曰】:或人見孔子小之,以為謂之大儉。

三歸:

【集解包曰】:三歸,娶三姓女。婦人謂嫁曰歸。

【皇侃義疏】:禮:諸侯一娶,三國九女。以一大國為正夫人,正夫人之兄弟女一人,又夫人之妹一人,謂之姪娣,隨夫人來為妾。又二小國之女來為媵。媵亦有姪娣自隨。既每國三人,三國故九人也。大夫婚不越境,但一國娶三女以一為正妻,二人姪娣,從為妾也。管仲是齊大夫,而一娶三國九人,故云有三歸也。

【朱子語類】:

o 管氏有三歸,不是一娶三姓女。若此卻是僭。此一段意,只舉管仲奢處,以形容他不儉,下段所說乃形容他不知禮處,便是僭竊。恐不可做三娶說。

官事不攝:

【集解包曰】:攝,猶兼也。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為儉。

【皇侃義疏】:又諸侯國大事多,故立官各職,每人輒為一官。若大夫則不得官官置人,但每一人輒攝領數事。管仲是大夫而立官,各人不須兼攝,故云官事不攝也。既女多官廣,費用不少,此則非儉者所為。

管仲知禮:

【集解包曰】:或人以儉問,故答以安得儉。或人聞不儉,便謂為知禮。

塞門反坫:

【集解鄭曰】: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皇侃義疏】:邦君謂諸侯也。樹塞門,謂立屏以障隔,門別外內。禮:天子諸侯并有之業。臣來朝君,至屏而起敬。天子尊遠,故外屏於路門之外為之。諸侯尊近,故內屏於內門之內為之。今黃閣板障是也。卿大夫以簾,士以帷,又并不得施之於門,政當在庭階之處耳。管仲是大夫,亦學諸侯於門立屏,故云亦樹塞門。禮:諸侯與鄰國君相見,其於廟飲燕,有反坫之禮。坫者,築土為之,形如土堆,在於兩楹之間。飲酒行獻酬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其酒爵於坫上。故謂此堆為反坫。大夫無此禮而管仲亦僭為子。

管仲知禮孰不知禮:

【皇侃義疏】:李充曰:齊桓隆霸王之業,管仲成一匡之功,免生民於左衽,豈小也哉。然茍非大才者,則有偏失。好內極奢,桓公之病也。管生方恢仁大勳,宏振風義,遺近節於當年,期遠濟乎千載。寧謗分以要治,不潔己以求名,所謂君子行道,忘其身者也。漏細行而全令圖,唯大德乃堪之。季末奢淫,愆違禮則。聖人明經常之訓,塞奢侈之源。故不得不貶以為小也。

【集註】:

朱子:孔子譏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儉,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或又疑其知禮,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禮。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於此亦可見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禮,其器之小可知。蓋器大,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此言當深味也。

楊氏: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蓋非王佐之才,雖能合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稱也。道學不明,而王霸之略混為一途。故聞管仲之器小,則疑其為儉,以不儉告之,則又疑其知禮。蓋世方以詭遇為功,而不知為之範,則不悟其小宜矣。

【朱子語類】:

o 此是孔子說管仲胸中所蘊及其所施設處,將器小二字斷盡了。蓋當時之人,只見管仲有九合之功,將謂它大處大。故孔子卻見它一生全無本領,只用私意小智做出來,僅能以功利自強其國。若是王佐之才,必不如此。故謂之器小。

【船山訓義】:當春秋之世,流俗惑人,以約己自守者為小,而以崇奢逞志者為大;以節於自處者為無禮,而以忘分備物者為禮;則道之不明而成乎亂者滋甚。……嗚呼。齊俗之陋也,以儉為小,以奢為大,以侈為禮,以節省為不知禮,而成乎無道之世,久矣。乃其失之始,則在赫然立功立名之上,不知正己以正物,而以清心寡慾為本,以辨上下,定民志為務,故王道廢於天下,而始於功名者,終於犯亂。

【楊樹達疏證】:

o 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縱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翕如:

【集解何曰】:五音始奏,翕如盛。

【皇侃義疏】:翕,習也。言正樂初奏,其聲翕習而盛也。

從之:

【集解何曰】: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純純和諧也。

【皇侃義疏】:言正樂始奏,翕習以後,又舒縱其聲,其聲則純一而和諧。言不離析散逸也。

皦如:

【集解何曰】:言其音節明也。

【皇侃義疏】:言雖純如而如一,其音節又明亮皎皎然也。

繹如:

【皇侃義疏】:言聲相尋續而不斷絕也。

以成:

【集解何曰】:縱之以純如、皦如、繹如。言樂始作翕如,而成於三者。

【皇侃義疏】:奏樂如此,則是正聲一成也。

【朱子語類】:

o 樂之初作,五聲六律,合同而奏,故曰翕如。從者放也。言聲音發揚出來,清濁高下相濟而和。既是清濁高下相濟而和了,就中又各有條理,皦然而明,不相侵奪。既有倫理,故其聲相連續,而遂終其奏。言自始至終皆條理如此。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封人:

【集解鄭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

從者見之:

【集解包曰】:從者,弟子隨孔子行者。通使得見。

二三子何患:

【集解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聖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極衰必盛。

木鐸:

【集解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

【皇侃義疏】:孫綽曰:達者封人,棲遲賤職,自得於懷抱。一觀大聖,深明於興廢。明道內足,至言外亮。將天假斯人以發德音乎。夫高唱獨發,而無感於當時。列國之君,莫救乎聾盲。所以臨文永慨者也。然玄風遐被,大雅流詠,千載之下,若瞻儀形。其人已遠,木鐸未戢。乃知封人之談,信於今矣。

【集註】:

朱子:喪,謂失位去國,禮曰喪欲速貧是也。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言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其所得於觀感之間者深矣。或曰:木鐸所以狥於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狥於道路也。

【船山訓義】:夫道不可息於天下,而聖人之生非偶,則夫子之得大用,理也,天之可信者也。而其言終不驗,則天之不可知者也。天不可知,亦信其理而已。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

【集解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

武:

【集解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皇侃義疏】:美者,堪合當時之稱也;善者,理事不惡之名也。夫理事不惡,亦未必會合當時。會合當時,亦未必事理不惡。故美善有殊也。

【楊樹達疏證】:

o 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集註】:

朱子:居上主於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楊樹達疏證】:

o 春秋繁露義法: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此之謂仁造人,義造我。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


    关注 无锐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