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和狼性中寻找方向,福建艺术新春茶话会不嗑瓜子

 

2017年,这些年轻艺术家和机构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与展览?什么样的思考与启发?...





 
2016年5月28日,宜美术馆启动了福建当代艺术“浮岛”系列展。“浮岛”系列展由策展人彭鑫与林中小路共同提出,联结数位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举足轻重的闽籍艺术家,以期通过系列个展呈现不同创作面象内所蕴藏的共性。该系列已于2016年度先后推出吕德安、陈鸿志、陈春木、吕山川四位艺术家的个展。

相关链接:

“隐匿之光”吕德安作品展

“谜光 II”陈鸿志作品展

“侵入者/安静地疼痛”陈春木个人作品展

“山川”—吕山川大型个展





2017年2月10日,《“浮岛”系列总结展》正式开展,展出吕德安、吕山川、陈鸿志、陈春木、林枞等五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当代绘画和装置作品。在开幕当天举办的“2017福建当代艺术论坛”上,多位活跃在福建当代艺术第一线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教育和媒体工作者,围绕着“当代艺术的福建景观”主题进行交流。

论坛现场
论坛主持、宜美术馆执行馆长陈旻
展览现场
闽籍艺术家北京生存现状

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座城市出现了艺术家聚集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画廊业于2000年之后在北京蓬勃发展,扩展了北京的艺术区,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作为地处东南的福建,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北京、上海、成都仍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闽籍艺术家人才辈出。这些艺术家大多单刀北上,亦或两地奔波,驻扎在如北京798艺术区等地,奔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在本次论坛上,我们能够通过在京艺术家的话语间,窥探到在北京创作的闽籍艺术家的一种普遍生存环境。

艺术家陈鸿志
陈鸿志就是驻扎在北京进行创作的福建籍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对于在北京创作的最大的感受便是雾霾。对于北京的雾霾,并未常年居住北京的艺术家林峰也深有感触,林峰说:“每年我至少都会去北京5、6次,北京给我的感受首先当然是雾霾很重,虽然说福建也有少量霾,但北京的雾霾是混着焦炭和硫磺味的霾。我每次在京拜访陈鸿志老师时,都觉得很佩服。这些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艺术家需要克服环境、生活习惯的种种不适应。”
艺术家、策展人林峰


然而,北京给艺术家们带来的吸引力,却远远超越了克服雾霾所带来的生活困难。在最新的中国艺术家分布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北京的艺术家数量比在上海的艺术家数量多了10倍以上,更何况福建。林峰表示:“在北京可以认识很多很有意思的艺术家,而且认识他们的频率很高。北京更像是为艺术家打开一个天窗和频道,可以直接的接纳外界的很多信息,着有时候连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也代替不了。在北京,是苦乐并行的,每个艺术家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各种条件进行选择。”

留守福建,如何应对本土环境的劣势

除了在京艺术家,还有一部分艺术家选择留在福建进行创作。不可否认,福建的艺术大环境是相对贫瘠的,为了应对本土环境在艺术创作上的某些劣势,艺术家们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正如艺术创作是一个个体情感的展现,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艺术家们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关注点。

艺术家 林枞
常年在福州创作的艺术家林枞,将关注点集中于个体觉醒。在他看来,福建本土的艺术家,无法感受到远超福建发展程度的北京,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上给艺术家带来的冲击力。“我在福州生活,感受不到更多环境对我产生的刺激,因为我们的生活比较缓慢,所以我更关注我自身在绘画语言方面的个体觉醒。”

艺术家 杜荣坤
另一位同样在福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艺术家杜荣坤,将创作看作是精神的原动力,他并不过多关注创作环境的影响。“创作对我来讲不是生活的物质支撑,而是我的精神原动力,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更关注艺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艺术家黄方启
对于身处更加地缘的福建福安艺术家黄方启来说,远离京城,甚至远离省会城市,让他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关注到区域变化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改变。“我主要在思考,不同区域艺术家因为文脉传承、时间、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不同的本土概念所展现出的区域变化问题。”

策展人、艺术家林宸胄
策展人林宸胄则将关注点集中在生活环境中的某些问题,与在地发生强烈的联系,将生活中发生的、转瞬即逝的事情,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属于他的创作。

敲响警钟:别遗忘身体里的“狼性”

除了以上将创作集中对某些问题的探索的在地艺术家,有些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对地域环境区别的强烈警惕。

