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 汪曾祺《汪曾祺小说经典》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里的梦挣扎着飞出去。...



共读一本书
【活动介绍】
学校在 2016 级新生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新鲜人,希望你们都加入到活动中来(其实不是希望,是要求),希望在你们最后的少年时光,在你们最初的青春年华,留下一段共读的记忆、分享关于成长的期许,良园秋风爽朗、北湖秋波荡漾,如何收获一季成熟?这一路,新烛陪你。
汪曾祺晚年


与书相关


【书本介绍】

本书精选出汪曾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使读者能集中体味他“京派小说”的独特艺术风韵。其中包括《复仇》、《受戒》、《异秉》、《八千岁》、《七里茶坊》、《故里三陈》等经典短篇。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等诸位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 解放后,曾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 事、中国作协顾问等。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30余部。


汪老书画


经典选读
和尚出去了。单举着一只手,后退了几步,既不拘礼,又似有情。和尚你一定是自自然然地行了无数次这样的礼了。和尚放下蜡烛,说了几句话,不外是庙宇偏僻, 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山高,风大气候凉,早早安息。和尚不说,他也听见。和尚说了,他可没有听。他尽着看这和尚。他起身为礼,和尚飘然而去。双袖飘飘,像一 只大蝴蝶。

——《复仇》

他包在无边的夜的中心,像一枚果仁包在果核里。

老和尚敲着磐。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里的梦挣扎着飞出去。

——《复仇》

我坐在回去的汽车里,听见一个演员说了一句什么笑话,车里一半人都笑了起来。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不过,在云致秋的追悼会后说说笑话,似乎是无可非议的,甚至是很自然的。

——《云致秋行状》

饭馆外面有一棵大槐树,夏天一地浓荫。他到休息日,喝了酒,就睡在树荫里。树荫在东,他睡在东面;树荫在西,他睡在西面,围着大树睡一圈!这是前二年的事了。现在,他也很少喝了。因为那个饭馆的酒提潮湿的时候很少了。他在昆明住过,我也在昆明呆过七八年,因此他老愿意找我聊天,抽着榆叶烟在一起怀旧。他是个技工,掏粪不是他的事,但是他自愿报了名。冬天,没什么事,他要来玩两天。来就来吧。

——《七里茶坊》

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

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

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天鹅死了。

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

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天鹅在天上飞翔。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

圈儿河依恋着家乡,

它流去又回头。

在雪白的草原上,

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铁青色的圆圈。

——《天鹅之死》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

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

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天鹅之死》


独到评点
汪曾祺的小说,如果用水来比喻的话,那是一口就离水田菜地不远的池塘,要明净透亮的那种,旁边或者也有几棵生长自由的杨柳,池中也不缺那菱角菜与野的水草,上游也有别的池水流入,下游也有别的池塘流出,最终一同活泼泼、明亮亮地淌到河里去了。总是有热闹闹的阳光照着,像春天上午九十点钟的太阳,暖洋洋的,可是也不太热。

大凡山泉,总有树阴斑驳,但既有斑驳就总还有阳光。阳光照在浅水的地方,也让人觉得温暖。可是深处,就是说不出的幽凉。好像心上种了一颗泪,却从此眼里不能流出泪来一样。它也不会让人觉得冷,所谓泉的冬暖夏凉,是让人在极会心的微笑里心上忽然抖出一朵哀伤的花来;又让人在冰凉的难以把握的世界里寻出一点它的存在所以来。它是平静的、安静的,那不是因为它无动于衷或是类于“看破红尘”的澹定,而是因为那是它生来就有的心性。

——摘自豆瓣
分享书目
《汪曾祺小说经典》(汪曾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北理新烛读写社,更多美好,我们一同期待!

读 · 写

投稿邮箱

新烛:bitxinzhu@163.com

编辑、供图:牟茜

素材整理:山彤欣


    关注 北理新烛读写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