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必须懂的常识:为什么称福建为“八闽”?

 

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福建省的陆地面积并不大(约12.4万平方公里),但她却拥有一个“八闽”的别称。那么这个称谓...



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福建省的陆地面积并不大(约12.4万平方公里),但她却拥有一个“八闽”的别称。那么这个称谓从何而来?所谓的“八闽”又是指哪八个闽呢?



关于“八闽”别称来源的说法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设五州,分别为福、建、泉、漳、汀。北宋时置八州、军,分别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以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为八州、军、府,分别为福、泉、漳、汀、南剑五州,邵武、兴化二军,以及建宁府。至元代分为八路,即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代基本沿袭元代的建制,将八路改为八府。因此有八闽之称。

2、两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这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逐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可以看出,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行政建制上解释“八闽”称谓的来源,也是目前主流观点更为认同的说法,《辞海》和《辞源》便分别以北宋、元明时期福建地区的行政建制对“八闽”进行了解释。从行政建制上进行解释,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官方的色彩,所以给人一种更权威的感觉,也就更容易被奉为圭臬。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八闽”之称并非始于北宋。据说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为“七闽”,《周礼》上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就是传说中的“南蛮”啊!)。唐初增设漳州,便有“七闽宜增为八”的说法,所以认为这才是“八闽”的由来。而其后宋、元、明的州、军、府、路的变迁,只是因为其数恰好为八,正好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因此套用而已。此外,非主流观点还有“九闽”(康熙时加上了台湾府)、“十闽”(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的说法。当然,别称这种东西,叫的人多了才能成其为别称,所谓“七闽”、 “九闽”、 “十闽”,目前基本都没有什么认同度了。

而关于“八闽”来源的第二种解释,则附着了更多民间的气息。“八姓入闽”在福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过程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如今这八姓仍然是福建人中的大姓,其间也是名人辈出,如林则徐、林觉民、陈嘉庚、陈景润、郑成功,等等等等。当然,以“八姓入闽”作为“八闽”之称来源的说法,其认同度肯定是比不上第一种解释的,毕竟像我辈这样的非“八姓”的福建人自然是认同第一种说法的。“八姓”虽大,也大不过百家姓呀!

在第一种说法下,我们这些福建人都属于“八闽”中的哪一闽呢?这个可以通过下面的地图对应起来:



今天的福建省设有9个地级市(三明、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南平),但是大体上的行政区划仍是脱胎于元明时期的“八闽”建制,比如兴化、泉州、漳州三府,就跟今天的莆田、泉州、漳州的区域范围差不多。顺带说一句,中国好些省份的名字都是由省内比较重要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合成而来的,比如福建(福州、建州),安徽(安庆、徽州)、江苏(江宁、苏州)、甘肃(甘州、肃州)。

1、汀州府:宁化县、长汀县、清流县、明溪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小编的家乡宁化县,古时就属于汀州府。至于我们宁化县的特产嘛,嘿嘿嘿······

2、建宁府: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

3、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当年郑成功就是被封为“延平王”。4、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5、福州府: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柘荣县。当年福州和宁德是一家呀!

6、兴化府:莆田市、仙游县。兴化府比土里土气的莆田好听多了。不过,如今“莆田系”已经名扬天下,兴化府三个字会加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7、漳州府: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

8、泉州府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惠安县、德化县、金门县、厦门市。

小编如此辛苦,敬请各位看官关注:




    关注 毕业生graduate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