艺术家林毅
厦门艺术家林毅说:“作为在厦门的艺术家,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是舒适的,基本上不需要担心生存问题。但就是这种‘安逸’让我们渐渐忘却了身体里的‘狼性’。前段时间策展人王春辰老师在厦门兑山艺术区举办的雕塑展,可以说给厦门艺术家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不仅需要“门口自摸”少一点,自说自话少一点,更需要真正把门口打开,把我们的狼性带回来,避免在温柔乡里退化成一只羊。”

相关资料:



2016年11月6日,2016首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暨中国厦门当代雕塑艺术展在集美兑山艺术区开幕。此次展览的主题是“至上之形——央美当代雕塑的裂变发展”,由卢征远、金钕、杨心广等10位中央美院毕业的新锐雕塑家展示雕塑裂变。



艺术家庄长达
艺术家庄长达也表达了他对自身创作的警惕:“艺术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如何做?在福建我们暂不说什么当代艺术、先锋、前卫,我们只说“新”。作为艺术家情怀和立场很重要,这个立场首先要着眼于对当下的判断,然后才回到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最后才是市场是否接受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认为学院教育非常关键,同时艺术机构也很重要。”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晓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晓戈看来,这里提到的“狼性”代表着对本土文化认识的觉醒,作为在福建生活的外省艺术家,福建的本土文化给他带来了很多新鲜感。或许正因为并非身处其中,福建本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深刻。“我一直梦想着艺术能够体现乡土的独特性,希望艺术家能够尝试一些传统的工艺,这不仅可以让传统工艺延续,也可以让艺术方式更加多元。“

艺术家王忠民
作为漂洋过海前往韩国学习的艺术家王忠民,他同样认为,福建的地域文化本身很有特点,外界环境的冲击力对艺术家来说很重要,但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关键看艺术家自己想要获取什么。

媒体人武毅
作为媒体人,武毅说:“我本是艺术圈外人,在做传媒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艺术,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我曾经问自己,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经常和大家谈论这个问题。现在在我看来,艺术好坏的选择标准或许可以用是否感动观者作为标准。当艺术作品能够感动你,那对你来说这件作品一定不会错。”

在地艺术机构抱团取暖

2016年,是福州当代艺术民营艺术机构颇为活跃的一年。宜美术馆、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当代馆等机构,在这一年给福建带来了新的能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福建当代艺术的进程。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策展人 谢儒杰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策展人谢儒杰在论坛上说道:“如今,任何的一个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其影响范围、影响能力都是有限的,艺术家必须试挫才能找到光芒,并通过机构将光芒最大程度的展现。就这点上说,浮岛系列是一个带有区域特点的很好案例。”

宜美术馆馆长林中小路
宜美术馆馆长林中小路表示,宜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把有意思的、好的艺术引进福建,希望能够成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平台。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国际化的语境,去表达福建优秀的艺术,并让全国的人看到。“很多观众都反馈说看不懂当代的作品,我能理解。但我觉得这是培育和引导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我们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当代艺术展览的同时,尝试将艺术与话剧、艺术与少儿美术、艺术与非遗文化等的跨界结合,给观众呈现一个新的观念。美术馆就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大家的。”是“狼”就无所畏惧地做下去

一直以来福建艺术圈都存在一个怪象:似乎待在本省的人就是不如走出去的人。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
面对这一问题,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看来,福建的生活相对是慢节奏的,处在这个大环境中的艺术家容易陷入到“羊”的身份中去。反观在外的艺术家,环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和刻苦。现如今文化中心论的淡化,地域早已不是最重要因素,而是要看艺术家拿出来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不论是在哪里,只要作品足够好,获得关注只是时间问题。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名和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名声在外的闽籍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砯等,他们的转折点都恰恰是最低谷的时候,那是经历了真正的触底,但依旧积极投入创作,进行着真正的思考,才最终获得了成功。对今天艺术家来说,不管你是在北京、厦门、福州,还是等任何一个地方,我们的生活条件都不可能比他们还差,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学术理想,并且付诸实践,持之以恒,并且无所畏惧地做下去。”




结语:

在这场长达2个多小时的论坛中,我们听到了闽籍在外艺术家的创作、在地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以及艺术机构和美术馆为推动当代艺术做出的努力。现在已经到来的2017年,这些年轻艺术家和机构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与展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与启发?让我们拭目以待。

毋庸置疑的是,在福建的艺术圈背后,始终涌动着这群年轻血液。————————————

《“浮岛”系列总结展》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s:2017.2.10-3.05

展览地点|Venue:宜美术馆(福州融侨艺术中心)


责编  郭灵林  苏兰婷
出品人 林中小路
稿件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关注 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